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八章 特賜元士出身(1 / 1)

把特賜同進士拆成兩件事情,朱由檢詢問之後,眼見群臣態度不一,再次祭出舉手之法,讓群臣舉手表決。   第一件事,特賜同進士,不出意料地被絕大部分進士出身的文官反對——   他們都認為進士是考取而來,不能被皇帝特賜。   就算有大臣想支持,也要顧忌輿論。   第二件事,特賜出身,爭議開始出現,沒那麼多官員反對——   畢竟他們的子弟能夠蔭官,怎麼能不給出路呢?   之前反對特賜同進士,是站在進士立場。這次贊同特賜出身,是站在家族立場。   大明能世代考取進士的家族是少數,文官傳承很不穩定。所以在察覺到軍籍進士的優勢後,文官從最初的對武蔭不屑一顧,到現在得意地稱為“延世金吾”,對錦衣衛世職趨之若鶩。   所以他們對特賜出身並不反對,覺得如果能立下功勞讓自家子弟被特賜出身,更有利於家族傳承。   最終,特賜出身這件事,在朝堂勉強獲得通過。群臣需要商議的,是這個出身的名字。   有些文臣不想起個好名字,就像之前不想特賜同進士一樣。這些人表示乾脆直接用“特賜出身”算了,或者是更符合規範的“賜特用出身”。   這件事歷史上還真發生過,就是崇禎十三年庚辰科,崇禎皇帝有感人才匱乏,特命舉人貢生就試教職者,悉用為部寺屬官、推官、知縣。這二百六十三人,號為庚辰特用。   這些人任官是進士待遇,卻沒有進士身份。很多地方誌把“賜特用”列入本地進士名錄,其實是種誤解。這些人其實不是進士,沒有被特賜進士身份,和宋朝的特奏名並不相同。   如今特賜出身的事情提前,朝堂上就有官員提出這個意見,認為稱他們“賜特用出身”就行,不用另取名字。   朱由檢當然不願接受這麼隨意的稱呼,理都沒理提出這個說法的官員,讓群臣繼續商議。   禮部首當其沖,尚書來宗道收到風聲之後,就思考過這件事情,此時出言說道:   “《禮記》曰:天子立六官、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   “洪武二十二年,太祖任命了八十一給事中,恰合古元士之數,因此改給事中為元士。又以六科為事之本源,改為源士。後來復稱給事中。”   “臣以為可稱特賜出身者為元士,特賜元士出身。”   這個稱呼不錯,而且太祖曾經用過,沒有什麼忌諱之處,許多人表示認同。   也有人提出不同意見,認為元士這個稱呼太好,應該再改一個。   區區特賜出身,如何當得起元士?   元士的稱呼在朱由檢聽來還算不錯,發音類似“院士”。想到自己以後或許會建立科學院設置院士,朱由檢向反對的人道:   “不稱元士的話,稱為明士如何?”   “被特賜出身的,都是大明國士!”   這個稱呼就更好了,那些特賜出身的人如何能擔得起?   在朱由檢提出拆屋後,群臣很快接受開天窗,認同了元士這個稱呼。決定給特賜出身的人,“特賜元士出身”,待遇類同進士。   不過朱由檢的“大明國士”說法,同樣傳了出去。那些被特賜元士出身的,很多以國士自居。   國士這個名稱當然好,但是要求也高。“君以國士待我,我必國士報之”,這些人被特賜元士出身後既然自稱國士,其他人自然會以國士要求他們。他們對大明皇帝,需要更加忠心。   朱由檢用元士和它的非正式別稱國士,收買了不少人心。   這些事情,是以後實施時出現的,朱由檢當然不知道自己的隨口一句話,引發出這樣的變化。   在確定特賜元士出身這個製度後,他迫不及待地使用這個製度,特賜第一位元士:   “浙江嘉興縣貢生錢嘉徵,參劾逆閹魏忠賢有功,特賜元士出身。”   “如能通過司法數算考試,可授予正九品官職,遷轉類同進士。”   沒有讓錢嘉徵直接任官,朱由檢限定了“通過司法數算考試”這個條件,免得良莠不齊的人混入官場。而且對沒有官職的元士最初授官也隻是正九品,比五甲進士還低一點。   這個待遇,在群臣看來實在不怎麼好,很多人放下了對元士的擔心。覺得元士雖然遷轉類同進士,卻不足以對進士造成威脅。   袁可立卻沒有放下警惕,想到了自己和皇帝爭論名額的事情,他知道皇帝一定會賜下很多元士出身,請求道:   “請陛下確定特賜元士名額。”   “元士數量不宜太多,不能造成冗官。”   許多文臣也反應過來,認識到如果元士太多,會占據本該由進士擔任的職位。同樣向皇帝請求,固定元士名額。   朱由檢想多爭取些名額,向群臣道:   “元士數量不宜太多,但是也不能太少。”   “諸位認為當以多少為宜?”   把皮球踢給群臣,看他們想定多少。   袁可立想要定下二十個,認為這就夠了。   但是三年二十個名額,在高級官員看來是夠了,在中低級官員看來遠遠不夠。名額少了皇帝就隻會賜予高級官員後裔,怎麼輪得到他們?   就連一些侍郎和正卿少卿,都覺得三年二十個名額太少,找書苑www.zhaoshuyuan.com 他們認為增加到五十個名額,更符合朝廷需要。   品級更低的郎中、員外郎要求名額更多,就連科道官員,也認為名額應該多一點。   勛貴也開始湊熱鬧,覺得越多越好,方便自家子侄被特賜元士出身。   袁可立見勢不妙,眼看群臣要求的名額就要突破百人,急忙改了口風,把備用想法道出來:   “臣以為元士名額,當和進士名額相關。”   “以不超過中卷取用人數為宜!”   中卷取用比例是一成,也就是說元士名額不能超過進士一成。   按明年取用六百人計算,皇帝在之後三年特賜的元士人數,不能超過六十人。   如果以後每科取用三四百人,那就隻能特賜三四十名元士。   這個數量,在袁可立看來已經是個底線。和進士名額掛鉤後,能約束皇帝不亂賜元士出身。否則進士名額就得增加,不然在朝堂上過不去。   群臣想明白這點後,大多也贊同這個辦法。認為元士名額,當和進士相關。   有些人雖然覺得名額少,但是想到元士數量如果超過進士一成,有可能對進士群體造成沖擊,他們也沒有提出異議,認為一成的比例很恰當。   對這個名額暫時可以接受,朱由檢對袁可立提出的辦法很贊賞。而且認為元士名額和進士掛鉤,相當於在事實上承認兩者地位相當。   這對元士的地位確立是大好事,所以他當即做出決議,元士名額定為進士一成,不得隨意超過。   特賜元士出身製度,逐漸製定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