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翰林院(1 / 1)

“廠公!廠公!”   被王體乾連叫了幾聲,魏忠賢才回過神來。   想到自己正在和他商量魏良卿爵位的事情,魏忠賢道:   “讓朝裡的文官同意皇帝給他們贈爵,這樣就沒問題了吧?”   他自己的語氣都無法確定,王體乾當然更不能了,委婉否定道:   “陛下打算給戚繼光的贈爵也不過是侯爵,公爵實在太高了。”   聽出王體乾的意思,魏忠賢知道他是讓自己主動給魏良卿等人降爵。但是想到自己不知費了多少辛苦才謀到這些爵位,魏忠賢實在不舍得放棄,說道:   “等等再看,先把贈爵的事情辦了再說!”   “大不了給戚繼光贈個公爵,讓他後人世襲。”   知道魏忠賢打算多封些爵位沖淡魏良卿寧國公的影響,王體乾對這個想法很不看好。皇帝打算用爵位封賞武將是因為爵位貴重,像魏忠賢這樣把爵位弄得不貴重了,武將還會那麼看重爵位嗎?   更何況勛貴那邊才隻有五個公爵,他們為了保持地位,也會極力反對濫封爵位。魏忠賢這種做法隻會讓他得罪勛貴,無法解決問題。   不過話已至此,王體乾也不好多說什麼。他知道魏忠賢對爵位的看重,甚至在魏良卿晉封後就改戴公侯伯爵簪纓,勸他放棄爵位實在不是一件容易事。   現在王體乾隻能期望皇帝需要有人辦事,不會輕易對自己和魏忠賢下手。   朱由檢需要人辦事嗎?當然是需要的。此時他就在翰林院中,以挑選起居舍人的名義,選拔中意人才。   早就從起居郎餘煌那裡得知這件事情,一眾翰林院官員早已摩拳擦掌,想得到新皇帝的賞識。見到皇帝在禮部右侍郎兼翰林院掌院學士王祚遠等人的陪同下,輕車簡從來到翰林院,眾位翰林院官員都是激動不已,認為新皇帝重視人才,是一位難得的明君。   行禮拜見之後,朱由檢看著眾多翰林院官員,滿意地點了點頭。這些人最差也是庶吉士,是考上進士之後,又選拔出的人才。如果受到賞識青雲直上,隻需要短短十幾年,就能成為大學士。未來和自己經常打交道的官員,一定少不了這些麵孔。   所以朱由檢對今日選拔非常重視,向眾人道:   “今日九月初二,已經臨近重陽。”   “先以‘重陽’為題,各寫一首詩詞。”   “不用限韻,也不拘詩詞。若能寫出佳作,傳出去也是一樁佳話。”   讓他們自由發揮,朱由檢坐在旁邊,打量眾人神態。   翰林院官員被稱為詞臣,創作詩詞可以說是必修課。甚至在嘉靖皇帝的時候,還要會寫青詞。對於他們來說,朱由檢出的這個題目非常簡單。   但是也正因為簡單,想要出彩很不容易。眾人有的搖頭晃腦,有的默不作聲,各個苦思冥想,創作重陽詩詞。   見到他們的態度都很認真,朱由檢點了點頭。詩詞好壞暫且不說,這些人的態度都還可以,沒有敷衍塞責,拿自己出的題目不當回事。這對朱由檢來說,才是最重要的事情。他可不想在身邊放個輕狂浮躁之人,那樣自己的日常起居,很可能被泄露出去。   眾人各展才能,不一會兒就有人完成創作。朱由檢雖沒看出他的詩詞好壞,但是看著整潔漂亮的字體,還是頷首贊許。畢竟是在挑選寫起居注的人,寫得快、字漂亮也是要求。   眼看這人得到皇帝贊許,其他人也紛紛加快速度。沒過多長時間,翰林院數十名編修、檢討、庶吉士,便完成了創作。   對於詩詞並不怎麼擅長,朱由檢心裡其實也不怎麼在意。通過詩詞見識一下各人書法和創作速度後,便讓眾人相互傳閱,每人選出優良差三首作品。   這個方法一出,眾人心思各異。尤其是朱由檢要求不能空置,還要人在評選文書上簽上名字,不搞匿名評價。這讓眾人不得不仔細斟酌,要選哪個人的作品為優,哪個人的作品為差。   如果出於交情選了某人的作品為優,另有人選了他的作品為差。皇帝一定會奇怪,為何差異如此巨大?   所以他們一定要認真評選,不能隻顧交情。   這樣想著,很多人評選的時候,都是相對公正。雖然免不了交情的因素在裡麵,但是評價為優最多的作品,質量確實最佳。   何吾騶、蔣德璟這兩人被評為優的最多,在朱由檢看來兩人也確實有才。   孫之獬被評為差的最多、其次就是張四知,這兩人真的那麼差嗎?   對比這四個人的詩詞,朱由檢比較了一下,發現何吾騶的詩文確實高人一籌,蔣德璟的也很不錯。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倒是孫之獬、張四知的差在哪裡,朱由檢沒看出來。   這兩人詩詞沒差多少,眾人卻隻選了他們,看來是不太合群,或者說是人緣差。   他決定把這兩人留在翰林院,看看今日之後,兩人會不會鬧出動靜。   這樣想著,朱由檢正想進行下一步考核,忽然見到一個人跪在地上,大哭道:   “陛下,不公平,這樣不公平啊!”   “他們是嫉妒我受到重用,這樣排擠我啊!”   朱由檢聞言大奇,問道:   “你是什麼人?”   “為什麼說受到重用被人排擠?”   這人哭著說道:   “陛下,微臣孫之獬,是順天鄉試主考官,將要升為侍講。”   “他們一定是嫉妒微臣,故而評我為差。”   朱由檢皺著眉頭,向周圍人詢問:   “是這樣嗎?”   “你們都有什麼話說?”   周圍的翰林院官員當然不承認,何吾騶道:   “陛下,鄉試又稱秋闈,通常在八月上旬舉辦,九月才能放榜,因此稱為桂榜。”   “孫之獬身為考官,在聽說陛下要來翰林院後,便放下鄉試重任,每日偷偷回翰林院。”   “臣等不齒他的為人,故而評為最差!”   其他人也紛紛出言,指責孫之獬的行為。鄉試是國家掄才大典,孫之獬越過孔貞運、何吾騶等人主持順天鄉試,本就讓翰林院眾人不滿。他這樣偷跑回來的行為,無疑更觸怒了眾人。   一時間,翰林院諸臣幾乎是群起而攻之,要求拿問孫之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