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走進去,關上電梯門,按下一組數字,電梯平穩的向下行。
在電梯門關上的一瞬間,衣櫃的掛鉤也自動翻轉了一百八十度,重新回歸正常。
看上去,就像什麼也沒有發生過。
基地的核心研究實驗室,全部都修建在地下兩公裡的地方。
為了建立這個核心的地下研究機構,基地的工程隊,從來到非洲之後,就一點點向下拓展,不斷加固,直到下挖到接近兩公裡的地方,才轉為橫向掘進,並時刻進行固化處理,安裝各種液壓支撐臂。
工程到現在,其實都還沒有完工!
目前隻是把主要的核心研究室,全部轉入到了地下,隻在地麵留有一些外圍實驗室。
而按照最終設計,他們還要再向下掘進幾百米,建立一個小型工廠,囤積一批物資,用於在特殊情況下,隱秘的研製開發工作。
參與烏托邦計劃的人,很多人都認為,可能他們一生都看不到這個計劃實現的那一天。
因此,如何在隱秘的條件下,堅持研究,成為他們考慮的首選問題。
趙工在這以前,也是這樣認為的。
可現在,隨著公司實驗室,光子計算機的突破,模擬係統的搭建,大多數人從中發現了一絲亮光,似乎研究就要獲得突破性飛躍。
這項計劃,要進行許多大型的地麵、空間試驗,以驗證相關的研究成果。
以前,岡比亞區區一百多公裡的國土縱深,他們根本無法在保證機密的情況下,進行試驗。
很多測試,他們隻能通過超級計算機係統,來進行理論上的驗證。
進展快慢先不說,數據的真實性,就很讓人懷疑。
科學是嚴謹的,無論理論知識再強,最後還是要進行真實試驗才行。
好在現在搭建了天道係統,他們終於可以在一個相對真實的情況下,展開各種大規模的試驗,在一個隻有他們存在的類真實世界裡,肆無忌憚的進行各種各樣的試驗!
想想吧!許多研究,就是因為需要進行大量,注定失敗的試驗,造成各種浪費,最終因為資金製約,使得研究隻能蹣跚而行。
可是他們,卻能夠在並不額外投入的情況下,沒日沒夜的展開各種近乎於真實的實驗,隨時驗證他們靈光一閃的想法,對研究的方向進行調整、修正。
這個研究進度,怎麼可能不快?
光子計算機,強勁的計算能力,讓他們的研究,一下提高了十倍、二十倍,甚至一百倍!
並且,在數據回放、分析、輔助運算等等方麵,都給予了科研人員極大的幫助。
這就是現代科技,一環扣一環,每一環的成果,都會引發鏈式反應。
連趙工這樣,隻想為烏托邦計劃作出貢獻,並不奢望看到結果的人,都開始怦然心動起來。
也許,在他們有生之年,真的可以看到計劃實現的那一天。
他從電梯裡出來,並沒有去動力部門,而是轉到了材料部門。
材料部門的負責人,是毛俄的一個著名材料學專家,叫做尼古拉,他正埋頭在電腦屏幕上,看著不斷刷新的數據,目不轉睛,一點也沒看到趙工的到來。
尼古拉是上世紀九十年代初,蘇聯崩潰前夕,從中央材料研究所逃出來的。
之後,他一直遊離在拉脫維亞和愛沙尼亞兩國之間。
直到王方軍派人,多次和他聯係,才好不容易將他遊說過來。
他的到來,大大加強了材料部門的研發實力,還有他攜帶的一些研究資料,充實了材料部門的數據庫,並縮短了一些重要配方的研究時間,取得了相當巨大的成績。
在非洲基地,像他一樣的毛俄、東歐科學家,還有不少。
趙工來非洲的時間不長,沒有細算過基地到底有多少科學家,不過根據他的估算,應該有五六百人。
其中絕大多數,都是從國內來的華夏科學家,毛俄的科研人員隻有一百多人,其餘基本都是東歐各國的。
由於進入二十一世紀,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毛俄為了收攏幾大行業的主導權,對寡頭資本進行了沉重打擊,國內的經濟、政治形勢也與之發生了變化,造成不少的科學家出走。
這個數字,不低於三萬。
王方軍聽從了陳偉東的建議,沒有胡亂招收這些人。
每一個被招來的人,都是具有相當科研實力,在國際科學家,具有一定知名度的著名科學家。
在這混亂的幾年裡,很少有人注意到了科學家失蹤。
人們大多以為,他們去了更加發達的西歐。
到了最近一段時間,因為基地已經具有了強大的研發能力,並且研究深度,開始漸漸超過世界現有水平,再從外麵補充研究人員,已經沒有必要,才逐漸減少,並最終停止。
(本章完)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