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月球上的希望(1 / 1)

“報告指揮官,J55-12已經完成彈射接駁,即將執行攔截任務。”   “彈射接駁已就位,飛行許可已授權,即將進入彈射倒計時。”   “我是指揮官,阻攔索已經被破壞,甲板已經不具備降落條件。任務完成後,就近選擇合適降落地點。”   “明白,指揮官。保證完成任務。……爸,你保重。”   “安全歸隊。”   “J55-12,收到。”   飽和攻擊,最簡單有效的突防模式。現代戰爭發展了幾十年,首先要摧毀的還是防空力量,為了打掉我們這隻艦隊群,前期射空導彈的無人機完成製導作用後也開始參與攻擊,他們利用自身的機動性和攜帶的電子對抗裝置,抵近升高後釋放紅外乾擾彈。不計代價的吸引、消耗我們的空防力量,致使我們的防禦力量過載,然後企圖突防後破壞我們的起飛甲板。當撕開防空裂口後,他們還會協調同步後方的無人機再次齊射導彈,從不同的兩艘郵輪調火力覆蓋,為了在最大的可能性下打掉我們這隻艦隊。   用艦載機進行攔截導彈,已經是高危狀態,在能保護航母的必要前提下,甚至用艦載機直接攔截導彈都是可以接受的事情,在戰損比上來看,用一架艦戰機換取一枚已經進入超低空末端巡航的導彈,還是劃算的。   導彈的速度已經遠超艦載機的速度,如果艦載機過早的發射攔截彈,導彈很容易利用自己的速度,進行有效的規避機動。而利用機載計算機計算導彈的機動過載範圍,在抵近導彈特定的距離後,覆蓋其機動過載範圍,用攔截模式發射攔截導彈,對其可能的機動範圍覆蓋足夠的爆炸場,利用造成局部空間的富集破片,高壓沖擊波,高能EMP沖擊等多重形式,使導彈失效,就是我們目前所采取的方式。這是攔截成功率最高的方式,但是幾乎也是送死的方式,因為戰機的機動性受限於人體的生理過載,所以遠低於導彈的機動性,當抵近進入發射距離的時候,也幾乎沒有機會逃脫攔截導彈的爆炸範圍。   簡單解釋一下。兩個相互高速抵近的飛行器,一個純粹的機械流體結構所能承載的最大過載,必然不是我一個肉體凡胎所能企及的,當有效攔截距離捕捉到這樣的飛行器時,相對飛行的我,自然也不可能機動逃離那片區域。那為什麼不彈射?彈射也是有速度要求的,你見過在超高速飛行下彈射嗎?那為什麼不讓機載計算機進行攔截?還是效率和可靠性的問題。機載計算機的算法並不能保證有效識別出最有威脅的高價值目標,而且單靠數據鏈AI進行處理高度飽和的攻擊目標時,再加上電子對抗的乾擾,丟失目標也是會發生的情況。所以,無人機的確可以參加攔截,而我們飛行員,也同樣必須參戰,為了彌補戰場中各種意外的情況。隻要堅持到陸基火力支援的到達,保證航母群的安全,那很可能就不會再有後續的戰鬥。如果航母戰鬥群被打擊,失去戰鬥力,肯定還有後續針對性的攻擊。所以,陸基火力的反應時間,就是我們現在必須爭取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