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帝王之心,重在忠誠,而非才能。(1 / 1)

【諸王臨國中,毋至京師。】   此乃朱元璋遺囑中的言辭。   言下之意即是,朕一旦駕崩,眾子莫要回京城奔喪。   朱元璋駕崩後,朱允炆嚴格遵循此遺囑。   但說是嚴格,實則此令針對的僅有朱棣一人。   而朱允炆的其他眾叔以及堂兄弟,皆含淚入京。   朱允炆此般區別對待,顯然出於對朱棣的忌憚。   雖然執遺詔如令箭,但此舉卻顯得不夠光明磊落。   一樁大事,要麼一概而治,全禁止前來,要麼皆允之。   而如今允許眾多而拒一人,此是何理?   豈非公然對朱棣不公?   幾乎等同於直截了當地羞辱朱棣,直言我朱允炆不許你來,你隻能在外等候。   不順從我的命令便是不可,難道你敢強行闖入不成?   遭此屈辱的朱棣必然心有不甘,憤怒之下可能拍案而起,擊桌砸椅,拋杯而怒。   隨後著手製造武器,采購糧草,此舉也情有可原。   對於前身做出的愚蠢之舉,現在的朱允炆隻能表示無奈和同情。   當然,這背後也有黃子澄的推波助瀾。   “陛下,現在召回燕王,豈非與先前的禦令相悖,朝更夕改,恐損您的威嚴啊……”黃子澄急切地勸阻。   朱允炆嘆道:“先前頒布禦令時,其他諸王尚未抵京,而今他們已在京城,唯獨缺燕王,世人會如何議論?再說,我朝以仁孝治國,燕王作為太祖之子,朕之四叔,怎能不入京城?”   “陛下,一旦允燕王進京,恐引起不小的動蕩。”齊泰憂心忡忡地表示。   朱允炆望著二人,微笑著問:“何來的禍亂之說?”   齊泰回答:“燕王曾統領大軍征戰邊疆,其在軍中頗具威望。且與五軍都督府中的許多勛貴關係密切,若讓其長居京城,稍作周旋,便可能籠絡眾心。”   朱允炆淡淡一笑,揮手道:“也罷,正好借此觀察帝國中的勛貴們,究竟傾向於何方。便如此決定,去安排吧。”   齊泰和黃子澄無奈地行禮後退。   馬恩慧察覺朱允炆心情頗佳,便留在旁邊,輕聲道:“今日陛下的神色,似乎與往常有所不同。”   朱允炆心頭微動,轉眼望向馬恩慧。   作為他的皇後,再加上女性的敏銳直覺,自然能察覺到其中的細微變化。   “先前陛下似乎並不願見燕王,現如今卻下詔召其入京,令人不解其用意。”馬恩慧輕聲細語地表達自己的疑惑。   朱允炆凝視著馬恩慧,腦海中迅速思考著如何回應。   馬恩慧似察覺到了些許不妥,急忙跪下,懇求道:“陛下饒恕,臣妾不該妄言朝政。”   朱允炆見馬恩慧跪於地上,他腦海中的傳統禮節與現代平等觀念產生沖突。   最終他上前,扶起馬恩慧,細致地打量著她。   馬恩慧的美貌實在難以忽視。   她那雙桃花眼中閃爍著迷人的光芒,皮膚如水般細膩,散發出紅潤的光澤,輕啟的紅唇間,飄散著淡淡的香氣。   這便是自己的皇後啊。   朱允炆輕嘆一聲,握著馬恩慧的手,同她一同坐於床沿,柔聲道:“無妨,小事,昔日祖母不宜乎如此?”   馬恩慧輕輕一笑,眼色更顯。   見此朱允炆不由想起,未來的四年後,她終將逝於這皇宮之內。   除非他能平息藩王的紛爭,解決朱棣之難!   朱允炆缺乏軍事天賦,他所依賴的,是記憶中的歷史知識和現代的經驗。   這些,將成為他超越朱棣的秘訣。   ......   狂風急雨,雷聲隆隆。   中軍都督府內,長相俊美、風度翩翩的魏國公徐輝祖未曾休憩,正專心審閱著一摞文書。   作為建國元勛徐達之子,徐輝祖不僅承襲了父親的智謀,還有其英勇無畏。   朱元璋對徐輝祖極為看重,將重要的中軍都督府委以其手。   徐輝祖年僅三旬,便已登上武官勛貴之首的高位!   徐輝祖放下手中的文書,輕輕揉搓著略顯疲憊的雙眼,輕輕地嘆了口氣,自言自語:“看樣子,陛下似乎有意作出重大舉措。”   齊泰和黃子澄頻繁建議削減藩王權力,皇上也多次詢問邊防情況,言語間皆指向如何削弱邊塞諸王。   削藩之刃已懸於頭頂,隻待時機落下,指向何方。   徐輝祖對削藩策略持有保留態度。   雖然削藩有助於國家根基的鞏固,實現中央集權,但考慮到京城位於南方,北方疆域遼闊,終需留有力量守衛,以威懾北方蒙古。   “帝王之心,重在忠誠,而非才能。”徐輝祖感到些許無奈。   的確,雖身為武功第一人,但徐輝祖並非朱允炆的親信。   朱允炆真正的親信,是岐陽王李文忠之子——曹國公李景隆!   徐輝祖對李景隆十分了解,盡管他長相俊美,舉止從容,風度優雅,外表堪稱完美,但實際上卻是個毫無才乾之人。   他雖然空有一身好皮囊,卻掌管著左軍都督府。   畢竟,對方是皇帝的親信,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他無法相比。   徐輝祖望著窗外雷電交加的天空,心中感到愈發的壓抑。   忽然,一名傳令官急匆匆地報告:“陛下有旨,命燕王入京。”   徐輝祖震驚不已,急忙詢問消息是否確鑿,得知屬實後,他的表情頓時變得凝重,心中不確定這是皇上的試探,還是另有深意。   “舅舅!”   一聲呼喚打斷了徐輝祖的沉思。   形象豐腴而誠實,行動略顯笨拙的朱高熾走進大廳,其後緊隨著氣宇軒昂的朱高煦和朱高燧。   這三位入京奔喪之際,未能見到朱元璋最後一麵,抵達京城時,已將其安葬於孝陵。   既已抵達,他們也隻能暫留京城,離去尚需等待嚴守的百日哀悼期結束。   徐輝祖注視著自己的外甥們,朱棣的三子,眼中閃過一絲贊賞與憂慮。   “世子如此深夜還未安息?”徐輝祖溫和地詢問。   朱高熾坐下,深吸一口氣,說道:“連日來專心讀書,實在有些乏味。我們幾兄弟商量著,不如明日去演武場,舉辦一次騎射比賽,既可觀賞又可舒緩心情。”   徐輝祖稍作思考,便欣然同意:“當然可以,明日正好空閑,何不邀請一些勛貴前來觀戰,比試一番?”   “那便有勞舅舅費心了。”   說完,朱高熾攜著兩位弟弟齊齊行禮,隨後離去。   徐輝祖轉身來到書桌旁,迅速寫下一封密函,交由心腹密送進宮。   隨後他站在窗前,凝望著外麵的傾盆大雨,低聲自語:“是時候展現我的忠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