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重大的轉折之際,張良以一個政治謀略家的深邃眼光,看出了項羽腹背受敵、捉襟見肘的處境。 張良便與陳平同諫漢王道:“如今漢據天下三分有二,此時正是滅楚的有利時機,宜猛追窮寇,畢其功於此舉。 否則放楚東歸,如放虎歸山,必將遺患無窮。” 劉邦采納的張良的意見,親率大軍追擊項羽,並令韓信、彭越合圍項羽。 劉邦率大軍追擊楚軍至固陵,卻遲遲沒有等來韓信、彭越所率的援兵,結果慘遭失敗。 劉邦躲在固陵的壁壘中,不勝焦躁,便問身邊的張良:“他們為什麼沒有如期前來?” 此時,張良對韓、彭的心思早已了然於心,對應之策已思謀成熟。 見劉邦詢問,忙答道:楚兵既將滅亡,韓信、彭越雖已受封為王,卻沒有確定的疆界。 二人此次不來赴約,原因正在於此。 陛下若能與之共分天下,當可立招二將。 否則最終成敗,尚不可知。” 劉邦一心要解燃眉之急,便依張良計,把陳地以東至沿海的地盤劃封齊王韓信;把睢陽以北至穀城的地盤劃封給梁王彭越。 兩個月後,韓、彭果然派兵來援。 漢軍各路兵馬陸續會集垓下。 韓信先用“十麵埋伏”之計兵圍項羽於垓下,繼而又用“四麵楚歌”之計瓦解了敵兵士氣,終於打敗項羽。 至此,長達四年之久的楚漢戰爭,以劉邦的徹底勝利而告終結。 漢高祖五年二月,劉邦正式即帝位,史稱漢高祖。 同年五月,漢高祖在洛陽南宮舉行慶功大典,大宴群臣。 席間,觥籌交錯,君臣共飲。 劉邦顯得特別高興,當論及楚所以失天下,漢所以得天下時,劉邦道出其中的關鍵在於並用三傑(即蕭何、張良、韓信)。 他語中盛贊張良道:“夫運籌策於帷帳之中,決勝於千裡之外,吾不如子房。” 勸都關中國基初奠,天下始定,定都何處? 這無疑對新興的西漢王朝的鞏固和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 起初,劉邦本想長期定都洛陽,群臣也多持此見。 一天,一介戍卒齊人婁敬從西域返回洛陽,求見劉邦,陳說關中的地勢險要,勸劉邦定都關中。 劉邦一時拿不定主意,而這時那些主張建都洛陽的大臣們卻紛紛陳說建都洛陽的好處。 這些人多是六國舊人,眷戀故舊,樂土重遷,勸道:“東都洛陽,綿延幾百年。 東有成皋,西有崤函、澠池,背靠黃河,前臨伊、雒二水,地理形勢堅固易守。”獨有張良支持婁敬的主張。 他說:洛陽雖有這些天然的險要,但它的腹地太小,方圓不過數百裡;田地貧瘠,而且容易四麵受敵,非用武治國之都; 關中則左有崤函之險(即崤山與函穀關的合稱,相當於今陜西潼關以東至河南新安縣地),右有隴蜀叢山之溢,土地肥美,沃野千裡; 加上南麵有巴蜀的富饒農產,北有可牧放牛馬的大草原。 既有北、西、南三麵的險要可以固守,又可向東方控製諸侯。 諸侯安定,則黃河、渭水可以開通漕運,運輸天下的糧食,供給京師所需。 如果諸侯有變,就可順流東下以運送糧草,足以維持出征隊伍的補給。 這正是所謂金城千裡,天府之國啊! 還是婁敬的主張正確。” 張良的分析全麵而深刻,加之素負重望,又深得劉邦信賴,因而漢高祖當即決定定都關中。 漢五年八月,劉邦正式遷都長安。 漢六年正月,劉邦大封包括張良在內的20多位功臣,其餘未被受封的人則議論紛紛,爭功不休。 