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 開設天下兵馬大元帥府(1 / 1)

汴夏 李火韋 4893 字 8個月前

汴京南城被破,最揪心者莫過於趙桓。   天不過拂曉,趙桓已經呆坐在垂拱殿上,無助地望著殿下的臣子。   昨夜他尚在宮中設宴,賞賜白天反擊金軍的有功之臣,孰料天不及亮,形勢陡然變化,宣化門竟然被金兵攻破了。   消息傳來,落差如此之大,好似五雷轟頂,震得趙桓幾乎暈厥過去。   天下是自己一人之天下,汴京是自己一人之帝都。汴京如果淪喪,自己將何去何從?   趙桓忍不住打了寒顫,不敢多想。   何栗、孫傅與一眾趕來的大臣都跪在殿下,叩頭請罪。   有宋一朝,最重士大夫,滿朝文武百官均可與官家坐而論道,鮮有下跪議事的。此時,大臣們卻齊刷刷跪在殿下,顯然深感南城陷落之責難以承受,紛紛向趙桓請罪。   孫傅一直在南熏門觀戰,親眼目睹南城被金兵攻占。   當時,金兵如野狼惡豺一般將郭京的六甲兵啃噬得一乾二凈,隨即席卷整個南城。他與張叔夜亦組織宋軍予以反擊,但力有不逮,力戰之下,連連敗績,隻能撤退。張叔夜領兵撤回內城布防,防止金兵乘機攻打內城,孫傅則急忙入宮向趙桓上奏。   趙桓臉色慘白,雙唇不住哆嗦,好不容易聽孫傅上奏完畢,終於有氣無力地問道:“朕的成忠郎呢?他不是可以替朕召喚天兵天將嗎?火部正神、六甲正兵……都未能阻擋金兵?”語氣極度微弱,細若遊絲。   殿內一片沉寂,無人回答他。   南城已經陷落,隻聽說郭京要去普濟水門做法,與他的徒兒一起離開了宣化門,到此時還沒有消息,也不知是出逃了還是戰歿了。   何栗與孫傅隻不住地叩頭。   趙桓見狀,又忍不住一陣眩暈,閉了一會眼睛方好受些,然後深深地嘆了一口氣,道:“罷了,事已至此,眾卿有何良謀盡管奏來,朕一應聽從。失守之罪,朕一概不問。”   他這麼說,殿下大臣都鬆了口氣。   朝堂安靜片刻,何栗抬頭奏道:“陛下,如今之計當為趁金軍立足不穩,陛下速速離京為妥。”   趙桓心中亦有此打算,聽他這麼說忍不住微微頷首回應。   孫傅向來緊隨何栗的政見,亦步亦趨,當即上奏附和贊成。   “陛下,不妥!”   有人不贊成,忽然抬頭啟奏,乃是耿南仲。   他是趙桓的老師,趙桓向來倚重,不由地問道:“耿卿為何如此說?”   耿南仲道:“陛下,如今南城雖破,但內城無虞。陛下在此時切不可棄祖宗社稷於不顧,一走了之,否則民心混亂,國家真要崩於一時。”   他的話沒有毛病,若趙桓此時逃離汴京,則汴京守軍的士氣將立時崩潰,再無反擊可能。   趙桓搓著手,不知如何回答耿南仲,隻能聽他再說。   “況且,此時再談出京已然晚矣!金兵已經攻破南城,為防我軍突圍,必定在城外密布大軍。陛下若舍棄汴京,貿然出城,無異於自投於險地,恐立時遭遇不測,尚不如城內可保一時無礙。”   他的話又有些道理。   趙桓飛快地搓著指頭,更加不知如何回答。   “再者,如今金人雖然占據了南城,但和議之路並未堵絕。陛下可以派出使臣繼續與金國和談。隻要我方態度謙卑禮讓,推心置腹與他和談,大金國的左右元帥亦不是無理之人,定會打動他倆。一俟和議成功,則汴京無恙、大宋無恙、陛下無恙矣!”   聽了耿南仲這一番分析,趙桓似乎找到了主心骨,信心恢復不少,臉色紅潤起來,忍不住就要出聲以示認可。   “陛下,萬萬不可!”何栗生怕趙桓開口,天子金口玉律,說出來可就不好辦了,所以急地立直了身體,大聲阻止道:“目下當想方設法離開汴京再徐徐圖之。此時決斷,未為晚矣!陛下切不可遲疑片刻,否則釀成大錯,將追悔莫及!”   耿南仲鼻子重重地“哼”一聲:“若不是你與孫同知舉薦的好人,宣化門怎麼會被金兵奪去?事到如今,還有臉勸諫陛下離京?”   耿南仲這話好似一擊重拳重重擊在何栗的胸口上。   “咳、咳……”   他麵色漲得通紅,連咳數聲,幾乎要吐出血來,終是一句話也回敬不得,啞口無言。   趙桓聽了耿南仲一番話,不免斜眼看了看何栗與孫傅,不過這二人乃是他一手栽培的大小相公,他們種種舉動自己也有份,總不能將責任全部推到他二人身上。   想到此,趙桓除了心中連連嘆息便不再說話。   殿內大臣都等著趙桓發話,見他一直閉眼不語,有一人沉不住氣,抬頭奏道:“陛下若一走,臣等怎麼辦?