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偉東和林澤巨都被他的講解逗的有些哭笑不得。
不過,這名研究人員確實有說這番話的資格。
他所在的控製工程部門,其研究的方向早就不是陸地交通工具了,而是火箭、跨大氣層飛行器,稍微基礎一點的也是無人機、機器人等智能控製技術。
這也側麵說明了,電車需要的技術並不復雜,隻要掌握了電池、電機、電控,“三電”技術,誰都能造車。
這也怪不得《汽車產業振興規劃》文件出臺後,國內瞬間就湧現出十幾家資本宣布進入新能源汽車行業了。
普通人並不會想到技術壁壘、準入門檻這些深層次的問題。
否則單論技術底蘊的話,雅迪、綠源、艾瑪,這些兩輪電動車企業,哪個不比他們這些門外漢更懂得造電動車?
他們之所以沒有貿然進入電動汽車行業,應該是考慮到生產線建設、原材料采購、市場營銷等方麵的成本問題。
畢竟造車計劃一旦啟動,基本上就沒有退路了,動輒幾百億的投資,沒有幾家企業能夠吃得消,大部分都需要多家金融機構集資參股才得以進行下去。
就在這時。
一直沒有發表過觀點的趙工突然提議道:“我個人認為,如果公司非要造新能源汽車的話,還不如一步到位,搞氫能源汽車。”
“氫能源?島國正在研發的那種?”
陳偉東大腦開始回憶起來。
他記得豐田公司好像在很多年前就已經展開對氫能源汽車的研發。
那是一種使用液態氫做為燃料,通過燃料電池產生電能驅動的汽車。
由於氫氣燃燒的唯一產物是水,所以發動機尾氣排出來的是水蒸氣。
屬於真正的零排放、零汙染。
而且它最大的優點,是它的續航能力。
氫燃料電池的能量轉換率可以達到50%以上,遠高於油車內燃機的20-30%。
隻要氫存儲技術足夠高。
氫能源汽車一次加滿液態氫的整體續航能力,甚至可以達到1000公裡以上。
根本不是油車和電車能夠比擬的。
甚至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氫能源汽車,才是最符合新能源汽車定位的車型。
然而,材料部門的負責人劉偉濤卻對此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陳總,不可否認,氫能源汽車確實有很多優點,也是目前人類最理想的新能源汽車。”
“可是,大家想想,為什麼島國從九十年代初就開始氫能源汽車的研發,但是到目前差不多二十年過去了,他們的氫能源汽車都還沒有大規模推廣,這應該是有幾個關鍵的技術難題沒有解決。”
“先不談製造液態氫的高昂成本,氫氣的存儲和運輸就是個繞不開的問題。”
“因為氫氣是一種非常活潑的氣體,必須在高壓和低溫條件下才能進行存儲和運輸。”
“如果發生泄漏,很容易引發火災或爆炸,所以氫能源汽車的安全性存在很大隱患。”
“是啊,陳總,我們如果發展氫能源汽車,需要解決的問題還有很多,而且就算我們最後解決了氫儲存、氫運輸的核心難題,我們也仍然會受到很多外部因素的限製。”
方維民喝了一口茶,語重心長的勸道。
“怎麼說?”
陳偉東眉頭微皺,不明白搞氫能源汽車怎麼就會受到限製了。
難不成,國家在這行業還有什麼特殊限製?
“方總工的意思,應該是技術專利方麵的問題吧?”
坐在趙工旁邊,機械自動化部門的一名研究人員,大概猜到了一些原因。
因為他們在國際上推廣機械設備的時候,就經常遭到島國公司的專利限製。
有好幾次,都差點要和對方的人員大打出手了。
尤其是零部件領域,島國的專利注冊非常細致和全麵。
即便隻是一個很小的零部件,隻要它具有創新性和實用性,都會申請專利保護。
這種細致入微的專利注冊策略,為島國企業在全球市場獲得了很大的競爭優勢。
“李工說的對。”方維民點了點頭,“我查過資料,氫能源汽車的相關專利,有70%以上都在島國企業手中,光是豐田公司就擁有6000多項。”
“能注冊的基本都被他們注冊了。”
“我甚至懷疑,他們在等我們投入資金去推動氫能源的普及,然後再用專利反製我們。”
“就像前幾年的DVD那樣。”
所以他認為應該發展電車。
起碼,我們可以繞開島國很多專利的限製。
陳偉東聽到這裡,也有些頭大。
DVD的教訓他當然知道。
在2000年的時候,華夏的DVD產量就已經是世界第一。
其中有近一半出口北美、歐洲。
因為當時國內產的DVD價格低廉,質量又和國際品牌不相上下,所以在國際市場上很有競爭力。
但後麵,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隨之而來的就是專利費的層層疊加。
等到了2002年,島國6C聯盟覺得羊已經養肥了,就開始起訴我國的DVD生產商專利侵權。
不算之前已經賠付的30億人民幣,後期我國DVD廠商還要再賠200億人民幣。
此後,從音頻、隨機存儲器、DVD-RW以及DVD-R等等,一部小小的DVD其中每一個零件都要征收專利費。
這也導致國內DVD的生產利潤一降再降。
最低的時候賣一臺隻能賺兩塊錢。
有三分之二的DVD生產企業,在這場案件中被打垮。
以至於有人戲言,“賣DVD還不如賣大白菜”,至少賣白菜不會每片葉子都要付費。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