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 4輔大臣(1 / 1)

說起一二品官員的虛銜,眾臣就沒幾個敢吭聲了。   正一品左右丞相、從一品平章政事、正二品左右丞、從二品參知政事,這四個一二品的官銜是現成的,洪武年間就用過,用來作為虛銜絕對足夠,但是沒人敢提。   因為洪武十三年胡惟庸案之後,太祖就裁撤中書省,並且在《皇明祖訓》中留下祖訓:   以後子孫做皇帝時,並不許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請設立者,文武群臣即時劾奏,將犯人淩遲,全家處死。   所以和丞相搭邊的官職,臣子是沒人敢提議設置的,就連虛銜也不敢,唯恐被人劾奏。   眼見有些冷場,朱由檢隻能自己提議道:   “太祖罷免丞相後,曾經設置四輔官。”   “你們覺得重新設置四輔官做虛銜怎麼樣?”   內閣首輔黃立極道:   “陛下,太祖設置四輔官不久便廢除了,設置殿閣大學士替代。”   “如今已有殿閣大學士,不用重復設置四輔官。”   朱由檢“嗯”了一聲,說道:   “朕當然知道四輔官早就被廢除了,現在的殿閣大學士,就是取代的四輔官。”   “不過四輔官這個名稱,朕覺得還挺不錯,能不能作為一二品官員的虛銜?”   內閣大學士當然是不願的,因為四輔官是殿閣大學士的前身,用這個名稱作為一二品官員的加銜,會分散內閣權威。   但是其他臣子,對此卻極為樂見,有了四輔官作加銜,他們也能自稱“輔臣”了。《大明會典》中與“輔臣”有關的職務,他們也有資格擔任。   禮部尚書來宗道贊同道:   “陛下,太祖設置四輔官時曾說‘人主以一身統禦天下,不可無輔臣’。”   “重設四輔官做為加銜極為恰當,就是四輔官隻有正三品,應該重定品級。”   言語中直接把四輔官這個名稱給定下來,開始商定品級。   然後其他尚書、侍郎紛紛發言,都默認了四輔官的名稱,直接商定品級。   四位內閣大學士無奈,卻又無法反對。一二品官銜中和丞相搭邊的太多了,一旦自己提出的虛銜名稱出現紕漏,那就是全家處死的大罪。   四輔官有太祖的諭旨在,重新設立是絕對安全的,他們提不出別的方案,自然無法反對。   此時,他們也察覺到內閣大學士和九卿地位的變化。至少在常參會議上,九卿聯合起來能抗衡內閣。這讓他們心中,隱隱有些不安。   對於九卿頂撞閣臣,朱由檢是樂見其成的。作為一個皇帝,他可不希望內閣這個秘書機構樹立起絕對權威,甚至威脅到自己這個皇帝。常參會議和四輔官的設立,都是在分散內閣職權。   不過,看著群臣針對春、夏、秋、冬四輔官應該設置為幾品吵吵嚷嚷,他也覺得無趣,把這些人想說又不敢說的話,直接道了出來:   “春夏秋冬四時無分高低,就不用這個作為四輔官的名稱了。”   “《尚書大傳》說‘古者天子必有四鄰,前曰疑,後曰丞,左曰輔,右曰弼’,這四鄰又稱作四輔。”   “太祖以《尚書》設置三公三孤加銜,朕就以《尚書大傳》設置四輔加銜,諸位覺得如何?”   群臣當然贊同,他們其實也早就想到了“左輔右弼、前疑後丞”這四輔,但是這裡麵“後丞”和“丞相”搭邊,篡了北周皇位的楊堅又擔任過大後丞和大前疑,實在有些犯忌諱。他們自己不敢提出來,隻能讓皇帝說。   甚至,皇帝提出來後,他們還得主動推辭,表示不敢用“前疑後丞”,禮部尚書來宗道請求道:   “大前疑是周公擔任過的職位,臣等不敢承擔。”   “請陛下改‘前疑後丞’之名!”   朱由檢從善如流,說道:   “‘後丞’在一些古籍中被寫作‘後承’,《說文解字》曰:‘承,奉也,受也’,先前又確定承政司為朝廷官員加銜。”   “所以朕就取這個‘承’字,設置承政大臣,承奉旨意行事,作為從二品官員加銜。”   “承政司也設置正三品承政使,作為承政大臣候選。”   “眾卿覺得如何?”   群臣還能說什麼,隻能高呼聖明,認可了承政大臣作為從二品官員加銜。   甚至一些人還想到和承政大臣連起來的承政司加銜,覺得設立承政司也是皇帝指使,這位新皇帝的心機,真是深不可測。   許多人看向來宗道,覺得這位禮部尚書在和皇帝一唱一和,早已投靠皇帝。來宗道莫名其妙背了個帽子,卻又無法解釋。他難道能向別人解釋清楚一切都是巧合,自己從沒有和皇帝私下有過聯絡。   朱由檢當然沒有這麼深的心機,承政司這個名字是來宗道提議,隻是恰好和承政大臣連起來而已,被他順手設置了承政使作為候補承政大臣。即使換個名字也是同樣的結果,不影響朱由檢規範各級官員加銜。   此時,針對“前疑”二字,朱由檢做出了改動:   “‘前疑’在一些古籍中被寫作‘前儀’,這個字和孟子講的‘義’有關,是一個好字。”   “但是儀字容易和朝儀的儀混淆,朕改為言字旁的‘議’字,設置議政大臣,作為正二品官員加銜。找書苑www.zhaoshuyuan.com ”   “議,語也。議,謀也。議政大臣可商議朝廷大事,作為朕的輔官。”   眼見皇帝引經據典,連用哪個字都早就想好了,群臣更確定了自己猜測。認為皇帝是有備而來,想要用四輔官的虛銜改變高級官員的玩法——   承政大臣和議政大臣說是虛銜,但皇帝說了承政大臣承奉旨意行事、議政大臣可以商議朝廷大事,誰還敢把它們完全當做虛銜嗎?   一些上了年紀、不喜歡變化的朝臣,本能地想要反對。隻是皇帝那邊,卻已經開始說“左輔右弼”:   “輔弼兩個字就不用改了,朕以正一品輔政大臣、從一品弼政大臣,授予有功之臣,為朕佐理贊化,以安生民。”   “內閣首輔黃立極輔佐朕登極有功,加正一品輔政大臣銜。”   “內閣大學士施鳳來、張瑞圖、李國普輔佐朕登極有功,加從一品弼政大臣銜。”   “輔弼大臣在其餘大臣之上,班次排在最前!”   好吧,連內閣大學士也收買了。群臣心中無語,已經沒有了反對的念頭。能夠獲得正一品加銜、還得到了“輔政大臣”這個名號,讓私下稱呼的首輔真正成了首輔。這種青史留名的事情,黃立極拚上老命也要維護,其他想當首輔的人也不可能反對。   果然,皇帝的任命一出,黃立極已經激動得渾身顫抖,急忙跪地謝恩,接受正一品輔政大臣加銜。   施鳳來、張瑞圖、李國普三位大學士也隨之下拜,接受了從一品弼政大臣加銜。   朱由檢設立的四輔大臣加銜,就此定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