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溜五間的正房,青磚大瓦房、深深的屋簷,厚重的顏色,雖然年代久了卻很是氣派也很結實。雕花木窗的中間部分,在後期進行了改造,鑲嵌上了透明的玻璃。 這處院子的整體結構是個兩進的大院子,除正門處高高的圍墻外,還有東、西廂房。 西廂房作為廚房使用,東廂房簡單收拾出來,放著桌子、椅子、床之類的東西。平時可以待客,也是蘇奶奶平時看書,寫字、做針線的地方。 正中五間正房,中間作為客廳,左右各有一間的臥室,左邊的是蘇奶奶的臥室右邊是蘇嫿的。 左右兩頭各有一間房,一間離著廚房近些,裡麵放著米麵雞蛋等日常的吃食。 這間房子的下方還有個大大的地窖,地窖四周是用大塊的青石砌成的,十分的結實。 並且分出了裡外兩間,溫度比起外麵要陰涼的多,而且並不潮濕很是適合存放一些酒壇、糧食等等的東西。 出口是在墻角處非常的隱蔽,上麵鋪著青石板,青石板上還有著幾口裝糧食的大缸。 那些缸最裡麵的兩隻破了口,村委會搬家的時候,隻是搬走了放在裡麵的蔬菜種子,那兩隻大破缸就留了下來。 蘇奶奶買下這個院子後,在一次整理東西時,無意中發現的這個地窖,並不清楚村裡人知不知道。 至於地窖裡有沒有地主家留下的財產就更不知道了,因為家裡的日子和過去過得差不多,也沒有發現蘇奶奶放錢的地方多了金條、銀錠這樣的意外之財。 後院原本是個大大的花園,後來隨著主人的更換,花園就成為了菜地。 這處大院子從地主家的人走後,就成為了青山村的共同財產。六十年代後期的時候,院子就被分隔出了兩部分,前院成為村委會辦公和存放重要物資的地方。 說是重要物資,無非就是一些糧食、種子、化肥、農具及賬本一類的東西。 後院就讓幾個下鄉的知青住了,幾年前高考恢復後,知青們就陸陸續續的走了,後院的房子就空了出來。 如今裡麵堆放著一些柴火、農具還有一些舊家俱之類的雜物。 院落位於山腳下,地理位置較高,站在院門外麵的平臺上就可以俯瞰整個村子。據說當年的地主蓋這處宅院時,頗費了一番功夫,還花重金請了當地有名的風水先生進行選址。 這處院子的房子雖然不錯,高墻大院也很安全,但有一點就是出入不方便。院子建在一個土丘上,光是地基就趕上別人家的房子高了。 踏上十幾階的青石臺階,才能走到大門口,這對於那些每季都要收糧入庫、分糧到戶,天天收發農具的村裡人來說,實在有些麻煩。 而且離著村裡麵的打穀場也有些遠,來回拉糧食時二十幾分鐘,就需要人工扛上去。 所以前些年原村委會就進行了擴建,地址在村頭一處寬闊平坦且交通便利的地方。村委會擴建好後,這處院子就空了出來。 雖然這處院子老舊了一些,但是耐不住修建房子的材料用得好,且占地麵積也大,裡麵還有口水井,因此惦記這處房子的人家可是不少。 院子隻有一處,想要房子的人家卻又太多,為了爭這處院子村裡人可是沒少打架。 老村長怕得罪人,將房子在鎮政府報備後,就定了個不算低的價格出售。隻要有人出得起八百塊錢,就將這處院子賣出去,任何人不得乾涉。 那時的人們連飯都吃不飽,一年辛苦下來也就落個幾十塊錢。為了吃飯穿衣過個好年,這幾十塊也留不住,哪裡能拿出八百塊錢來買房子。 而且隻要有三百塊錢,在村裡批塊地皮就能起一排嶄新的青磚大瓦房了,還不用住舊房。所以雖然眼饞那處大院子,卻也沒有人出手。 當蘇奶奶拿出八百塊錢的巨款,買到這處院子時,可是被村裡人嘲笑了好長一段時間。 都說蘇奶奶不會過日子,拿了兒子的撫恤金享受。也有得說她這種資本主義的腐敗作風,會影響村裡的形象。總之村裡人酸言酸語了很長一段時間。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蘇奶奶不是青山村的人,如果想要蓋房子的話,村裡也不給她批地基。隻能用這種方法解決住所。 祖孫倆用了三個多月的時間,才把這處院子收拾出來。前院有半畝多地的樣子,後院還要大些,麵積差不多有一畝地。 蘇奶奶種了些常吃的蔬菜,還養了十幾隻的母雞,蘇嫿最喜歡的事情就是每天撿雞蛋了。 滿打滿算家裡隻有祖孫兩人,每天有十幾顆的雞蛋,她們根本就吃不完。攢上一段時間,蘇奶奶就會將雞蛋拿到十幾裡外的東河鎮上去賣。 初一、十五鎮上就會有集市,附近的村民有了想買或是想賣的東西,就會去鎮上趕集。 老伴死後蘇奶奶大病了一場,後來又接回了蘇嫿,原來的地方就不能住了。後來國家有了政策,允許他們回城了。 隻是蘇家的房子,還需要一段時間才能還回來,隻得暫時留在了青山村。蘇奶奶已是五十多歲的人了,幾場大病下來身體並不好,再不能下地乾活了。 祖孫倆個如今依靠著國家每月發放給烈士家屬的撫養費生活,蘇嫿知道,她們在青山村呆不了多久了。蘇奶奶說,明年就帶她回海城,回去就能吃商品糧了。 每到下工的時候,坐在蘇家的院子裡,就能聽到鄰居家的說話和叫罵聲。 隔了一條路的前方略有些低窪的是王大山家,原本那片地方是地主家養馬、放馬車的地方。後來地主家的人也跑了,那塊地方就當成宅基地批給村民了。 王大山家有五個女孩一個男孩,男孩子最小。
第3章 地主的大院(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