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定上朝時間之後,接下來就是地點。 朔望朝不用多說,仍舊在皇極殿上朝,但是對皇帝視朝的常朝,卻有常朝禦殿儀和常朝禦門儀兩種。常朝禦殿儀在皇極殿、中極殿舉行,常朝禦門儀在皇極門舉行。 朱由檢聽著所謂的常朝禦門儀,心中覺得很像清宮劇裡的禦門聽政。 隻不過清朝皇帝在乾清門,明朝在皇極門。 好好的宮殿不用,為何在門前空地上呢? 心中有些不解,朱由檢向大臣詢問。 禮部尚書來宗道回復: “禦殿儀若在中極殿,隻能由四品以上入殿,五品以下在外。” “若在皇極殿,需要先在中極殿行禮。” “本朝初年還曾舉行禦殿儀,之後通常舉行禦門儀。” 這下朱由檢明白了,因為中極殿麵積太小,朝臣站不下,皇極殿又太過鄭重,禮儀太繁雜。所以太祖、成祖之後的大明皇帝和群臣覺得不方便,就經常舉行禦門儀。 戶部尚書郭允厚還補充道: “殿內人員眾多,走動不便,禦門儀奏事更方便些。” “陛下有什麼疑問,可以直接召人。” 這樣朱由檢更明白了,看看眼前殿裡的人員就知道,一直出現在他麵前的,就是內閣、六部這些熟悉大員,其他人根本沒有資格上前。 改成禦門儀的話,因為空間更大、禮儀更隨便,其他人可以隨意出列奏事,皇帝也可以隨便召人上前,這樣處理事情更方便。 不過即使如此,朱由檢也覺得讓大臣在空地上奏事實在太不像話,也無法改變朝會儀式化的傾向。想到自己縮小朝會規模、增加議事效率的打算,朱由檢道: “有著宮殿不用,卻在外麵空地上奏事,這不是對待大臣的道理。” “三大殿已經修復完成,今後就要用起來。朕看以後的朔望朝儀,就在皇極殿舉行。三六九日常朝儀,就在中極殿舉行。” “中極殿隻有皇極殿四分之一大小,上朝人員也可以減少到朔望朝儀的四分之一。諸位都議一議,哪些人適合上朝。” 這下改動太大,群臣議論紛紛。對於皇帝說在空地上奏事不是對待大臣的道理,這些人都很贊同。但是對縮小朝會規模,他們就態度不一了。 大臣們對此自然願意,一些基本不在朝會上發言的小官也沒什麼想法。那些官職不大、卻喜歡對朝廷事務發表言論的小官,對此卻反應激烈,認為皇帝縮小朝會規模,不利於兼聽廣覽。 但是他們這些話,卻遭到大臣們駁斥,刑部尚書薛貞厲聲道: “兼聽眾聲則音亂,臣子想要奏事,直接上疏即可,何必在朝會上添亂?” “若是真有什麼言語不吐不快,初一、十五的朔望朝儀,沒人阻攔你們。” 這話雖然強硬,卻說到了一些人的心裡。許多小官一年到頭也在朝會上說不了幾句話,對於參加朝會自然不怎麼熱衷。對於他們來說,一年參加二十多次朔望朝就夠了,多了反而不喜歡。 但是,如果隻能參加朔望朝,他們也擔心發言機會太少,有什麼冤屈或言論,無法被皇帝聽見。 似乎是知道了他們的擔心,朱由檢這時說道: “以後朔望朝和常朝的職能要分開,參加常朝的大臣,要把朔望朝讓給不能參加常朝的臣子發言。” “如此兩全其美,不用每次朝會都有很多臣子參加,卻又總是那些大臣發言。” 此言一出,很多小官都是齊齊稱贊。大臣們雖然有些擔心小官在朔望朝上亂說,但是想到他們以後再也不會參加常朝,也就同意下來。 唯有那些喜歡發言攪事的小官,對此有些不甘。隻是他們沒幾個人支持,隻能消停下去,暗自打算在朔望朝上好好表現,爭取把持朔望朝。 這樣定下來後,朱由檢繼續和群臣商議參加常朝的人員。首先定下來的是貴族,朱由檢命在京的成國公、英國公、定國公都要參加常朝,侯、伯、宗室、駙馬按職務確定是否參加。 然後定下來內閣大學士,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尚書、侍郎,大理寺、太常寺、太仆寺、光祿寺、鴻臚寺五寺正卿、少卿,通政使司、順天府、詹事府、翰林院、太醫院、欽天監、國子監等部門的主官。每個朝廷部門都至少有兩個人參加常朝,防止被人把持言路。 再往後就是科道官員,六科同樣每科至少兩人參加,都察院左右都禦史、左右副都禦史、左右僉都禦史、十三道監察禦史都可參加。 最後加上起居注、尚寶卿、錦衣衛等文武侍從官員,參加常朝的人選,大致定了下來。 這個規模,相比朔望朝縮減了很多,而且有內閣、六部、六科存在,可以直接發出聖旨,朱由檢對此比較滿意。 大臣們同樣比較滿意,畢竟他們都能參加常朝。少了一些小官隨意發表意見,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朝堂上變數就小多了,有利於他們秉政。尤其是廷推大臣時,少了一些小官隨意攻擊,更有利於控製結果。 科道官員更是滿意,畢竟其他參加常朝的都是部門主官,他們卻幾乎都能參加,還有什麼不滿呢? 但是那些六部郎中、員外郎、主事,卻是普遍不滿。尤其是那些郎中,執掌一個清吏司,論權力比五寺諸監還要大得多,怎麼他們能參加常朝,自己卻不能呢? 眼看他們要鬧起來,朱由檢補充道: “各級官員,有少卿、僉都禦史以上加銜者,同樣參加常朝。” “南京官員、地方官員進京者,同樣照此辦理。” 這個措施把一些人的不滿壓了下去,但是朝堂上獲得加銜的通常是科道官員,地方獲得加銜的通常是總督、巡撫,仍然無法安撫六部中人。 最終,朱由檢在考慮之後,又說道: “地方布政使司有從三品參政、從四品參議,朝廷通政使司有正四品通政、正五品參議。” “今後通政使司正五品參議改為從四品,增設從三品參政作為加銜。” “有從四品參議、正四品通政、從三品參政加銜的官員,同樣可以參加常朝。” “吏部盡快擬定,給資歷、功績足夠的官員,加參議、通政、參政銜。朕特許這次不用考滿,按五品以上授誥命,直接給與應得誥命。” 如此下來,常朝範圍又擴大了一些,許多人自忖有資格獲得加銜參加常朝、還能直接獲得誥命,終於不再鬧騰。常朝人選的改動,最終確定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