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加銜機構(1 / 1)

震懾了一下朝臣、規範會議紀律後,朱由檢掌握主動權,拋出第一項議題:   “加銜的事情朕在昨日朝會上說過,後來和楊侍郎交流時又有一些新想法。”   “先讓他和諸位說一說吧!”   把事情拋給了楊景辰,讓這個在朱由檢看來有點積極性的吏部侍郎先說。   雖然估摸著文華殿中的臣子大概都知道了這件事,楊景辰還是老老實實把自己和皇帝交流的情況說了一遍。還總結道:   “本朝初年除三公三孤之外,少有其它加銜。”   “後來內閣日漸尊崇,大學士通常加尚書銜。又有總督、巡撫,加侍郎、尚書、禦史等銜。”   “到了現在,朝中大臣幾乎沒有不加銜的。臣的職務便是吏部左侍郎管右侍郎事,兼翰林院侍讀學士。”   “陛下加‘南京’二字,是為了和本職區分,顯示職權所在。”   朱由檢聞言點頭,不等朝臣發言,說出自己的規矩:   “這是吏部事務,吏部官員先說,其他九卿後說,大學士最後再說。”   “先從吏部尚書、侍郎開始,吏部其他官員隨後。”   指著吏部尚書周應秋,讓他先發表意見。   周應秋人稱“周日萬”,意思是他當上吏部尚書後,每日勒足萬金。和前任文選司郎中李夔龍沆瀣一氣,公開賣官分賄。   自從新皇帝登極以來,他一直在觀望動向,在朝中幾乎不發一言,生怕在這時候引起注意被人參劾。就連朱由檢把吏部事務置於常參會議決定,也沒有敢反對。   如今被朱由檢點名,周應秋隻得出言道:   “陛下想的是極好的,奈何事情重大,需要好好議議。”   似乎說了什麼,又似乎什麼都沒說。朱由檢對此無奈,又點下一個人:   “戶部尚書、吏部左侍郎曹思誠,你來說一下吧!”   曹思誠聽著皇帝特意點出來的官職,如何不明白皇帝心意。自己一個吏部左侍郎加了戶部尚書職銜,若是不懂朝中官職的,還以為他是戶部尚書呢!難怪皇帝要加“南京”二字,把加銜區分出來。   在吏部當了十幾年官,在稽勛司、驗封司、考功司、文選司這四個司都任過職,曹思誠對吏部事務可謂熟知。眼看皇帝第一次召開常參會議便是商議吏部事務,曹思誠心知陛下有掌控吏部的想法,不好明著反對,卻暗戳戳地說道:   “區分加銜是好的,但是‘南京’二字要議一議。”   “不能北京的朝堂上,站著一群南京官。”   這話一出,殿中眾臣紛紛贊同。他們堂堂北京官員,可不想加南京官職。尤其是四位內閣大學士,他們都有尚書加銜,可不想變成南京尚書,說出去像是笑話。   看著群臣的態度,朱由檢有些明白了他們的想法,說道:   “這麼看來,諸位都覺得區分加銜和本職很有必要,這點沒異議吧?”   群臣沒有異議,朱由檢命起居注官員做好會議記錄,結束後由群臣簽字確認,免得以後反悔、攻擊自己獨斷。   然後,朱由檢決定先把能定下的事情定下來,免得自己召開的第一次常參會議,什麼都不能確定:   “那就議一議如何區分加銜。”   “朝堂上官員先不說,地方官員加銜,加上‘南京’二字,有人有異議嗎?”   當然沒有異議,南京官員畢竟比北京官員矮一頭,這樣做是壓低地方官銜。在場的朝堂官員,自然樂見其成。   確定這件事後,朱由檢心中鬆了口氣,知道今日常參會議不管接下來如何,都算有了成果。當即命黃立極等內閣大學士擬旨,吏部、吏科當場確認,發出正式聖旨。   隻要流程走完,旨意下發後能被朝堂上和地方上官員接受,常參會議的權威,就會慢慢確立。自己能通過會議,直接決定部務。   內閣大學士和九卿也知道皇帝這個用意,但是這對他們都是好事,自然不會反對。吏部官員即使心裡有意見,但是尚書、侍郎不開口,其他官員又被朱由檢殺雞儆猴嚇住了,這時不敢多說。   就這樣,朱由檢在常參會議確定的第一條旨意,順利下發出去。   完成這件事後,朱由檢對其他事情就沒有強行確定了,向眾人道:   “大臣們的加銜後說,先定三四品官員加銜,確定常朝官人選。”   “諸位都說說,三四品官員加銜用什麼區分?”   又是從吏部官員開始,周應秋說了一番廢話,朱由檢無視他後,看向曹思誠。   曹思誠剛剛反對為朝堂官員加南京二字,這時卻沒有提出其它區分加銜的辦法。   朱由檢無奈之下,隻能看向楊景辰,期望這個自己選中的人,能夠帶來驚喜。   楊景辰不負所望,向眾人道:   “陛下之所以要區分加銜,是為了和本職官員區分,明確官員職務。”   “既然如此,已經有人任職的官職便不能用。可以仿照三公三孤,設置虛銜加銜。”   “朝堂有通政司,地方有布政司、宣慰司,俱是二三品衙門。臣以為可虛置一個宣政司,設從三品宣政司參政、正四品宣政司通政、從四品宣政司參議作為朝堂官員加銜。”   “此加銜和通政司、布政司的參政、通政、參議品級相同,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方便以後遷轉。”   這是他昨晚回去之後,想著朝堂官員一定不願意加南京二字,苦想出的辦法。此時一經提出,果然驚艷眾人。   就連朱由檢,也對他虛置一個衙門的想法頗為贊賞。畢竟不需要花錢,又能規範遷轉,符合朱由檢完善加銜製度的本意。   不過,宣政司這個名稱,卻不是人人喜歡。禮部尚書來宗道便說道:   “地方有宣慰司,前元有宣政院,宣政司這個名稱不好,臣以為應改為承政司。”   “承政司和地方承宣布政使司相當,又略高於布政司。”   通政使呂圖南不滿,出言道:   “這麼說來,承政司豈不像布政司一樣,成了從二品衙門?”   “以後若有人加承政使,那不成了從二品?”   “不如改稱參政司,定為從三品衙門。”   對承政司高於通政司表示不滿,提出設置參政司。   來宗道頓了一下,對呂圖南這個小小的通政使敢頂撞自己,心裡感到不快。隻是現在他們都是常參官、都在皇帝麵前,他就是不快也隻能先壓著,說道:   “承政司不設承政使,隻設參政、通政、參議作為加銜。”   “呂通政使不用擔心有人加承政使,在朝堂上排在你前麵。”   呂圖南聽得大氣,當場就要反駁,朱由檢打圓場道:   “承政司、宣政司、參政司選哪個名稱先定下來,品級可以再議。”   讓眾臣先定下名稱,再商議具體級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