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形成於46億年前,月球形成於45億年前,他們相差1億年左右的時間。這在宇宙尺度上算不上什麼,但是能明確一個先後次序。現在科學界根據月球上的物質成分和地球上的做對比,然後又得出一個月球與地球相撞後形成地月衛星的體係。根據計算機模型推測,月球原始於一個巨大的‘天體’,這個天體體積和火星差不多,我們暫時於是把這個原始天體稱呼為Theia(古希臘神話女神,夜空女神。)。在地球成型的初期,Theia就與地球相撞,然後一個火星大小的‘天體’和地球相撞,然後兩者的物質相混合,形成了現在的地球。它們相撞擊時產生的巨大能量,向外拋射出的物質雲慢慢匯聚,最終成了現在的月球。” 我轉頭看著伊萬,然後看到一隻呆頭鵝。就是那種看上去在很認真聽講,但是你可以一眼看穿根本不懂的那種學渣,因為眼神完全是空洞的。 “現在地球直徑12742公裡,Theia推測直徑6779公裡,現在月球直徑3476公裡。你有什麼想法?” “他們的直徑大概都接近二分之一。”伊萬想了一會兒說。 “Theia撞擊地球後,丟掉了八分之七的體積,一個球體的直徑少一半,體積會減少到原來的八分之一。” “……然後呢?”伊萬見我沒有說話,遲疑了一會兒問。 “就是Thiea把自己87.5%左右的物質留給了地球!” “為什麼要給地球?地球缺這些東西嗎?” “生命的誕生需要近乎苛刻的條件,這你應該知道吧。” “嘿嘿嘿……”伊萬突然的傻笑,我就知道這家夥想歪了。 “我說地球!我說地球上誕生生命!如果沒有Theia的撞擊,地球可能就是另外一副樣子。就像我們現在在月球,你生命中任何一次都偏差,都可能會導致不同的結果。你現在明白我什麼意思了嗎?” “就是說現在的地球,就是由當初Theia的撞擊造就的?” “你終於明白了。” “這難道不能是巧合?” “那我們在這裡相遇也是巧合?” “這是命運。” “是命運,但也是被刻意安排的,不是嗎?” 伊萬想了想,點了點頭。 “和我說說坑洞吧。” “月球表麵有豐富的深坑,大小不一,但是深度很深,遠遠超出探測範圍。而且月球的地質回聲,也顯示月球內部並不是均衡的結構,與其他星體有很大的差異。這情況老米應該是最早掌握的。他們在1966年進行了一係列對月球的研究,然後在1969年就實施載人登月了。那可是1969年,你知道當時阿波羅11號上的計算機性能呢嗎?這麼說吧,按照那個時代計算機的能力來做對比,你現在手上的終端能把你送出銀河係。而且那個年代的工程和材料技術,載人登月相當於你現在拿皮劃艇從西伯利亞偷渡去米帝一樣瘋狂。而這樣的事情,老米卻足足乾了6次!這可就不是單純為了和你們的空間競賽了。” 我丟給伊萬一份冰站的報告,上麵有我們目前所掌握的數據和已經探測到深度。 “這是我們目前所探測的深度,依舊還沒有結果。當然表麵開采還很淺,我們想找一個入口,理論上也應該有一個可以開啟的入口,要是這麼一路靠我們自己挖掘下去,我真的無法想象要挖到什麼時候。根據我們探測到的結構,下麵存在空腔。隻是深度太深了。” “你們是怎麼做到的?” “監測站,就是我們上次架設的那種。其實監測站還是一個地震波分析儀或者叫聲波分析儀,冰站在工作的時候,會向月球地層定向發送特定頻率的震波,然後根據反饋進行分析就知道下麵是大概是什麼結構了,當然分布的監測站越多,那麼能得到的分辨率越高。就當前我們獲得的信息來看,老米有些按耐不住了。他們因該掌握著一些我們還不知道的情況。” “你們幾次探月都沒什麼收獲嗎?你這麼看我乾嘛?你知道我們電子工業並不強,我們的幾次登月,其實軍事上的象征意義大於科研。而你們不同呀,你們登月的時候比我們晚了50多年,所攜帶的儀器和探測器可遠比我們當時先進太多了。應該說你們獲得的信息應該是最多的,而且你們四號探測器就是在這裡著陸進行,你們的兔子月球車還在這裡呢。是不是當年就發現這裡不同尋常的地方了?” “也可以這麼說吧,其實我們第五次登月,在月背的蒙泰西坑區采集樣品回來這才確定月球的不同尋常了。你們也從月球帶回過樣品,你們應該也發現了。” “如諱莫深。我不知道具體是什麼,從不讓我們打聽,保密級別很高。” “非自然元素或者說非太陽係內的元素,更可能是合成元素。我們人類也能合成全新的元素,但一般都是一些超重元素,比如有放射性或者很短的壽命。因為原子核非常不穩定,所以很容易衰變成其他元素。但是我們在月球上發現的新元素卻有極其的穩定性和非自然的原子核結構。甚至還有一些讓人咋舌的特性,比如完全忽視溫度的超導特性。而有些則有超強的材料特性,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就是硬度和韌性都能達到超高的程度。” “給我科普一下,你知道我不是物理學家,我通常對人比較感興趣。” “超導,即使沒有電阻的導體。地球上也有,但是都需要超低溫才能實現。你知道地球上能源輸出,每年就在材料電阻上浪費掉多少嗎?如果有材料能實現常溫超導,每年將會多出多少能源嗎?另外我們的計算機係統,處理器最大的功能不是在計算上,而是熱功率上,如果計算機能應用超導材料,就目前的算力能增加好幾倍。不亞於新一輪的科技革命。” “那另外的材料硬度和韌性呢?聽著好像很平平無奇的樣子。” “這種材料要是實現批量生產,我們的太空電梯就能馬上實現!你還覺得平平無奇嗎?我們地球上目前的材料,但凡硬度超高的,就會很脆。但凡很有韌性,基本都很軟。又硬又韌的要麼價格奇高而且目前還隻能呆在實驗室不能量產。不然太空電梯這個設計為什麼幾十年前就有而到現在也無法實施是因為什麼?還不是缺乏能夠使用的材料嘛。” “原來又硬又韌這麼重要……” “這僅是對於材料學來講!但一種物體要是同時具有兩個相對立的特性時,往往就不是平凡之物了。不過這些都不是重點,重點是月球為什麼會有這些?月球默默無聞陪了我們幾十億年,我們現在想知道月球到底在乾嘛。” 伊萬突然來了精神,像睡醒了一樣。他站了起來,向我伸出一隻手。 “這也是我們想知道的。吳剛同誌,讓我們一起去尋找這個答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