建國後,公元前202年,漢高祖劉邦頒布詔書:百姓中以前有的人相聚安守在深山大澤中躲避戰亂,未登記入戶籍中。 如今天下已經平定,詔令這些百姓各自返回他們的所在縣,恢復他們過去的爵位和田地住宅; 官吏應依據法律義理進行教誨,處理糾紛,不得鞭笞侮辱軍中官兵;凡爵位至七大夫以上的,都讓他們享用封地民戶的賦稅收入,非七大夫爵位及其以下的,都免除其個人及一戶之內的賦稅徭投,不予征收(《資治通鑒》漢紀二)。 一天,劉邦從閣道上看見諸將三三五五地坐在沙土上竊竊私語,就詢問張良他們在談論什麼事? 張良故意危言聳聽地說:“他們在商議謀反!” 劉邦大吃一驚,忙問:“天下初定,他們何故又要謀反?” 張良答道:“您起自布衣百姓,是利用這些人才爭得了天下。 現在您做了天子,可是受封的都是您平時喜愛的人,而誅殺的都是平時您所仇怨的人。 現在朝中正在統計戰功。 如果所有的人都分封,天下的土地畢竟有限。 這些人怕您不能封賞他們,又怕您追究他們平常的過失,最後會被殺,因此,聚在一起商量造反!” 劉邦忙問:“那該怎麼辦?” 張良問道;“您平時最恨的,且為群臣共知的人是誰?” 劉邦答道:“那就是雍齒了。” 張良說:“那您趕緊先封賞雍齒。群臣見雍齒都被封賞了,自然就會安心了。” 於是,劉邦擺設酒席,歡宴群臣,並當場封雍齒為什邡侯,還催促丞相、禦史們趕快定功行封。 群臣見狀,皆大歡喜,紛紛議論道:“像雍齒那樣的人都能封侯,我們就更不用憂慮了。” 張良此舉,不僅糾正了劉邦任人唯親,循私行賞的弊端,而且輕而易舉地緩和了矛盾,避免了一場可能發生的動亂。 他這種安一仇而堅眾心的權術,也常常為後世政客們如法炮製。 明哲保身張良素來體弱多病,自從劉邦入都關中,天下初定,他便托辭多病,閉門不出。 隨著劉邦皇位的漸次穩固,張良逐步從“帝者師”退居“帝者賓”的地位,遵循著可有可無、時進時止的處事原則。 在漢初劉邦翦滅異姓王的殘酷鬥爭中,張良極少參與謀劃。 在西漢皇室的明爭暗鬥中,張良也恪守“疏不間親”的遺訓。 漢高祖十年,漢王朝上層出現了一場新的危機。 劉邦有改易太子之意。當時劉邦寵愛戚夫人,並察知呂後有異心,有代劉而王的跡象,故欲廢太子孝惠,改立趙王劉如意為國儲。 朝野大臣,群起諫爭,但絲毫不能更改劉邦初意。 眼看太子位行將被剝奪,呂後遂求救於“智囊”張良。 張良考慮到太子一位,事關重要,不可輕易更立,大儒叔孫通說得好:“太子天下本,本一搖天下振動。” 再加上當時天下方定,漢朝統治根基還未穩固,各項製度還正在健全,隻有順其現狀,無為而治,才能安定天下,穩保江山。 太子終得嗣位,呂後為此對張良也更加敬重。 《史記》、《漢書》對張良幫助蕭何籌謀劃策多不記載,但亦無妨張良後期的功績。 論功行封時,按級班爵,漢高祖劉邦令張良自擇齊國三萬戶為食邑,張良辭讓,謙請封始與劉邦相遇的沛縣,劉邦同意了,故稱張良為留侯。 張良辭封的理由是:他韓滅家敗後淪為布衣,布衣得封萬戶、位列侯,應該滿足。 看到漢朝政權日益鞏固,國家大事有人籌劃,自己“為韓報仇強秦”的政治目的和“封萬戶、位列侯”的個人目標亦已達到,一生的宿願基本滿足。 