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官員選用,進士、舉貢、吏員三途並用,都可以擔任官員。 進士容易理解,就是獲得進士功名之後,擁有做官資格。 舉貢就是舉人和貢生,舉人是鄉試考取而來,貢生分為歲貢、選貢、恩貢、納貢,通常是生員貢監,在國子監學習後有任官資格。 因此貢生通常和其他有任官資格的監生一起,納入監生之中。 而監生除了生員貢監之外,還有舉人舉監、品官子弟蔭監、捐貲例監。 這其中蔭監又分為官生、恩生,和舉人、貢生一樣容易做官—— 這些人合在一起,並稱舉貢官恩。 大明開國的時候,因為人才不足,經常有舉貢出身的舉人、監生擔任高官。 但是在科舉高度發展的現在,早就以進士出身為主。 其他出身的官員,在官場上會受進士排斥,難以升為高官,更別說得到廷推。 所以對非進士出身官員六年遷轉一次,袁可立覺得外麵的反對聲音不會太大。 那些舉人、貢生、吏員出身的官員,根本無法影響朝堂決策。 唯一能發出些聲音的,是他們之外的蔭監—— 這些人同樣不是進士出身,按這個製度需要六年一遷。 他們本人的聲音或許很小,但是他們的父輩,卻多是朝堂大臣。 不照顧這些人的情緒,會影響朝堂運轉。 所以袁可立就詢問道: “恩蔭文官,是否按非進士出身遷轉?” “六年遷轉一次,對他們有些苛刻。” 朱由檢對蔭官並不怎麼待見,否則也不會把節流第一刀砍向寄祿官員。好在大明的恩蔭不是太多,不像宋朝那樣泛濫成冗官。 考慮到恩蔭是對有功官員的獎賞,待遇不能太差,否則會讓朝堂上的高級官員有意見。 朱由檢思索之後,說道: “獲得文蔭的,按非進士出身官員,六年遷轉一次。” “獲得武蔭的,按武官五年一遷。” “現在文官武蔭居多,可以讓他們去兵部、錦衣衛、衛尉寺任職,五年遷轉一次。” 這是一個辦法,但還是有點苛刻。畢竟不是所有的文官都能憑借功勞獲得武蔭,大部分文官的子弟,隻能入監讀書。 所以袁可立請求,給這些人一條出路。 朱由檢苦思冥想,還真想到了一個辦法,他從左宗棠被特賜同進士出身得到啟發,說道: “如果非進士出身官員立下殊勛,朕可以特賜他們同進士出身。” “遷轉時間和進士出身官員一樣,不再固定為六年。” 這確實是一個辦法,但是袁可立卻敏銳察覺到,這樣貶低了進士地位、增加了皇帝權力,所以他立刻說道: “進士不宜輕賜,請陛下定下名額,特賜同進士出身的官員數量不應太多。” “進士寒窗苦讀,要體諒他們的辛苦。” 進士是文官的主體,朱由檢當然要照顧他們的情緒。 而且他也擔心隨意賞賜可能會造成蔭官泛濫,更希望那些人轉為武官,遂道: “就定在十個吧,每年不超過十個。” “對優秀的非進士出身官員,特賜同進士出身。” “以後舉人、監生和蔭襲官員,都可轉為武職,五年遷轉一次。” 轉為武職袁可立同意,但是每年十個名額還是太多。袁可立不覺得非進士有那麼多人才,建議道: “文官三年一考,陛下可以定為三年十個名額。” “以政績先後,達到一定標準者,特賜同進士出身。” 朱由檢當然不肯完全以政績先後排列,那樣名額就全部掌握在吏部手裡了,所以他當即說道: “三年十個名額太少,隻在三年一考後授予也太死板。” “朕以為要多些名額,特賜給立下殊勛的官員。” “例如袁卿,你的兒子還沒有考上進士吧,如果你立下殊勛,朕難道不能特賜同進士出身給他?” “朝堂上的大臣,難道會反對這一點?” “這件事還是在朝堂上商議吧,和群臣一起定下來。” 話都說到這份上了,袁可立隻能答應增加名額—— 否則他就是和自己兒子、甚至和其他大臣兒子為敵,引來他們非議。 朱由檢通過對遷轉製度的規範,以及對蔭官的出身賞賜,提高了對大臣的影響力。 這讓他心中很是欣喜,畢竟以前蔭官遷轉完全沒有限製。朱由檢是在做出限製之後,又把放開限製作為賞賜。在這一收一放之間,獲得一項權力—— 對他本人來說,完全是意外之喜。 而且特賜同進士出身,也能讓朱由檢任用一些非進士出身官員,例如袁可立曾經舉薦的茅元儀,以及其他人才: 徐光啟的弟子孫元化專心西學,沒有考上進士。 還有寫《天工開物》的宋應星,隻是一個舉人。 李自成的謀主牛金星和大將李巖,同樣也是舉人。 如果他們實在考不上,以後就特賜同進士出身,方便他們效力。 這是朱由檢能記得的,不記得的還有很多。非進士並非沒有人才,隻是範圍太廣,猶如大海撈針。 