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不少女孩子是這樣的,你如果真要對她做點什麼,她這時候會很害怕。但是一旦你不打算對她做什麼,她又會反過來挑釁你。 郭氏現在就是這種狀態。 看到朱高煦不回話,郭氏不但使勁擠著他,還把一條腿壓到他的身上。 搞的朱高煦一股火直往上湧。 “你抱就抱,能不能老實點?”朱高煦故作兇狠的道。 “她們說,男人都喜歡這樣子,王爺也是男人吧?”郭氏仰著脖子,回道。 “本王……”朱高煦一時語塞,這句話怎麼接好像都不太對勁兒。 他隻好轉移話題,說道:“你知道麼?女孩子太早生孩子,其實很危險,大概孩子每幾個裡邊,就有一個活不到成年,最倒黴的情況,就是生孩子的時候難產,孩子和母親一起死了。” 郭氏沉默了一小會兒,又說道:“你這是從哪裡聽來的?真要是這麼危險的話,之前為什麼都沒人發覺呢?” 朱高煦隻好詳細的給她講解:“這未必就沒有人發現過,隻是歷朝歷代,絕大多數時間裡,都處於戰亂狀態,讓大家都早點結婚生子,就能生出更多的孩子。即使中間死了一些,總體上,對於增加人口還是有利的。” 朱高煦頓了一頓,繼續說道:“更何況,一旦發生戰爭,死的大多都是男丁,這就造成了大範圍的男少女多,這種時候,無論是國家還是地方勢力乃至各個家族,都會希望所有女子都盡快生孩子,多生孩子,沒有人在乎到底有多少孩子夭折,或者她們的母親會不會死。” 的確,也正是因為如此,歷史上才會出現“保大還是保小”這種奇怪的問題。 這種問題,在後世隻有傻子才會問,也隻有傻子才會選錯。 郭氏又沉思了一小會兒:“所以,韋姐姐嫁給你十來年才有城兒,不是韋姐姐的問題,是你的問題咯。” 這句話又讓朱高煦有點沒法接,朱高煦急忙解釋道:“怎麼說話呢?什麼叫是本王的問題,那是本王心疼你韋姐姐。” “奧,是是是,王爺你最好了!”郭氏拉著長音回答道。 “那是,所以呢,你給本王老實點,別到最後把本王惹毛了,到最後受罪的可是你自己。”朱高煦再次嚴肅的說道。 “奧。”郭氏回應道。可是過了一會兒,她又問道:“你和韋姐姐,那十年一直都是這麼睡的?” “本王……”好家夥,這次朱高煦又沒法回答了,郭氏發現了華點。 他隻好說道:“你小小年紀,打聽這麼多這種事情乾什麼?等過幾年你想不知道都不行。” “你就講講嘛~~~” “不講。” “奧。” “你去抱熊!” “不嘛~不嘛~~~” “你……” 郭氏雖然年紀不大,但是她剛來的時候,做事還是掌握分寸的。 但是現在,隨著她摸透了朱高煦的脾氣,越來越放肆了起來,這怎麼形容來著,恃寵而驕? “完了,看來這熊,是白做了。”朱高煦無奈的想著。 朱高煦隻好自己把熊拽過來,硬擠在在兩人中間,這樣才能讓郭氏不整個人貼上來。 朱高煦一個大男人,一手抱著郭氏,一手抱著一個玩具熊,這場麵——實在有些滑稽。 轉眼又是過年了。對於跨年這個事情,原來的班底早已是就輕駕熟,倒是新來的“小橙”和郭氏覺得很新鮮。 她們小時候也是和父母兄弟姐妹們一起過的,但是後來,隨著年齡不斷長大,就隻能自己和幾個姐妹丫鬟一起過了。 放煙花的時候,前幾年都是朱高煦帶頭,今年,郭氏在朱高煦燃放了幾個之後,發現這裡的煙花種類和顏色都很新奇,就主動搶過了這個工作,朱瞻城、朱溪月他們都成了郭氏的跟班,郭氏儼然成了一個孩子王。 也是,嚴格說來,郭氏和朱瞻城的年齡差距,還不到十歲,這可比朱高煦和郭氏的年齡差距還小。 年夜飯後就是守歲,這次,算上繈褓中的嬰兒,一共有十四人之多。 