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皇帝為何嘆息,餘煌小心地道: “若是改為一日九十六刻,今人在看古籍時,可能會有誤解。” “民間日晷、漏刻,也要重新製作。” “不如按陛下所說,在使用自鳴鐘時,不再用刻。” 朱由檢點了點頭,覺得確實如此。可以預見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日晷、漏刻仍是民間主要計時工具。如果為了配合小時製就強行要求民間改動,對自己的名聲一定會有損害。 不如按之前所說,用自鳴鐘時不再用刻。 從後世的經驗來看,鐘表普及之後,刻這個單位已經很少用到了。 人們都是說幾點幾分,而非幾時幾刻。 乾脆撇過不用,讓刻仍舊和時辰製搭配。 自己的想法被皇帝贊同,餘煌極為激動。認為新皇帝能察納雅言,是一位英明之主。 想到自己在史書上所看,餘煌又說道: “其實一日百刻,和十二時辰也難對應。先漢哀帝時,便曾按甘忠可之說,改百刻為一百二十刻。” “百刻更對應的是十時,《隋書》漏刻篇記載:晝有朝,有禺,有中,有晡,有夕。夜有甲、乙、丙、丁、戊。” “此為十時百刻。現在所謂的五更,便是從甲夜、乙夜、丙夜、丁夜、戊夜而來。打更也是按漏壺的刻度,所謂更漏是也。” 聽著餘煌的介紹,朱由檢若有所思,想到了和地支對應的天乾。 如果說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這十二時辰製,被稱為地支紀時法的話。 甲乙丙丁戊後麵的“朝禺中晡夕”,隻要用“己庚辛壬癸”代替,那就是天乾紀時法。 和一日百刻搭配的,更應該是天乾紀時法。十時百刻對應,更加簡單明了。 十進製在數學上的好處顯而易見,等以後計時工具進步了,說不定以後會像十進製的分秒、厘秒、毫秒那樣,發展出分刻、厘刻、毫刻。 所以一日百刻完全不用改動,可以留著以後發展。不用像清朝那樣,改為九十六刻。 想明白這一點後,朱由檢徹底放下了改動刻的打算。又向餘煌介紹二十四小時製,和十二時辰的對應關係。 這個很好理解,因為宋朝的時候,一個時辰就發展出初、正兩個小時。以子時對應23點到次日1點,那麼子初對應23點到0點,子正對應0點到1點,切換非常容易。 餘煌不一會兒,就掌握了二十四小時製,並且寫出了對應關係。 朱由檢見此大贊,讓他寫一篇文章,介紹二十四小時製,以及時分秒等單位。又向王國泰道: “以後宮中就用二十四小時製,直接看自鳴鐘報時,說清楚幾點幾分。” “相比幾時幾刻,時間要更精確。” 恰在這時,去詢問自鳴鐘狀況的小太監回來了,還抬來一座自鳴鐘,回報道: “利瑪竇覲見後,給宮裡的匠人傳授技藝。” “不但在自鳴鐘的部件上都寫了名稱,還反復拆卸、組裝,演示如何運行。” “宮裡的匠人能夠修理,自鳴鐘仍能使用。” 朱由檢聞言大喜,道: “賞賜會修理的工匠!” “如果能仿製出來,朕重重有賞。” 說著,他想起這座自鳴鐘已經是幾十年前的產品,如今西方或許有更好的,又說道: “命沿海官吏、商人搜集更好的鐘表。” “無論是計時更準確的座鐘,還是能放進懷裡的懷表,都要搜集過來。” “讓欽天監派人學習製造工藝,如果條件成熟,朕會建一座鐘樓,向全城報時。” 聽到朱由檢因為一座鐘表就要大興土木,餘煌急忙勸道: “陛下不可沉迷奇技淫巧、建造奇觀誤國啊!” 朱由檢聽得皺眉,卻不得不正色道: “這不是奇技淫巧,也不是奇觀誤國。” “對欽天監來說,精確的時間能夠更好地記錄星象,製定出更精確的歷法。” “而且家家有鐘表,或者用鐘樓代替打更,會節省很多人力。” “大臣上朝也會更加精確,不用擔心誤了時間。” 說著,他指著起居注道: “以後大臣覲見,要記錄好時間。” “是十分鐘,還是二十分鐘,都要準確記錄。” “朕的一天也隻有二十四小時,不比那麼多大臣,每個人都有二十四小時。” “隻有精確用時,才能更好地分配時間。” 餘煌出於身份勸諫了一句,聽到皇帝給出了理由,當即不再多言。 朱由檢見此鬆了口氣,卻記住了這個教訓。決定以後辦什麼事先讓臣子提議,免得自己提出,會被臣子亂噴。 這麼想著,朱由檢連接下來的話都不想說了。但是事已至此,他也不能半途而廢,給人留下不喜諫言的印象。隻能繼續說道: “再說紀年,也不能隻寫皇帝年號,這樣不便計算。” “朕先問你一下,張居正是哪年出生,哪年去世,終年多少歲?” 餘煌急忙計算,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過了好一會兒,方才認真回道: “張居正是嘉靖四年出生,萬歷十年病逝,終年五十八歲。” “嘉靖四年是乙酉年,萬歷十年是壬午年。從乙酉到壬午,正好是五十八。隻隔癸未、甲申,便是一個甲子。” 微微點頭,朱由檢對餘煌沒用年號、而是用乾支紀年計算的方法,點頭表示認可,但他還是說道: “你看這樣計算,需要記清楚年號對應的乾支不說,還要計算乾支順序。” “可以說十分麻煩,一點都不直觀。” “如今,西方傳來基督紀元,嘉靖四年對應西元1525年、萬歷十年對應西元1582年。” “以此計算張居正的年齡,需要多少時間?” 呆了一呆,餘煌不用思考,便知道隻要懂得算數,便能計算出來。不像乾支紀年,需要推敲斟酌。 發現了其中的方便之處,再結合朱由檢所說,餘煌嚇了一跳,急忙勸諫道: “自古帝王臨禦天下,皆中國居內以製夷狄,夷狄居外以奉中國,未聞以夷狄居中國而製天下也。” “陛下,這是太祖奉天討元北伐檄文。陛下切不可因為西元簡便,使用基督紀元啊!” 同樣被嚇了一跳,朱由檢沒想到餘煌說得好好的,突然背誦起北伐檄文。見到他這麼大的反應,朱由檢急忙解釋道: “朕什麼時候說用西元了?” “是想讓你參考西元,製定一個紀元和乾支、年號並用。” “免得以後有人覺得西元方便,代替乾支、年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