再加上身纏病魔,體弱多疾,又目睹彭越、韓信等有功之臣的悲慘結局,聯想範蠡、文種興越後的或逃或死,深悟“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的哲理,懼怕既得利益的復失,更害怕韓信等人的命運落到自己身上。 張良於是自請告退,摒棄人間萬事,專心修道養精,崇信黃老之學,靜居行氣,欲輕身成仙。 但呂後感德張良,勸他毋自苦,張良最後還是聽從了呂後的勸告,仍就服人間煙火。 歷史評價兩漢三國劉邦: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裡之外,吾不如子房。 鎮國家,撫百姓,給餽饟,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 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 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運籌帷幄劉邦稱帝後,曾問群臣自己為何得天下。 高起、王陵都稱贊他是因為大仁大義。 劉邦道:“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裡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 並認為,自己能任用張良、蕭何、韓信三人,因此得天下。 退隱黃袍山相傳漢相張良助劉邦平定天下後,即尋其師黃石公居住的通城縣張師山。 北宋時期詩人黃庭堅7歲隨父遊黃袍山,黃庭堅造訪張良退隱黃袍山的“良山道觀”和“伐桂書院”時,有賦詩一首:牧童騎牛過前村,短笛橫吹隔隴聞。 多少長安名利客,機關用盡不如君。 明清時期有一帝王訪此山,親書“圮直德眙”,以紀念這位漢朝時期的智相。 “圯直德眙”古匾現高掛於通城縣黃袍山大堝的黃庭堅故居“魯直第”的側堂之上。 虞姬,是楚漢之爭時期西楚霸王項羽的美人,名虞,曾在四麵楚歌的困境下一直陪伴在項羽身邊,項羽為了她作《垓下歌》。 相傳虞姬容顏傾城,才藝並重,舞姿美艷,並有“虞美人”之稱。 史書中對虞姬的記載較少,甚至連本名、種族、出生地、生卒時間、與項羽相識的時間、與項羽相識的過程最終結局全都沒有記載。 楚漢相爭後期,項羽趨向敗局,公元前202年,被漢軍圍困垓下,兵少糧盡,夜聞四麵楚歌,哀大勢已去。 麵對虞姬,在營帳中酌酒悲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歌詞蒼涼悲壯,情思繾綣悱惻,史稱《垓下歌》。 此時,這位叱吒風雲的人物,竟也流露出了兒女情長、英雄氣短的哀嘆。 雍齒雖出賣劉邦,但劉邦念舊情,不忍殺害他,欲偷偷放走他,卻被張良發現。 張良並沒怪責劉邦,反喜他仁厚,但勸他應當眾釋放雍齒,劉邦不明所以。 劉邦按張良指示當眾釋放雍齒,表明他之所以出賣眾人是因暴秦逼害而鋌而走險,劉邦把壞事歸咎於暴秦,令群眾更恨秦,決心跟隨劉邦,劉邦大贊張良妙計。 一月之期到,張良返韓,劉邦挽留,呂雉知他能助夫君成大業,不惜下跪懇求,張良被她感動,決定暫時留下。 