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5章 商業化航天(1 / 2)

陳偉東他們出了廠房,來到隔壁的一間大型會議室,進行交談,順便回答記者媒體提出的一些問題。

這個間隙,無窮大公司的工作人員,還給眾人拿來了一摞小冊子。

主要是給在場一些,不太懂火箭、衛星的外行人士,進行簡單的掃盲,免得搞出笑話。

陳傑這些年,雖然經常利用空餘時間,在網絡上學習各種行業知識,但對於衛星火箭這種的高科技產物,還是兩眼抹黑。

他靠在椅子上,拿起小冊子置於麵前,津津有味的看起來。

火箭一旦發射,衛星到達既定軌道,工作的位置,最近地點距離藍星也有數百公裡,遠的可以達到三萬六千公裡!

在浩瀚的宇宙中,能對衛星造成傷害的因素,實在是太多太多了。

紫外線、太陽射線、宇宙粒子、太空漂浮物、動能耗盡,等等因素,都會影響到衛星的使用壽命。

而衛星的內部,都是精密電子元器件,當它們暴露在各種宇宙射線下,必然就會加速元器件的老化,以致於失效。

因此,衛星的內部,每一個元器件,都是專門製造的,外層還加了許多防護措施,以保證它能在惡劣的太空環境中,正常工作。

然而,這隻是其中的一些非人為因素。

衛星的壽命通常隻有十年左右,如果你想延長這個時限,那所要花費的代價,將會成倍上漲。

製造衛星、發射衛星,都是一個耗資巨大的科研項目。

所以,每次發射,都會將其效能,發揮到最大限度。

不過近些年,半導體,電子工業的發展速度,實在太快了。

幾年前還很先進的衛星,可能才過去兩三年,就已經落伍了,需要淘汰,更換新一代的衛星。

然而,以前花了大價錢,專門設計的衛星,這麼快就淘汰,誰能舍得?

可是不淘汰,技術又落後太多了。

所以,即便是技術先進的多,資金豐裕的西方,也隻有軍用級別的衛星,才會在安全的考慮下,不惜工本進行製造。

至於民用衛星,通常隻會設計十年左右的壽命,以便節約開支。

就像國內以前很多衛星,采用的都是低軌道衛星發射。

低軌道距離藍星隻有幾百公裡,發射成本低,衛星製造費用少,在用上幾年後,衛星就會從低軌道,慢慢墜入大氣層,掉落下來,不會變成太空垃圾,破壞發射空域。

這也是目前華夏,主流的衛星發射方式。

看完這本小冊子,陳傑心中原本的很多問題,都被打消了。

或許以後,無窮大公司製造的衛星,會成為國際頂尖衛星的代表吧!

會議室內,李主任對著十幾個采訪機鏡頭,侃侃而談:“這次衛星發射,對無窮大公司,以後爭取國際發射市場,商業化道路關係重大,同時,對我們華南市來說,也具有非常深遠的代表意義.......”

陳偉東則微微低頭,在和趙工進行小聲探討。

火箭發動機屬於公司自主研發設計,衛星產品也是幾個部門協同,由機械實驗室生產組裝的。

可以說,從一開始,他們沒有想過依靠航天部門的幫助。

為的,就是避免以後許多不必要的影響。

接下來的幾天,計算機實驗室的研究員,都在不斷對這次的火箭發射進行模擬。

各項數據不斷被輸入,重新運算。

陳偉東也多次和基地的科研人員進行交流,對於火箭的設計,功能、結構等等,都進行了細致的詢問,還記了很多筆記。

五號,衛星要開始進行安裝前的最後檢測。

這個玩意太精密了,一個小部件的錯焊、漏焊,都有可能造成衛星失去效能。

因此,在地麵上的檢測工作,極其重要。

就像美利堅的休斯公司,就有過很多經典的發射失敗的桉例。

曾經知名度很高的“亞洲一號”,就是因為一個電器元件,在太陽射線下損壞,造成整個入軌過程,不能進行,從而導致失敗。

無窮大公司的技術人員,開始有條不紊的對衛星進行最後的檢測工作,各種檢測儀器,在地上擺了一大堆,就是想要過路,都不方便。

陳偉東等人就在相隔十米處,看著裡麵忙碌的技術人員。

衛星的真麵目,終於出現在大家的麵前。

這是一個正圓柱物體,接近兩米的表麵上,貼滿了反光發亮的太陽能光片,用於接收太陽能,將其轉化為衛星儀器運行所需要的能量。

在地麵上看,衛星有一種矮胖,臃腫的感覺。

頂部的雷達天線,現在還處於收縮狀態,外麵無法看到,要等到衛星進入預定軌道後,才會將雷達探出,伸展開來。

二零零五年,四月七日。

天氣晴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