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漸漸到了夏天。 因為明軍暫時把陳頠的勢力壓製在安南南部極小的區域,而且雙方暫時都無力進攻,所以雙方暫時罷兵。 這年六月,張輔和沐晟等人到南京復命。 朱棣論功行賞,在奉天殿賜宴招待他們,並賦寫了《平安南歌》。 之後,張輔被封奉天靖難推誠宣力武臣,特進榮祿大夫,右柱國,英國公,歲祿三千石。 沐晟被封黔國公,歲祿三千石。要知道,沐英雖然被朱元璋追封了黔寧王,但是這個爵位是不世襲的,沐春和沐晟襲得的爵位都是西平侯。 而沐晟這個黔國公的爵位,是世襲的,一直傳到了崇禎和南明朱由榔時代的沐天波。而鹿鼎記裡虛構的人物,的沐劍聲和沐劍屏就是用的沐天波的兒女的身份。 然而,張輔大軍剛剛班師,陳頠、鄧悉、阮帥等等就帶領麾下士兵,攻擊盤灘、鹹子關等地,慈廉、威蠻、上洪、大堂、應平、石室等地的安南民眾紛紛響應。 留守的明朝駐軍鎮壓不力,致使叛亂不斷蔓延,安南局勢再度失控。 朱棣封沐晟領征夷將軍印,再征安南。 說起沐晟的軍事能力,有一個很奇怪的現象。 洪武年間,雲南地區有很多叛亂勢力,沐晟都能把他們一一討平。甚至包括後世雲南範圍之外的不少勢力,都被沐晟打過,(沐晟至少打到過後世的老撾和緬甸境內)當時的雲南,可比後世的雲南還要大很多。 永樂年間,沐晟又擊敗了包括八百大甸(其領土在後世的泰國境內,核心城市是大名鼎鼎的清邁),後來平定了富州叛亂。 唯獨在安南這裡,沐晟是張輔在他就能打好,張輔不在他就要打敗仗。 為什麼沐晟對戰對自己封地有直接威脅的敵人的時候顯得遊刃有餘,到了安南就不太行了呢? 這不得不讓人,有一些其他的猜測。 後來,甚至有朝臣彈劾沐晟放縱家奴與麓川地區的賊寇串通。朝廷還因此問責,但是始終沒有動沐家在雲南的地位。 不僅如此,朱棣還把自己的女兒常寧公主嫁給了沐晟的弟弟,而沐晟的女兒後來則嫁給了朱高燧。 再加上沐晟的妹妹嫁給了徐增壽,而沐英是朱元璋的乾兒子,這朱棣一家和沐家的輩分,我是算不清了。 當然了,其實朱高燧更懵逼,我的親妹夫管我嶽父叫哥,我的親舅媽也管我嶽父叫哥,而且我的嶽父管我親爺爺叫乾爹,我該怎麼稱呼他們一家子?在線等,急! (這還沒考慮,朱高燧的嶽父叫他大堂姐舅媽這種比較遠的關係,不然會更亂) 估計隻有夏洛和張揚能解決這個問題:“我管你叫爸,你管我叫弟,咱倆各論各的。” 以上都說的是朱家和沐家的關係,下麵該說朱家對沐家的控製以及沐家的疑點了。 比如,沐英鎮守雲南期間,他的幾個兒子沐春、沐晟、沐昂、沐昕全部在南京任職。(要知道,這四個人,有三個都鎮守過雲南,另一個是朱棣的女婿)後來沐晟鎮守雲南期間,他的妻兒也都留在南京。 沐家歷代黔國公,除了最後的沐天波死時南京已經失守外,全部葬於南京。 可以說是兒子在南京,祖墳也在南京。 此外,朱元璋還在雲南設置了三司,三司的官員也都由中央指派,後來在洪熙年間,又增派了鎮守太監。這些都是製衡沐家的手段。 因此,要說沐家對於朱家,沒有動任何心眼,這種可能性,筆者認為也不大。 沐家後世有幾次公認的養寇自重的行為,那麼,他在安南的屢次戰敗,有沒有這種可能性呢?而朱棣這一次讓沐家帶本部兵馬平定安南戰亂,又是否有削弱雙方力量的考量呢? 要知道,後來田琛和田宗鼎互相攻伐,最後朱棣可是把他們全都殺了。作為姻親,朱棣自然是不會殺沐晟,但是,卸磨殺驢的事,朱棣乾了也不止一次了。如果西南徹底安定,朱棣會不會削弱沐家的勢力? 這些,筆者都不做判斷,大家自行分析。 但是,不論是沐晟能力不足也好,養寇自重也罷,他隻用了幾個月的時間,就被陳頠的勢力打得大敗,逼迫朱棣第二次派張輔帶大軍趕赴安南。 有人說,朱棣這一次,為什麼不派朱高煦去安南呢? 我給大家捋一捋。 沐晟在雲南地區,大概有三十萬兵力。即使其中一多半是屯田兵,可以調動的戰兵也有六七萬之多。 而水西安氏在兵力巔峰期,據說有四十八萬兵力,其中能調動的兵力至少有十來萬吧。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而朱高煦目前隻有一萬七千的兵力,去掉屯田兵,可以調動的兵力連一萬都不到。 如果靠不到一萬人,想去安南平叛,那是癡人說夢。這些人去安南,連維持治安都不夠。 那麼,能不能把沐晟或者水西安氏的兵力,劃給朱高煦指揮呢? 顯然不能,因為,那不就是又造了一個朱棣出來麼? 雖然在前世,中國歷史上,造反成功的藩王隻有朱棣一個,但是朱棣他不知道啊! 有自己的例子在,他絕對不會給朱高煦太多的兵權,即使給了,也必須在自己眼皮子底下,打完仗會立刻收回。 因此,朱高煦最多也就能送送補給,或者當個監軍,而且還是有其他中央方麵將領同時在場的情況下。 朱高煦想要當主帥,那絕不可能! 而這一世的朱高煦,別說主帥之位了,從靖難開始,他對於軍功,都是能躲就躲。朱棣不給他下指令讓他上戰場,他是絕對不動。 再加上,他既不結交武將,又不結交文官,隻是一心一意的專心搞錢。朱棣對他就更放心了。 不管你搞多少錢,老子一句話,你還不是得乖乖交上來? 而且,朱棣一生都在征戰,也的的確確需要錢。 那麼,朱棣為什麼不自己搞? 朱棣的確搞了,但是搞得不夠。 皇帝搞錢,是需要名正言順的,尤其在大明朝。稍不留神就會被扣上一頂“與民爭利”之類的帽子,被寫進史書之中。 罵名兒子背,有錢老子拿,朱棣美滋滋。
第九十六章 各論各的(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