如今有幾個明確的目標,還有特賜同進士出身這條政策,朱由檢能夠招攬他們,讓他們為自己效力。 以後他培養的理工類人才,也能用這條政策,進入朝堂任官。 順利定下了舉人、監生尤其是官生、恩生的遷轉政策,朱由檢又想到了吏員,他記得江陰守城的閻應元就是吏員出身,這些人也要給政策,遂道: “治國就是治吏,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將不國。” “如果官吏寡廉鮮恥、貪汙無度、胡作非為,朝廷卻不規範他們,天下一定會亂。” 定下這個基調,朱由檢道: “吏部不僅要規範官員遷轉,更要規範吏員。” “朕聽人說地方吏員多有世代承襲的,甚至有些胥吏,膽敢架空官員。” “袁卿擔任過地方官員,有沒有見過這種事?” 這是一個更大的課題,袁可立斟酌之後,說道: “不法吏員是有的,但是架空官員,那就很少見了。” “胥吏升降,全在官員一念之間,他們不敢做得太過。” “吏員役滿轉補,也由官員掌握。” 微微點頭,朱由檢沒有細問,說道: “吏員是個大問題,官員如何掌控吏員,讓吏員為官府用心辦事,很考驗官員能力。” “所以知府、布政使等治理地方的官員,要多從知縣中選拔,提拔有年功的知縣。” “六部尚書、侍郎,最好也要有基層官員經歷,例如推官、知縣。” 這是在提高知縣的地位,安撫他們以後無法提升為科道的不滿。推知並稱的局麵,仍舊不會改變。 袁可立作為推官出身官員,不可能反對這個政策,又聽皇帝說道: “以後從九品以下,要分九級吏員。” “一級為最低,九級為最高。” “但是九級吏員不再稱為吏員,要稱為吏目,授予從九品散官。” “後續官職遷轉,視同非進士出身官員。” 這是在規範吏員遷轉,袁可立詢問道: “吏員幾年一遷?” “應該如何考核?” 朱由檢道: “文官三年一考,吏員考核就同樣定在三年。” “考核由當地衙門的人事科負責,每三年考核一次,稱職就提升級別。” “吏部文選司和兵部武選司要一起劃分吏員級別,確定相應待遇和支米鬥數。” “從二十歲開始,吏役可授予一級吏員身份,二十四年後、也就是他們四十四歲時,可授予從九品散官。” “成為官員之後,他們可以擔任輔官,但是和官員一樣,要遵守回避製度,調離原籍所在,以非進士出身官員遷轉。” “吏員有功的同樣授予年功,減少磨勘時間。如果他們做出大功績,朕會特賜同進士出身,讓他們入監讀書後任官。” 這樣給了吏員出路,同時也做出限製。 袁可立想了一下,覺得或許可行。對吏部的事他沒有多管,詢問道: “兵部吏員如何遷轉?” “是參考文官三年一考,還是按武官五年一考,五年遷轉一次?” 朱由檢道: “所有吏員全部三年一遷。” “兵部要多用武官,把世襲百戶、試百戶,降低三品之後,任命為正九品、從九品官員使用。” “那些地位雖卑,卻很重要的職位,與其被小吏掌握,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不如定為正九品、從九品,讓武官去擔任。” “他們這些人,可以稱為文職軍官,同樣五年一遷。” “要多挑選識文字的人擔任,例如舉人、監生,以及蔭襲官員,都可以擔任文職軍官。” 這樣又給了舉人監生一條出路,武官降三品擔任文職軍官、也有助於解決武官品級太高的問題,袁可立對此十分贊同。 又想到舉人之下的秀才,詢問道: “秀才出身的吏員,和普通吏員一樣嗎?” “他們身有學問,不宜和普通吏役等同。” 朱由檢考慮了一下,說道: “秀才出身的吏員,可以稱為文吏。” “文吏同樣三年一考,二十歲以上擔任,有秀才功名直接授予五級吏員。” “這樣他們隻需要十二年就能升到從九品,如果做出功績,七級以上可以入監讀書,學成後授予從九品散官。” 說著,朱由檢又想到司法數算考試,又說道: “以後不止秀才,所有識字的人,隻要通過刑部司法考試、戶部數算考試,都可以擔任文吏,按成績授予三四五級吏員。” “吏員要盡量識字,並且懂得法律數算,多用文吏和轉為文職的軍官軍士,減少世襲吏員。” 仿照後世的公務員考試,將司法數算考試用作吏員考試,作為科舉補充。 袁可立作為科舉出身官員,對此十分贊同。覺得吏員同樣有必要考試,讓識字的人擔任。 君臣二人商議良久,把非進士出身的官員遷轉政策,大體定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