也是幸虧今年完成了地暖和床鋪的改造,不然這麼多人,真的又擠不下了。 現在好了,改成地暖之後,床鋪幾乎可以無限延伸,就算未來再添十幾個孩子,也完全盛得下。 過完上元節,朱高煦開始籌劃起新的項目。 而朱棣,也同樣啟動了一個重大項目,那就是開始準備修繕大運河。 修繕大運河,的確是一件花費很多金錢,而且動用巨大民力的事情。但是這件事,又不得不做。 中國歷史上,從來沒有任何一個朝代,可以把首都放在東南地區,還能長久的。 南宋能茍一百多年,已經是一個奇跡了。這主要是因為蒙古和金國之間,一直不太和諧,要是蒙古和金國更快統一,南宋可能滅亡的更快。 這歸根結底,是一個農耕政權和遊牧政權的戰略平衡問題。 中國歷史上,農耕政權和遊牧政權達成戰略平衡時,通常是這樣的: 農耕政權掌握著人口、糧食、鹽和鐵的優勢,而遊牧政權掌握著馬匹和軍事訓練優勢。 其他方麵都好理解,這軍事訓練優勢,又是什麼呢? 就是說,遊牧政權的百姓,即使是從小放羊,也有很多的機會騎馬,或者射箭。等到他們成年,發給他們武器裝備,稍微訓練一下,就可以迅速成為一個老兵。 而農耕政權則不行,士農工商,無論是讀書、種地、做工匠還是經商,基本都無法和軍事訓練聯係起來。 也就是說,農耕政權想要訓練一批精兵,必須讓他們完全脫產才行。 如果有了高產農作物,供養一個士兵及他的全部訓練損耗用的人還不太多,在沒有引進玉米、紅薯和土豆的時代,想要供養一個專業士兵,往往需要十數人,甚至更多。 這就是為什麼,一個人口上億,男丁幾千萬的農耕政權,即使在武力最強大的時期,往往也僅能拿出來幾十萬精兵的原因。 一旦上麵說的這個平衡被打破,農耕政權和遊牧政權就會出現一邊壓著另一邊打的局麵。 比如,漢武帝時期,匈奴失去了馬匹的優勢,被衛青和霍去病一口氣打到了貝加爾湖,後來漢朝又數次北征匈奴。 相反,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宋朝時期,別管出了多少名臣和名將,基本都是被遼夏金蒙古壓著打。 嶽飛時期將星如雲,努力了十幾年,但是對比漢唐時期的版圖,也僅僅是穩住了局麵,勉強收復了一點點失地而已。 這不是說嶽飛他們不夠偉大,隻是說明,他們開局時手裡的牌,太差了。 回到明朝的情況。 如果朱棣不把都城,從南京遷到北京,那麼,在朱棣這一代,也許問題不大,但是一旦到了武力廢弛的年代,淮河以北很可能會丟失,又變成了一個南宋的局麵。 所以,朱棣遷都北京,勢在必行,就算不遷到北京,也得遷到諸西安、太原這些地方。 但是這又牽扯到一個問題,無論是古代的長安、洛陽,還是後來的北京。一旦作為吞並數十萬的前線都城,都需要大量的糧食供給。 相對於陸路運輸,水路運輸的優勢是巨大的,相同的人力,不但運量遠大於陸路,消耗比例也會小很多。 但是偏偏,中國境內就幾乎沒有什麼南北方向的大河,連這樣的支流都很少。 所以,想要從南方向北方前線都城運載大量糧食,就必須要有運河。 朱棣時期,修繕大運河,把江南和山西等地的百姓移居華北和遼東,遷都北京,都是為了能夠有一個穩定的北方邊境線。 不管朱棣有沒有因為北京是自己的基本盤這樣的私心,他這麼做,對於大明朝,都是利大於弊的。 當然,這觸動了很多人的利益,所以,後世很多人,對朱棣各種抹黑,也就不足為奇了。
第一百一十三章 朱棣修繕大運河(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