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珩睡醒時,已是天昏地暗。 出袇房時,隱約聽見歡聲笑語,循聲而去,方才知道原來是元景樹和元景鴻兩位師叔回來了。 師叔們正在吃酒,師父坐在主位上品茶。 桌上擺著毛豆,花生等下酒小菜。角落裡放著幾個木籠,裡麵養著毛羽漂亮的公雞母雞。 “師侄醒了,來,快坐下。” 蘇珩落座,元景樹已經為他備好碗筷,元景鴻則說道:“聞見香味沒,晚上吃正宗的小雞燉蘑菇。” 廚房傳出陣陣飄香,惹得蘇珩食指大動,夾了幾個毛豆解饞。 幾人聊了下近況,從談話中蘇珩得知兩位師叔連日在村鎮之間奔走,忙業務的同時遊山玩水,廣結善緣,一趟下來,為道觀掙了不少香火錢,帶回來許多地方的土特產。 “說來慚愧,這都要感謝師侄。”元景樹那日傳授開光術時,受到蘇珩啟發,二十場法事,每一場他都格外認真地演出,感動了不少人家,“本來前三天就該回來,臨了又多去了幾個地方。” “外城現在如何了?”蘇珩問道。 “還能如何?百鳥歸巢,該吃吃,該喝喝,日子能過一天是一天。” 元景樹又說,現在外城改造,安全防護係統全麵升級,他走這一趟沒再聽說過有惡靈出現。 說來那二十張符咒散出去,至今沒有帶來源點收獲。 難道如今外城正如師叔所說,當真太平了? “湯應該燉好了。” 香味一個勁往鼻子裡鉆,元景鴻坐不住,他此行最大的收獲就是吃到了各種農家美食,半個月下來,胖了有五六來斤。 “雞湯來了。” 當元景鴻端著湯走出廚房時,明顯感覺到餐桌上的氛圍變了。 眉善目的師兄此刻神情嚴肅: “你當真準備好了?” 師侄也是一本正經地回答: “我準備好了。” 元景鴻惴惴不安地將湯放在桌上,好奇地詢問大家發生什麼事,怎麼偷吃一個雞腿的功夫,突然嚴肅起來。 “師侄想要受籙,師兄正準備考他呢。” “受籙,那不是起碼要一年以後嗎?” 一年還算短,當初元景鴻記誦那些道經,可是耗費了整整三年時間。就連記性較好的景樹,頭尾也花了一年半。 師侄入門才不到兩個月,就要受籙,會不會操之過急? 王致遠點頭:“有言在先,考核要是不通過,可是要再順延半年時間。” “師父,規矩我都清楚。” “行。”話都說到這份上,王致遠知道徒弟下了大決心。總之出題就是了,“你先背誦一段凈心神咒聽聽。” 竟然還有這種好事? “太上臺星應變無停,驅邪縛魅保命護身,智慧明凈心神安寧,三魂永久魄無喪傾。” “接下來是金光神咒。” “天地玄宗,萬炁本根。廣修萬劫,證吾神通。三界內外,惟道獨尊。體有金光,覆映吾身……” 當下考核的內容是道家基礎的八大神咒。其中凈心神咒與金光神咒都是蘇珩時常念誦的咒語。 元景樹和元景鴻兩人互相交換了一個眼神。二人瞬間明白,師兄隻是表麵嚴肅,內心還是不忍難為蘇珩。 覺察到兩位師弟的交流,王致遠咳嗽了兩聲:“八大神咒掌握得不錯,不知玉清寶誥又學會了幾分。” 寶誥是道教贊頌神仙的駢文,玉清寶誥贊頌的乃是道家三清至尊玉清元始天尊。 “三界之上,梵炁彌羅。上極無上,天中之天。鬱羅蕭臺,玉山上京。渺渺金闕,森羅凈泓。玄元一炁,混沌之先。寶珠之中,玄之又玄。開明三景,化生諸天。億萬天真,無鞅數眾。旋鬥歷箕,回度五常。巍巍大範,萬道之宗。大羅玉清,虛無自然。至真妙道,元始天尊。” 王致遠又考上清與太清寶誥,蘇珩皆能對答如流。 “師侄好記性啊!”就連元景樹也不禁感慨,過去他們考核,都是是師父念一句,徒弟跟一句。 沒想到蘇珩竟能做到全文背誦。 “應該是隻是湊巧熟讀過。” 王致遠決定再上難度試試看。 “念誦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全文三百九十一字,是道教煉養術重要資料之一。 “老君曰: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 全文背誦一字不差? 厲害。 王致遠認為蘇珩確實有資格受籙。 但他想知道,這位徒弟的上限在哪。 “靈寶無量度人上品妙經。” “師父,度人經全文共六十一卷,難不成都要我背出來?還是說隻背誦卷一本經即可。” 《靈寶無量度人上品妙經》又稱《度人經》,共六十一卷,其中卷一為本經,餘卷為敷衍經文。本經六千多字,敷衍經文卻多達五十萬字。 “背誦自然不用,說說度人經主要講什麼。” “主講高聖太上玉晨大道君,昔於始青天中,大浮黎國,寶珠之內受元始天尊傳授《度人經》。主旨為‘仙道貴生,無量度人’,勸誡世人隻要誠心修齋、行香、誦經、累積功德,都可以消災、登仙……” “好好好。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為師想不到,你竟用功到這種程度。” 蘇珩當然要用功,畢竟事關自己的生死,豈有不努力的道理。 “最後一問,道為何物?” 道? 《早晚功課經》、《度人經》的知識全部考核完畢,接下來就該是《道德經》了。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 王致遠伸手打斷:“夠了,這些都是書上闡述的大道。你理解的道,是什麼?又或者說,你加入茅山派是為了什麼?” 我理解的道? 學太乙救苦天尊救天下蒼生於水火?他還沒達到那種境界。 學彭祖,隻為了延年久世,長在世間?他倒也沒有那麼自我。 “說不出來對嗎?” 盡管不願承認,但事實如此。 記誦經書可以,真與修行一輩子的王致遠論道,他確實還太稚嫩。 沒想到最後卡在了這一步。 見徒弟氣餒,王致遠不緊不慢地說道: “說不出來才是對的。若一開始就明白,又何來修道一說?路漫漫其修遠兮,為師相信終有一日你能悟出屬於自己的道來。” “所以考核……” “恩,通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