項梁領軍救齊,韓信投靠項家軍當炊事兵,他暗中觀察項梁軍情,發現形勢不妙,勸眾人留下乾糧,準備徹軍,被眾人取笑。 後項梁果然退兵,得韓信早有準備,眾不致捱餓,更贊他神機妙算。項 梁出戰前,項羽叮囑他要等自己的援軍到來才可迎戰章邯,項梁相信項羽說話,不理眾將士要求出兵的勸喻,繼續退兵死守。 及後,項梁接到軍報,以為項羽援軍即將到達,其實這隻是宋義的詭計,騙項梁出兵,項梁不虞有詐。 於是,立即出兵與章邯於定陶決戰。 韓信分析章邯兵法及項羽援軍的去向,認為這是一個陷阱,堅決反對項梁繼續進攻,但他地位低微,意見不獲接受。 項梁果真中了宋義的計,而宋義亦拒助項梁,項梁戰敗慘死。 項羽得悉項梁戰死一事,傷心欲絕,心知是宋義設計陷害所致,但礙於形勢,未能殺他報仇,心情惡劣。 虞姬見項羽傷心,加以相陪,二人傾訴心曲,虞姬曾經歷喪親之痛,理解項羽之苦,二人距離拉近。 項梁出殯,項羽暗暗立誓必殺宋義。 韓王找劉邦,欲討回張良,劉邦竟詐病拒接見他,而張良亦舍不得劉邦,借故留下,氣壞韓王。 項羽因項梁之死大受剌激,為報仇拚命訓練士兵,令軍隊疲於奔命,陳平等找劉邦勸解他。 劉邦勸項羽應忙裡偷閑,更看出他對虞姬有意,落力為他做媒。 劉邦遊說虞姬,卻被戚姬誤會他想追求虞姬,大吵大鬧,被呂雉喝止,劉邦向二妻解釋,呂雉心生一計。 呂雉親近虞姬,與她結義金蘭,為未來打算。 楚懷王下令救趙,宋義請纓領軍,往钜鹿與章邯一戰,項羽欲同行被宋義所拒。 楚懷王派劉邦和項羽兵分兩路攻入關中,約定誰先攻陷鹹陽,即成關中王,令二人抽簽定路線,結果劉邦抽中較易行的西路,項羽抽中難行的東路。 劉邦自知實力與項羽相差甚遠,答應不搶在他前麵,但求項羽把鹹陽的財寶分一部分給他,項羽慷慨答允。 項羽教虞姬騎馬,被範增發現,即怒斥項羽貪戀女色,項羽不以為然,但虞姬卻擔心自己拖累他。項 莊等人見項羽終日陪伴虞姬,擔心軍情有誤,勸告項羽,項羽反駁他們。 劉邦出征前夕,張良送他三個錦囊,叫他依指示行事。 項羽和劉邦大軍起行,二人在誓師大會上歃血為盟,結為異姓兄弟。 劉邦心地善良,不欲濫殺無辜,以和談方法,令各縣投降。虞姬墮馬,項羽大驚。 虞姬墮馬受傷,項羽不惜延誤軍情,範增苦勸無效,以請辭來逼項羽趕走虞姬。 虞姬為免項羽為難,暗中離去,但範增派遣項莊殺害她,項莊不忍下手,其後見虞姬投河自盡。 項羽得悉範增意圖,即趕往救虞姬,隻見她遺下的鞋子,悲痛不已。 原來虞姬偷偷躲在草叢中,望他朝可與項羽重逢。 項羽欲派兵找尋虞姬,範增拒絕,項羽恨範增殺害虞姬,一時沖動欲殺他,諸將領維護範增,並勸阻項羽。 項羽泠靜過後亦不再恨範增,並雄心壯誌,要於钜鹿攻打秦軍。 劉邦領軍前進,想起張良的錦囊,吩咐他慢行,加上他不欲傷害無辜,下令停止攻城。 趙國破,項羽知是因宋義保留兵力,拒施援手而致,恨透宋義,遂向懷王稟報宋義罪狀,更當眾斬殺宋義,重攬軍權。 項羽決心與章邯決一死戰,為項梁報仇,但範增認為不應為私仇而令旗下軍隊招損,項羽一意孤行。 項羽下令破釜沉舟,軍中上下不明所以,但韓信卻悟出項羽必勝的決心。 項羽和章邯兩路大軍決戰於钜鹿,項羽兵法精奇,加上軍中士氣高漲,大敗章邯。 範增勸項羽應保留實力,不應追殺章邯,因趙高弄權,得見章邯兵敗,他必向秦二世胡亥進讒,將章邯殺死,故不必浪費自己兵力,項羽無奈答應。 