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十章 宇宙強國(1 / 1)

1644年,這是一個擁有宇宙強國之稱的大韓帝國還沒有影子的年代。   朝鮮半島,現處於李氏王朝統治的時代。   那個表麵上號稱擁有六千多年歷史的韓國,其實他們的祖宗是新羅人。   在朝鮮半島忠清道的位置上,很久以前生活著一群部落土著,統稱為三韓,分別為馬韓、辰韓、弁韓。這些三韓人便是現代朝鮮、韓國人的祖先。   三韓後來建立了一個國家叫做新羅。   ……   在唐朝的時候,來自中國東北發展起來的高句麗,勢力已經發展到朝鮮半島北部,新羅害怕高句麗吞並它,於是向唐朝求援。   於是唐朝幫助新羅,派兵滅了高句麗的附屬國百濟,後來又滅了高句麗,為了有效壓製高句麗復國,與新羅簽訂條約,把朝鮮半島北部和東南部送給了新羅。   這樣新羅人就移民到了整個朝鮮半島。新羅占據整個朝鮮半島以後,開始向唐朝學習製度、文化,便建立新羅王朝。   沒想到一千多年後,現代韓國人居然能承認壓迫他們三韓老祖先從東北過來的高句麗為祖宗,不知九泉之下的三朝祖宗對這些認賊做父的後代是不是臉上無光。   其實半島最早的歷史得追溯到商周時期,這些都得益於我國的史書記載,單看朝鮮半島自己記錄的文字歷史,得要等到2000年後(王氏高麗時期)。   相傳周武王興周滅商後,商紂王的叔父箕子避難去了朝鮮半島,當時那裡還是一片蠻荒,箕子在這裡建立了較早的政權,我們俗稱箕子朝鮮。   隨後三千多年時間,朝鮮半島隨之朝代更迭,曾經也有一段時期作為大漢帝國的領土,但大部分時間都是作為中原王朝的附屬國,關鍵可能是朝鮮半島環境惡劣,物產匱乏,對於陸地為主的中原各朝各代皇帝心裡那裡其實沒有多少軍事價值,當然除了他們東邊的島國,朝鮮半島也隻是他們染指中國的一個跳板罷了。   1644年,農歷五月初二。   漢城,一條緊急軍情從朝鮮北部傳到漢城李氏王宮。   正史中:   此時的朝鮮國王是李倧,即朝鮮仁祖,朝鮮王朝第16任君主。字和伯,號鬆窗,乳名天胤。籍貫全州,生於海州,是朝鮮宣祖李昖之孫,定遠君(朝鮮元宗)李琈之子,光海君李琿之侄。   李倧初封綾陽君,光海君時期,其家族被光海君視為王位威脅,屢遭迫害。   天啟三年(1623年)李倧與西人黨金瑬、李貴等人發動宮廷政變,推翻伯父光海君,繼承王位。   天啟五年(1625年)獲明朝崇禎帝冊封為朝鮮國王。   在位期間內憂外患不斷,內部從李適之亂開始,各種叛亂或陰謀層出不窮;   外部則處於明末清初的中原劇變期,萬歷年朝鮮從宣祖開始遭受日本,以及後來崇禎年的後金和滿清的入侵。   ……   歷史上朝鮮經常遭到倭寇的侵擾。朝鮮建立水師的目的就是抗擊倭寇保護海上貿易。   壬辰倭亂時期,當時掌握日本政權的豐臣秀吉蓄謀以朝鮮為踏板入侵中國明朝。   萬歷二十年(1592)和萬歷二十五年(1597),豐臣秀吉帶領裝備有葡萄牙火槍鳥銃的軍隊入侵朝鮮。   朝鮮宮廷中的黨派紛爭、對日本軍事能力的低估以及外交調解的失利使得朝鮮迎戰準備不足。裝備有西方武器的日本軍隊,隨後開城、平壤相繼失陷。僅兩個月零兩天,朝鮮“浹旬之間,三都失守,八方瓦解”。   幾個月內就被占領南部朝鮮半島。   不過李舜臣領導的朝鮮水師在海上有效地摧毀日本軍艦。   朝鮮民間的遊擊組織對入侵的日本軍隊抵禦也遏製了日軍的攻勢。日本對朝鮮的大舉入侵,大大地震動了明朝。   萬歷二十一年(1593年),明朝派出大規模軍隊來到朝鮮,與朝鮮一道共同擊退了入侵的日本軍。雖然朝鮮與明朝擊敗了日本,但損失慘重。事後朝鮮與日本斷交,直到萬歷三十七年(1609年)才正式恢復了外交關係。   倭亂為朝鮮王朝的歷史寫下沉重的一頁,戰爭嚴重破壞了朝鮮社會,戰後耕地縮減到戰前一成的水平,人口銳減到戰前的六分之一,十數萬人口被日本掠奪。   壬辰戰後,朝鮮戶口銳減,因而人民負擔大幅度加大,為加固國防的而征收“三手米”(炮手、射手、殺手),以及增加其它維持國家所需的各種捐稅。   門戶黨爭即使在倭亂中也不曾停止(結果李舜臣遭罷免),戰後更加愈演愈烈,士大夫除此之外別無建樹。   社會結構開始出現變化,擁有戰功的平民開始步入兩班行列,兩班失勢初現端倪。同時,朝鮮王室第一次被外國欺淩,威信空前低落,社會各種裂痕在倭亂後一並顯露,朝鮮王朝五百餘年國祚實際上從此時開始衰亡。   壬辰倭亂使朝鮮國力銳減。   ……   此時建州女真首領努爾哈赤正在中國東北統一女真族。   萬歷四十六年(1618年),努爾哈赤公布對明的“七大恨”後,開始攻打明朝。   不過努爾哈赤和明朝都想聯合朝鮮,使光海君處在進退兩難之地。   ……   光海君打算中立。但由於明幫朝鮮擊退了倭寇,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朝鮮的大臣們大多數都支持幫助明打女真。   萬歷四十七年(1619年),朝鮮就曾在薩爾滸之戰中派兵支援明朝。   ……   天啟三年(1623年),仁祖反正,光海君被廢。   天啟四年(1624年),爆發李適之亂,叛亂被平定後,仁祖仍需在漢陽部署重兵以維護首都穩定,從而導致防衛北部邊疆的軍力不足。   天啟七年(1627年),努爾哈赤的侄子阿敏帶領3萬女真部隊入侵朝鮮。雙方最後議和訂立“兄弟國的盟約”。   朝鮮派遣王子李覺赴後金為人質。後金、朝鮮互不侵犯對方的領土。   ……   丁卯胡亂之後,後金和朝鮮的兄弟關係並不和睦。後金軍一退,朝鮮馬上向明朝“疏奏被兵情節”。   由於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下,朝鮮大臣認為明朝助朝鮮擊退倭寇,朝鮮理當與明朝交好抗擊後金。   因此朝鮮拒絕廢除明朝年號,並依舊保持宗藩關係。這最終導致崇禎九年(1636年)皇太極再次攻打朝鮮,迫使朝鮮成為清朝的藩屬。   ……   現在朝鮮的國力因為長期戰爭都沒有恢復過來,國王李倧看到邊境戰報也是懷疑被滿清打敗的起義軍的殘餘部隊。   除了派出僅有的漢城守衛部隊並且立刻征召平民,還緊急派使者向新的宗主國滿清救援,不過大概他們並不知道,自己的新宗主已經放棄自己的國都沈陽,退回東北老家,攝政王多爾袞帶著自己的部隊已經東渡親征島國,為自己的後輩子孫報仇雪恨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