朱允熥去了一趟開平王常遇春的墓祭奠,這本來不算是多大的事情,是合情合理的事情。 可是有些事不能隻是看表麵,很多人覺得這件事情含義頗深。 朱允熥是常遇春的外孫不假,去祭祀也是人之常情,沒有人可以在這件事情挑出來刺。 更何況作為大功之臣,哪怕常遇春已經不在了。可是皇家也應該記得他的功績,在一些重要時刻排除皇室成員去祭祀,那也是應該的。 可是現在不一樣,太子還沒有安葬。 朱允熥就大張旗鼓的去祭祀常遇春,還帶著很多勛貴人家子弟前往,這一切都是在展現出他的嫡子身份,以及身後的龐大勛貴集團。 這對不少文官集團的人來說坐立不安,這會讓他們有極大的壓力。 任何王朝初期,勛貴集團都普遍更強勢,會比文官更厲害一些。 大明王朝也是如此,在官階的體現上就可以一目了然。 所謂三公都是正一品,可是無一不是勛貴。 現在的三公可不是以後的虛銜,這也是負責協助皇帝處理重要國事政務,職位至重讓很多人側目。 不過這也就是加官、贈官,有些人可以不是很在意。 可是自從中書省被廢,左右丞相也都被廢。這是正一品的官職,這也是文官們的夢想。 他們現在的夢想破碎了,六部尚書最高也隻是正二品。、 而在五軍都督府,左右都督都是正一品。要是滿員的話,至少十個正一品! 從一品的都督同知就不說了,沒有定員的。 而都督僉事就是正二品,現在一大堆武將身上都是有著這個官銜。甚至一些功臣子弟沒有什麼功勞,可是看在他們父輩的功勞份上,熬也可以熬出來一個正二品。 文官們熬一輩子也就是正二品,那些飛鷹走馬的勛貴人家子弟很多人都是這個品級。 再一看,朝堂上一大堆上官、品級的不說,這還不算超品的功臣封爵。 國公是超品的一等爵,侯爵是超品的二等爵,伯爵同樣是超品的三等爵。 甚至就算是駙馬都尉,也都是超品,而且還在伯爵之上! 文官們,簡直就是熬不到頭! 尤其是在開國初年,老朱曾經對亞聖孟子非常不滿,曾經一度將孟子抬出孔廟。 天下讀書人沸反盈天,和老朱僵持著。最終雙方各讓一步,孟子依然在孔廟、依然是亞聖,可是老朱改了《孟子》! 讀書人是人才,要想治國不能光靠打打殺殺,沒有文人的幫助想要治理好江山也非常難。 老朱也曾經一度想直接對孔子出手,比如說洪武初年定下‘孔廟春秋釋奠,止行於曲阜,天下不必通祀’。 這一下讀書人鬧翻天了,老朱無奈,隻能收回成命,但他又心有不甘。 所以老朱對所謂的衍聖公出手,賜給孔府兩千頃土地。‘養之以祿而不任之以事’,孔家的人好好負責祭祀老祖宗就夠了,做官啥的就不用考慮了。 在宋朝乃至元朝,衍聖公好歹也是要加官,身上多少掛個職。但是在洪武皇帝時期,衍聖公就是擺設。 這麼做有必要,孔子的影響在那裡擺著,老朱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至於孔子的子孫,很多人對衍聖公有怨言,但是沒辦法,誰讓人有個好祖宗呢,這也是寬待讀書人的一種表現和手段。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老朱看到這個就怒了。 孔子覺得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臣子要忠於君主,君主也要對臣子以禮相待,雙方多少有個對等。 而孟子呢,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 這一下可好了,老朱這樣的暴脾氣豈能忍。他廢黜丞相製度就是加強皇權,哪能允許有人鼓勵大臣視皇帝位仇人的? 