虞姬混在難民當中逃難,被秦軍擒拿,趙高見其美貌,把她獻給秦二世。 項羽在戰場上找到虞姬物件,深信她依然在生。 秦二世二年九月,項梁叔侄殺了會稽郡守殷通,舉起義旗。 不久,便召集了20餘萬兵馬,擁立楚懷王的孫子熊心為王,並與劉邦所部會於薛城。 眾將約定:項羽北向救趙,解巨鹿之圍後,從北路向西攻秦,劉邦從南路西進向關中進發。 兩路人馬在擊敗秦軍後,誰先入秦都鹹陽,誰當關中王。 劉邦率軍勇往直前,憑靠張良等人的謀劃,避實就虛,剿撫並用,一路奪關斬將,直抵關中。 蕭何身為丞督,坐鎮地方,督辦軍隊的後勤供應。 秦王子嬰元年十月,劉邦率大軍兵臨鹹陽城。 秦王子嬰設計殺了奸相趙高,獻出玉璽,向劉邦投降。 於是,起義大軍開進鹹陽城。 將士們見秦都宮殿巍峨,街市繁華,頓時忘乎所以,紛紛乘亂搶掠金銀財物,連劉邦也忍不住,趁著空閑,跑到秦宮去東張西望。 他看見華麗的宮室,古怪的擺設,成堆的金銀珠寶,獵狗駿馬,珍奇玩物,還有一群群的美女,不覺眼花繚亂,飄飄然起來,甚至貪戀秦宮的富貴而不忍離開。 他神魂顛倒地擁著美女走進胡亥的寢宮,往龍床上一躺,便進入了溫柔鄉。 突然,大將樊噲破門而入,大聲說道:“沛公想取天下,還是想當富家翁? 這些奢華之物,正是秦亡的禍根。 切勿迷戀於此! 與此同時,張良等人也來陳述利害,劉邦這才幡然自悟當下命兵士查封皇宮府庫,然後率眾將士返回灞上。 惟獨蕭何,進入鹹陽後,一不貪戀金銀財物,二不迷戀美女,卻急如星火地趕往秦丞相禦史府,並派士兵迅速包圍丞相禦史府不準任何人出入。 然後讓忠實可靠的人將秦朝有關國家戶籍、地形、法令等圖書檔案一一進行清查,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分門別類,登記造冊,統統收藏起來,留待日後查用。 胡亥下令誅殺章邯及其部將家屬,章邯軍隊恨透暴秦,欲向項羽投誠,項羽曾立誓殺章邯以報項良之仇,拒絕。 範增分析形勢,認為收編章邯及其兵馬對項羽陣營有利,項羽無奈答應。 胡亥迷戀虞姬美貌,但她寧毀容也要力保清白,更對他曉以大義,謂民不潦生,暴秦必亡於項羽手。 胡亥恍然大悟,即追問趙高,趙高老羞成怒,竟弒君,並擁立子嬰為帝。 劉邦等抵嶢關,眾要求趕快入鹹陽,但劉邦想起張良的錦囊要他屯兵嶢關,故意拖延,眾不滿。 嶢關守將韓榮遣使求和,劉邦熱情招待,暗中修書和議條件,眾以為入城在望。 三日後,劉邦等入城,韓榮誓死反抗,眾奇怪,原來劉邦開出極苛刻的招降條件,嶢關上下寧一戰也不和談。 劉邦下令退兵,眾人追問原因,劉邦推搪是與項羽有約,不能早他入鹹陽,再者張良之錦囊也要他屯兵。 樊噲急躁,燒毀張良的第三個錦囊,更以死相逼要入城,氣壞劉邦。 項羽接報劉邦抵達嶢關,更以仁義令天下歸順,感不滿,更因章邯部隊未肯信服項羽,即下令坑殺秦兵數十萬。 項羽的暴行嚇壞了嶢關所有人,嶢關秦將投降讓劉邦入城。 虞姬勸導子嬰應以民為本,子嬰心有打算要誘殺趙高,並決定向劉邦投降,免百姓受苦。 劉邦怯於項羽,不敢接納子嬰投降入城,但逼於形勢,唯有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