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三章 內廷衙門(1 / 1)

規矩是自己定的,朱由檢當然不會出爾反爾,違背自己定的規矩。   文蔭子弟在這些文臣看來更加可靠,在朱由檢看來同樣可以任用。   田爾耕同樣是文臣之後,不也投靠了魏忠賢嗎?這些文蔭子弟,自然能投靠皇帝。   所以朱由檢對他們沒有另眼看待,認為這些人不管出身如何,在成為世官之後,利益就和大明綁定在一起,更加值得信任。   任命劉僑為衛尉寺卿,郭承昊為左少卿,吳孟明為右少卿,朱由檢向群臣道:   “三位卿家是你們推舉的,以後衛尉寺的工作,你們也要配合。”   “若是陽奉陰違,暗中施加阻撓,別怪朕不客氣!”   群臣齊聲應諾,答應配合衛尉寺的工作。   他們之所以推選文蔭子弟,不僅是因為這些文官後代看起來更可靠,還是因為這些人的關係網和文官有聯係。   這樣文官一旦犯了事落在錦衣衛手裡,就有明確的疏通關係對象。說不定還能提前得知,讓自己避過劫難。   所以用衛尉寺屬官任命權換兩個少卿任命權的事情,他們才會這麼容易答應——   在他們看來推選錦衣衛的高層,遠比任命幾個屬官更重要。   但他們絕對不知道,未來衛尉寺會有多少多少屬官。   在後世很多國家,公共安全機構的人數都能和軍隊數量相當。   為了保障自己的安全,朱由檢咬牙把京城的錦衣衛養起來,但是地方就沒必要了。   除了一些秘密機構之外,錦衣衛其他地方機構都可以設置在衛尉寺的地方衙門,讓地方供養他們。   他的負擔,又減輕了一部分。   懷著這個想法,朱由檢心情大好,也沒有立刻設置衛尉寺的內部機構,免得群臣回過味來。他打算讓劉僑、郭承昊、吳孟明盡快上任,把架子搭起來再說。   常參會議結束,朱由檢留下袁可立,打算和他溝通一下,免得以後每次設立新機構,都要和他爭執。   他現在算是看明白了,如今的朝堂之上,閹黨遺留大臣很少敢反抗他的命令。隻有袁可立這個沒有附逆行為的人,才敢反駁一二。   朱由檢隻要搞定他,就能把各項改動順利推行。   那些沒附逆的官員回朝後,朱由檢也能通過袁可立和那些文官溝通,把自己這段時間的改動保留。   免得那些人以改變閹黨亂政的名義,把自己這段時間的改動改回去。   所以袁可立是必須留在朝堂上的,甚至要大用,用這個人的威望,推動各項調整。   朱由檢有這個想法,袁可立也想和他溝通一下,想知道他到底要做什麼,把大明帶向什麼方向。   所以袁可立不顧群臣目光,獨自留了下來。   沒有在武英殿細說,甚至沒有帶起居注官員,朱由檢和袁可立出了西華門,在西苑中商談。   “袁卿,你覺得魏逆的案子,大理寺審判得如何?”朱由檢首先開口道。   袁可立皺了皺眉頭,說道:   “難堪大任!”   “臣不是說大理寺不行,而是大理寺的設置就是為了慎刑,負責平反刑獄。”   “大理寺官員,以能按律出人罪者為稱職。”   “讓他們去審判閹黨的罪行,實在難以勝任!”   朱由檢微微點頭,知道這是自己的失誤。以為大理寺官員簡單,又熟悉法律,便能按律審判。   卻不料他們養成了按律免罪的習慣,根本不會重判。   如果都按他們的辦法判罰,朱由檢如何拿捏群臣、讓群臣戴罪立功?   所以他以這個話題為引子,向袁可立道:   “如果讓刑部判罰,袁卿覺得如何?”   袁可立微微搖頭,說道:   “刑部判罰會更不好。”   “刑部的官員,下級受上級影響很大。”   “上麵的官員怎麼說,下麵的官員就怎麼做。”   “那樣的人,怎麼能秉公審判呢?”   “薛貞殺劉鐸的事情,在大明不能再出現了!”   朱由檢點頭贊許,說道:   “是啊!”   “一位刑部尚書,按魏逆的指示殺了一位知府,還判了很多官員死刑,卻沒有人阻止。”   “這件事實在駭人聽聞,不能、也不應該在大明出現。”   “袁卿你覺得大明的審判機構,需不需要調整?”   聽出皇帝的意思,袁可立道:   “的確需要調整。”   “但是陛下在調整的時候,需要和大臣商議。”   “不能再像這次的錦衣衛一樣,不聲不響地改為內廷衙門。”   說著,他向皇帝說道:   “請陛下明確,朝廷哪些機構是內廷衙門,哪些機構是外廷。”   “以後不要再隨意改動,讓外廷手足無措。”   朱由檢微微皺眉,不願意現在就定下來。   但是袁可立強求,否則就不再談下去。   對他有些沒法,朱由檢也知道了文臣的態度。同樣的套路很難對他們襲擊第二次,以後再把外廷衙門改入內廷,絕對會有人抗爭下去。   尤其是想到那些脖子更硬、歷史上為大明殉節的文官即將回歸,朱由檢不願在這點上糾纏,決定盡快定下來,保住勝利果實。   所以他明確道:   “內廷現有的十二監四司八局,以及錦衣衛監、上林苑監、三經廠、寶和六店等等,都是內廷衙門。”   “朕以後如何調整,外廷不得過問。”   “錦衣衛也對內廷違法人員有處置權,不必經過外廷。”   這是應有之義,也是以前的做法,袁可立表示認可。   隻是請求皇帝如果做出調整,以後要知會外廷,免得外廷不知,事情產生混亂。   朱由檢點頭答應,然後提出要求,說道:   “內閣有個內字,應該歸屬內廷。”   “翰林院、詹事府、國子監,同樣應該屬於內廷。”   一口氣要了四個衙門,還包括最重要的內閣。袁可立有些生氣,覺得這不是商量的態度,有些氣憤地道:   “陛下若如此說,請和內閣大學士商議。”   “隻要他們願意徹底成為內廷衙門,老臣沒有異議。”   朱由檢心中訕訕,沒有再提不切實際的要求,說道:   “內閣、翰林院就和光祿寺、鴻臚寺一樣,屬於外廷偏內廷的機構吧。”   “但是詹事府要留給太子,以後由內廷任命。”   詹事府是輔導太子的機構,的確應該歸屬內廷。否則太子一個衙門都沒有,實在太不像話。   袁可立對這個已經淪為翰林院遷轉機構的衙門不太在意,在皇帝堅持下答應下來。隻是希望皇帝任命詹事府官員時,仍舊要從翰林院挑選,否則翰林院等清貴衙門都會有意見。   朱由檢對這點表示認可,打算先把詹事府奪回來再說。以後怎麼用詹事府,他還沒有想好。   畢竟這個機構太敏感了,關係到皇帝和太子的關係。   國初之後,詹事府基本上廢棄不用,隻供翰林院官員遷轉。   至於國子監,袁可立直接拒絕,認為無需商談——   監生有資格直接做官,為了避免皇帝大規模任用監生,文官都會反對。   朱由檢振振有詞,說道:   “國子監和欽天監同屬於監,是監就應該歸屬內廷。”   “否則外麵的人分不清,把國子監和欽天監的負責人稱為太監怎麼辦?”   袁可立氣極反笑,向皇帝道:   “國子監在本朝初年稱國子學,欽天監也曾稱為太史院。”   “陛下不願它們被稱為監,可以把它們改回去。”   “老臣絕無意見!”   朱由檢盡力爭奪,說道:   “國子監生也被稱為太學生,可以改稱太學,朕自己設立低一級的大學或學堂。”   “但是欽天監一定要劃歸內廷,留在外廷朕不放心。”   “西方傳過來的天文地理知識袁卿應該有所耳聞,現在是大變之時。”   “欽天監若是不歸朕掌控,朕隻能把它廢了,再設一個新衙門。”   對西方傳過來的知識有所耳聞,知道大地是個球形,不是天圓地方。皇帝因此想完全掌握欽天監,袁可立能夠理解。   再加上皇帝雖然讓出了國子監,卻要自己設立大學。袁可立覺得如果自己不答應的話,皇帝真有可能在內廷設立新衙門,把欽天監給廢掉。   為了避免無謂的爭執,袁可立道:   “欽天監可以歸屬內廷,國子監也可以改稱太學。”   “但是陛下設立的大學,規格不能高於太學,學生也不能直接授官。”   “大學生需要參加科舉或成為太學生,才有做官資格。”   朱由檢點頭答應,知道文官絕不會答應自己隨意任命官員,所以他沒有強求。打算開設理工類大學,培養研究人才。   然後就是朱由檢最看重的、關係到自己安全的衙門:   “太醫院一定要歸屬內廷。”   “外廷管理的太醫院實在太差了,治死了幾位先帝。”   “如果袁卿不答應,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朕就加強禦藥房,再設一個禦藥監。”   對此無話可說,袁可立自己也覺得太醫院實在太差,以至於大明需要頻繁更換皇帝。   這種無關朝廷大政、對皇帝卻非常重要的衙門,袁可立覺得沒必要爭執,既然皇帝提出,那就讓給內廷。   隻是他要求皇帝接過去後,就要由內庫發放俸祿。免得皇帝胡亂任命官員,讓外廷承擔開支。   覺得太醫院能夠賺錢,朱由檢一口答應。   然後想來想去,又要加上尚寶司和中書科。袁可立對尚寶司不怎麼在意,對中書科卻極為警惕,覺得皇帝有可能用它取代內閣,不願答應此事。   但是對皇帝引用舊例,要求尚寶司、中書科等近侍官員任命取自上裁,他卻無法反對。隻是提醒皇帝不能改變中書科的級別,不能違反祖訓重設中書省——   文官好不容易確立的內閣製度,不能隨意改變。   朱由檢滿口答應,說是會像起居舍人一樣,中書科中書舍人以後會挑選翰林院官員兼任,不會提升級別。   這點確定之後,內廷衙門徹底定了下來。商量來商量去,也就多了詹事府、欽天監、太醫院三個衙門。其中詹事府還已經淪為遷轉機構,根本沒有實權。   袁可立心中鬆了口氣,覺得皇帝要走這三個衙門完全可以接受,並不是胡亂調整。在皇帝答應不會把其它外廷衙門轉入內廷後,他決定下一次常朝上就正式提交奏疏,確定內外分別。   然後,朱由檢和袁可立才開始最初的話題,調整審判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