金賊必不會饒過臣等,臣等隻怕再也無法見到陛下天顏了!”   原來是張邦昌。   他如此一說,殿中不少大臣紛紛小聲附和。   趙桓此時若要出走,隻能簡車輕隨偷摸著走,不可能大張旗鼓帶走眾大臣,否則必被金軍察覺。這無異於以殿上大臣為餌料投於金人之嘴,換來趙桓出逃的契機,而眾大臣留下後,生死難卜,將完全操之金人之手。   眾大臣心中無不懷著鬼胎,生怕趙桓這麼一走,自己豈不被直接架在火上烤?   趙桓這才清楚張邦昌之流的心意。   他不禁掃視了一眼殿下,眾大臣跪在地上,低著頭,看不見臉上的表情。   趙桓看在眼中,內心再嘆一口氣,落寞道:“朕知道了。”說完,再也不提離京的事。   張邦昌與諸大臣這才鬆了口氣,本來壓抑的氣氛莫名變得輕鬆起來。   何栗與孫傅跪在一起,相互側首看了一眼,眼中流露一絲惋惜,但終是未出言反對。   何栗思量了一會,忍不住又抬頭奏道:“陛下既然決定堅守汴京,實乃社稷之福、百官之福。不過,臣以為單憑京中禁軍的力量已經不足以自守。陛下當速速下旨,再令天下勤王之兵火速入京。亡羊補牢,未為晚矣!臣與陛下隻須固守待援,待天下兵馬齊集京師,或可尋找滅敵之機。”   如果按照現代的觀念去看,征召天下兵馬實際上就是全國總動員。   先前趙桓聽信耿南仲之言,撤回天下兵馬勤王之詔,故當金兵圍城以來,隻有周邊幾個道府聞訊率軍前來支援,如胡直孺、張叔夜的治所無不毗鄰汴京,而廣大的兩淮、浙東、閩越、湖廣、西川等地均無軍馳援,亦導致守衛汴京的兵源不足,聲勢不夠浩大,影響了士氣。   趙桓此時已經察覺這一弊端,何栗再次啟奏征召天下兵馬,他由不得不重視,征詢問道:“何卿所言有理,不知卿有何安排?”   何栗於是上諫,勸趙桓公開下詔召集天下兵馬入京,又勸趙桓重新啟用李綱。   先前趙桓金口玉言李綱就地安置,不允許他進京,如今時勢相迫,趙桓早已改變了想法,何栗所言無不準奏。   何栗見趙桓改變了心意,亦受到鼓舞,接著奏道:“天下兵馬紛紜,須得有人統帥。陛下當下旨準開天下兵馬大元帥府,統領天下兵馬進京衛援。臣認為一旦開設大元帥府,當以親王擔綱元戎。如今隻有康王構與信王榛身在京外,陛下可詔令康王為大元帥、信王為副元帥,共領天下兵馬。”   開設天下兵馬大元帥府乃是正途,趙桓沒理由反對,但他忽然聽見趙構與趙榛二位弟弟的名字,心頭莫名產生一股惱意。麵對金人圍城,趙構也打過小算盤,但如今他已經再次出使金營去了,趙桓對他的惱意逐漸平息了。而這信王趙榛,挖空心思要逃出城去,還被他得逞了,自己本想治他一治,卻始終沒有機會,實在窩火。   想到這位弟弟所作所為,趙桓哪裡願意把天下兵馬副元帥職位賞給趙榛,擺擺手,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道:“開設天下兵馬大元帥府乃祖宗慣例,朕無意見。不過信王年歲尚小,不堪重用,隻著康王開大元帥府,為天下兵馬大元帥!”   趙桓的意思並不違背例製,何栗也就不再堅持己見。   君相無隙,何栗便循趙桓的旨意,當堂製作好聖旨,先用了相印,再由趙桓加蓋皇帝之寶。   趙桓又詢問由誰將聖旨宣諭給趙構,耿南仲推薦刑部尚書王雲。此人曾與趙榛在鄭州城外相遇,後在草亭中被秦檜掌摑。醉心與金國和議,與耿南仲乃一丘之貉。   趙桓抬頭一看,王雲也在殿內。此人自宋金開戰以來擔任和談使節,往來金營,熟悉北地交通,與金人稔熟,如果遇到金兵阻攔容易脫身,是個合適的人選。趙桓便點頭認可了,王雲慌不迭出列領旨,至此開設天下兵馬大元帥府這一樁大事算是定了。   經此環節,趙桓胸臆逐漸得以舒緩,暫將南城被攻破的煩惱置於一旁,忽然想起來一件事,急忙道:“太上皇尚在龍德宮,無異於置身虎口。王宗濋你速速將太上皇迎入宮內。”   王宗濋因上奏軍情,此時也在殿內,聽到趙桓下旨,趕緊接旨,然後火速出宮辦理。   眾大臣隻當趙桓出於孝道為趙佶人身安危考慮,沒有多想,無不交口稱贊聖上孝心可嘉,為天下楷模。   趙桓也不去多說,見眾大臣無事,勉強打起精神勉勵一番,讓眾大臣務必堅持守禦,既要防備金人乘勢攻打內城,又要防備內城不良之人借機生亂,便黯然失色地揮手令眾大臣退朝,隻留下耿南仲與王雲二人未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