所以老朱下詔將孔子逐出文廟,不得配享。 結果讀書人不答應,不少人死諫。 老朱看似是認慫了,可是無數讀書人視作經典的《孟子》都被老朱刪改了。 四書之一的《孟子》成為了《孟子節文》,這才算是定下來科舉製度,正版《孟子》不作科舉題目,一切聖賢中正之學以《孟子節文》為標準。 到底誰贏了誰輸了,這也很難說。 妥協、製衡,這也是政治當中的重要一環。 強勢如老朱,也沒辦法做到所有的事情都按照自己意思來。可是達到了一些目的,就足夠了。 讀書人的夢想是什麼? 是傳播聖人教化、天下大同,是青史留名、輔佐君主...... 這些可能太宏大了,具體一點的就是他們希望皇帝能夠與士大夫共治天下。 他們喜歡的是兩宋時期讀書人的地位非常高,武將在他們麵前地位低微,是武人的生殺之權被讀書人掌握。是皇帝就算是再暴怒,也不能殺讀書人、不能殺文官。 他們也喜歡蒙元,雖然有官二吏、三僧四道、五醫六工、七獵、八娼、九儒十乞的說法。讀書人,甚至隻是比乞丐強一點。 但是很多讀書人不認可,這個說法是元代南宋詩人鄭思肖所作,是南宋遺民抹黑之作。 讀書人看到的是蒙元時期,統治者將宋代時期的‘撲買’擴大為包稅製。 洪武皇帝曾經認為蒙古人失去江山,是因為‘寬’。這可不是寬仁,而是蒙古人的懶惰、怠政。 蒙古人不需要漢人服兵役,很多人覺得這是恩典,而不是說蒙古人不相信他們。色目人負責收稅,很多地方沒有官員。看似百姓有了極大的自主權,可是地主豪紳欺壓百姓,可以輕易的積累大量財富。 那些人可不在乎所謂的四等人製度,不在乎是漢人還是南人。蒙古人、色目人在他們的頭頂也沒關係,以至於到了現在,還有很多大元遺民。 比如說張三豐,就是自稱大元遺老。對於老朱的召見,張三豐屢次不應詔。 明初諸人,皆不忘元廷,無意出仕。 這不是個別現象,詩人、文學家、書畫家楊維楨不願意為張士誠效力,也不願意為老朱效力,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自稱‘豈有老婦將就木而再理嫁者耶’。理學家鄭玉不事二主,朝著北元跪拜後自縊。 所謂‘元末殉難者多進士’,這些讀書人算是既得利益者,可不在乎底層百姓是不是水深火熱。 到了大明,他們也是極力的想要改變現在武貴文輕的局麵,想要擺脫文官隨時都有可能被皇帝誅殺的處境。 現在一些讀書人急了,他們是真的開始擔心起來了。 先皇太子朱標是什麼樣的人他們清楚,就算內在狠辣果決和皇帝如出一轍,但是表麵還是寬仁的樣子。 現在太子沒了,朱允炆就很好啊,自小接受儒家教育、銳意復古,出身也是書香門第,和文官集團的關係密切。 本來大家都期待著他被立為皇儲,以後讀書人的處境可能就有極大的改變了。 可是現在倒好,朱允熥這個此前紈絝之名在外的皇三孫蹦出來了。在朝堂大鬧一場之後,讓黃子澄現在還在獄中,詹徽如芒在背。 先不說名聲如何了,單單就是他在朝堂露麵那一次,不少文官就覺得這不是‘仁君’,不符合他們的利益。 而且現在還和勛貴走的那麼近,甚至此前文官們被勛貴毆打,據說都是這位皇孫授意的。 本來有機會看到天亮了,對於未來有了很多的期待。但是現在朱允熥這個皇孫橫插一杠子,很多人心裡不安。 他要是成為了皇孫,很有可能繼續重用勛貴外戚,對文官百官壓製。 而在文官們內心擔憂的時候,老朱下達聖旨,召在外藩王返京,為太子出殯送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