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傑輪,對不起了!(1 / 1)

孫燕資看著王佑那要被折磨瘋了的樣子捂嘴偷笑,這家夥當初還覺得錄歌很輕鬆,這下知道有多難了吧。   “阿佑,你這還是得跟著燕資一起多練歌,這是為了你好。”李思菘在一旁提醒道。   “知道了思菘哥。”   王佑點了點頭,想要把歌唱好唱持久還是得經過係統的學習啊。   又是半天的時間,王佑在李思菘的指導下對這首歌進行混音,然後母帶處理,當最終成品展現在他麵前的那一刻,王佑隻感覺一陣熱淚盈眶,這首歌足足做了他近半個月的時間,實在是太難了。   聽著王佑製作完的《雙節棍》,孫燕資終於懂了為什麼李思菘會這麼看好王佑,這才是一位唱作人該有的樣子,雖然曲不是王佑寫的,但作詞編曲就足以展示出了王佑的才華。   特別是這個編曲,她之前也聽到了王佑要在伴奏中加入二胡,但是沒想到最終呈現出的效果會這麼好。   搖滾樂中加入二胡,在這個時代本就十分稀少,對於她這位馬來西亞人來說,更是聞所未聞,   當伴奏中二胡的solo聲響起的時候,她都感覺自己雞皮疙瘩都要起來了。   “額啊。”   王佑長長的伸了個懶腰,現在完成了兩首歌,而他這張專輯製作完成,至少還得需要八首歌,一想到這裡王佑就感覺乾勁滿滿。   “《晴天》是情歌,《雙節棍》是搖滾,不對,這首歌應該歸類說唱,也不對,這首歌是新金屬搖滾加說唱,還有中國風,算了,管他的。”   王佑開始思索起來自己接下來應該寫什麼風格的歌曲。   按照之前的想法,他的第一張專輯一種曲風來一首,這張專輯沒有固定的曲風風向,主打的就是一個我都要。   可現在王佑感覺自己之前的想法確實有點年輕了,因為隻是我都要還遠遠不夠,和王歷宏接觸之後,他現在想搭上三駕馬車把三駕馬車變成四駕馬車。   而三駕馬車可不是那麼好搭上的,想要成為三駕馬車大致有那麼幾個要求。   第一個,是否為華語樂壇奠定基調。   第二個,是否提出具有革新性的音樂理論。   第三個,是否開創出一種全新的音樂風格。   第四個,是否通過音樂引領一個時代的審美。   周王陶之所以能被稱為三駕馬車的原因就是都符合了這幾個要求。   周傑輪不用多說,中國風從他這裡開始發揚光大走向巔峰。   陶吉吉,引進R&B,使得R&B華夏化,更加符合國人的審美。   王歷宏,自創Chinked-out曲風,引領華語嘻哈說唱音樂。   相比之下,林駿傑就有些捉襟見肘了,很多人說流行四大天王林駿傑不配和周王陶並列的原因就是這個,林駿傑雖然後來居上,在王陶熱度降低之後更是隻有他可以和周傑輪並列。   但林駿傑並不符合以上的這些要求,包括也有人說應該是周王陶陳,但陳奕訊顯然也不符合這幾點,陳奕迅相比之下的創作水平還不如林駿傑。   隻不過這想加入三駕馬車有點不好搞啊,王佑有些頭大,專輯火了頂多成為林駿傑那種級別的歌手,想要成為三駕馬車光靠熱度還不夠。   “傑輪,對不起了。”   王佑在心中暗道一聲,他倒是可以憑借後世的記憶發歌引領一個時代的審美,但為華語樂壇奠定基調提出革新性的音樂理論,這顯然實在為難他,往後二十年三駕馬車依舊隻有周王陶,所以他能做的就是在這三人身上薅羊毛。   可問題是陶吉吉顯然是已經沒機會了,R&B現在就是陶吉吉行走的標簽,至於王歷宏,人家《龍的傳人》專輯已經發布,Chinked-out曲風就是從這首歌開始。   那麼他就隻能把想法再次打到了周傑輪身上,雖然有點小內疚,但一想到自己《晴天》和《雙節棍》都薅了,再把周傑輪奠定中國風的身份搶過來似乎也沒什麼問題。   反正對於周傑輪來說,即使失去中國風奠定者的身份他也依舊是那個華語流行天王。   雖然中國風以周傑輪的歌曲出名,但周傑輪可不單單隻有中國風,周傑輪的說唱也是一絕。   即使《雙節棍》沒了,但周傑輪還有《娘子》這首在王佑看來是周傑輪音樂開創性第一的歌曲,更別說周傑輪往後還有《以父之名》《夜的第七章》這樣的說唱神曲,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大不了他以後少薅點周傑輪的羊毛。   要是周傑輪真的一直專心搞說唱,哪有其他人什麼事。   想到這裡王佑不禁笑了起來,一想到周傑輪自稱rapper的場景就感到有些不忍直視。   “咳咳。”   感受到孫燕資那莫名其妙的目光王佑稍微收斂了一下情緒,要說中國風,雖然中國風有很多精品歌曲,但提到奠基之作那就不得不提到《東風破》了。   其實在《東風破》之前就有很多中國風歌曲,並且其中很多歌曲還很火,像毛寧演唱的《濤聲依舊》,黃沾的《滄海一聲笑》,以及小哥費玉青的《一剪梅》。   但這些歌其實都是屬於古典中國風,使用傳統民族樂器伴奏,傳統民樂的演唱方式,傳統民間小調進行作曲,和現代流行中國風是兩個概念。   雖然陶吉吉的《望春風》也是對古典中國風在流行樂上進行的改革,還有王歷宏的《在梅邊》,周傑輪的《娘子》,這些都是《東風破》之前頗具有創新意義的流行中國風歌曲,但始終少了點什麼。   直到《東風破》的出現,這首歌在原有民間小調的基礎上進行編曲創作,以傳統辭賦的模式進行歌詞寫作,與傳統民歌、小調、戲曲分割,奠定了流行中國風的基調   之後音樂人黃曉亮對中國風提出了大家熟知的三古三新說法,古辭賦、古文化、古旋律和新唱法、新編曲、新概念。   《東風破》完美的符合了三古三新的說法,這首《東風破》也就成為了古典中國風和流行中國風的分水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