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0章 荊襄風雲【1】(1 / 2)

隴西之地,曹、劉雙方主力齊聚,大戰再起。

西邊,在率精騎連破各個羌、胡部落,敗曹氏援軍後,趙統也是因此威名響徹河西諸郡。

休整多日,他亦是再度率部奔襲河西之地,欲肅清諸方不服王化的勢力。

……

而在大漢的西北端戰火紛飛之際。

另一麵的荊襄戰場,如今的戰鬥也是陷入到了激烈的白熱化階段。

自從關羽利用荊北雨季漢水四溢的時節,水淹七軍,並親乘大船領水師大破於禁、閻行,進一步逼近了樊城下。

地處漢水北岸的樊城地勢低窪,也遭到大水淹沒。

城內的守軍幾乎是瞬間就人心惶惶起來!

要不是曹仁聽從滿寵的提議殺白馬以盟誓,穩定軍心。

恐樊城早已被荊州軍團乘大船所攻破之,

而大水來臨,不僅淹沒了於禁等七軍以及樊城,還徹底斷絕了荊州北部曹氏各軍之間的聯係。

原本駐軍江夏的文聘還率眾於江津一帶襲擾荊州軍的後勤糧道。

可伴隨著這場大水災的到來,缺乏舟師戰船的文聘所部也隻能是被阻隔城內,無有絲毫的辦法。

荊襄戰局對於這一刻的曹氏上下而言,無疑是陷入到了危急存亡的關頭。

反觀荊州全軍上下,無不是氣勢如虹。

各部紛紛攜著必勝之勢,一次又一次的展開對樊城的強攻。

隨著曹仁抵擋攻勢愈發吃力,北方中原大地上,響應荊州軍起兵攻伐而起義的亂民也越來越多。

大多都接受關羽的印綬,高舉大漢的旗幟攻襲中原諸郡。

而遠在曹魏的王都鄴城,魏諷更是借機召集曾經對劉備心存好感的荊州名士之後以及軍中的高層將領長樂衛尉陳禕發起兵變,欲圖控製曹氏宗親,重新迎天子執掌權柄。

可陳禕聽聞後內心恐懼之下,選擇了告密,最終導致這場精心謀劃的反叛以失敗告終!

領頭之人魏諷也被負責監國的王太子曹丕下令誅殺。

隨後,曹丕於鄴城下令收捕亂黨,受牽連者幾乎是達數十人之多,其中荊州名士,侍中王粲的兩個兒子,南陽大儒宋忠的兒子宋度,原荊州從事,黃門侍郎劉廙的弟弟劉偉,破羌將軍張繡的兒子張泉等人皆受到牽連而被誅滅!

連魏相國鐘繇也相繼被免官。

曹操的舊將文稷之子文欽亦差點被拷打致死。

不過聽聞消息的曹操念在文稷與自己同鄉,方才法外開恩,迅速差人回返鄴城將其赦免。

魏諷案影響甚巨,令曹氏統治區牽連甚多,反叛運動越發頻繁。

正是在此內憂外患之下,這倆月以來,曹氏所麵臨的壓力甚大。

就在外界都以為此番關羽必能趁此大水之機攻取襄樊時,但曹家第一將的曹仁卻是站了出來。

在他的領導下,城中守軍可謂是同仇敵愾,奮起反擊。

鏖戰兩月,樊城依舊未被攻破。

反倒是荊州軍各部因長時間的攻伐,士氣逐漸有些師老城下之感。

而隨著慢慢進入秋季,暴漲的漢水兩岸水位開始消退,荊州引以為傲的水師開始發揮不了作用。

這對於曹軍而言,也不失為反攻的契機。

先是匯合了趙儼所部以及徐商、呂建部眾的徐晃攜眾緩緩南下進逼荊州軍前部所屯駐的偃城。

抵達後,徐晃探查了四周地勢後,命各部挖掘壕溝,做出一副欲要切斷城內守軍的退路。

荊州守軍懼怕被圍困,隻得是趁夜燒掉營寨撤走。

徐晃所部因而進駐了偃城。

待水位逐步降低以後,遠在西邊的魏王曹操相繼派遣殷署、朱蓋等十二營精銳的援軍抵達營中。

隨後又聽聞兗州刺史裴潛、揚州刺史溫恢奉命所征召的州兵正在趕來的途中。

眼見時機已至,徐晃再無絲毫的遲疑,命大軍左右連營,下令逐步向樊城外的關羽主力軍團逼近。

一直到距荊州軍僅三丈餘的距離處才停了下來,但主將徐晃卻隻列陣命將士搖旗吶喊,敲鑼打鼓,並未主動進攻。

明麵上以此來大壯聲勢,吸引關羽的注意力。

暗中則一麵命兵士排水挖地道,一邊用弓箭將書信射入城中,想辦法與城內的曹仁部互通消息。

而就在徐晃率部南下與荊州主力對峙之時。

遠在東南的江東孫權親自手書一封,悄然間送抵至關隴前線曹操的桌案上。

這讓連月來心情始終處於低穀,遍布陰霾的他似是頭一次感受到了濃濃的陽光。

信中所述,“魏王在上,臣願派兵西進,突襲關羽,江陵和公安是荊州的要害之地。”

“一旦此二城丟失,關羽必定將逃亡,對樊城的包圍不用救援也能自行解除。”

“請大王萬不可走漏了消息,讓關羽有所防備!”

“事成以後,還請大王勿要忘記昔日的約定,將江南之地盡割讓於臣所管轄。”

一席洋洋灑灑的書信查閱過後。

曹操陰沉的臉色上似是有些如釋重負,隨後召集心腹重臣商議軍機。

眾臣聽聞此事後,也都基本大喜過望,皆認為應當保密。

但一旁的主謀,千秋亭侯董昭卻適時站了出來,拱手建議道:“大王,軍機要事當隨機應變,合乎時宜。”

“我方隻需要考慮如何做於我們自己最為有利,至於孫權能否偷襲成功跟我方沒有絲毫關係。”

“若是主動將消息泄露出去,關羽聽聞後不退兵,江東一樣能偷襲成功。”

“是否保密也就沒什麼影響了。”

“但如果關羽選擇退兵自保,那樊城的圍困就會立即得以解除,到那時,我方反而可坐山觀虎鬥,坐視孫劉兩家於江南拚個你死我活,兩敗俱傷。”

“屆時,我軍鐵騎再行南下,亦可坐收漁翁之利,何樂而不為呢?”

“何況,城內的曹將軍與滿寵等人要是知道孫權欲要突襲的軍情,那麾下將士抵抗的意誌也會更加堅定。”

“因此,臣建議表麵上附和孫權所請,暗中卻將消息泄露給關羽,我推測關羽性格強橫倚仗公安與江陵的城防,必定不會輕易退兵。”

一番話落,曹操稍作思索,對此深以為然,迅速附和了下來。

而隨著慢慢進入秋季,暴漲的漢水兩岸水位開始消退,荊州引以為傲的水師開始發揮不了作用。

這對於曹軍而言,也不失為反攻的契機。

先是匯合了趙儼所部以及徐商、呂建部眾的徐晃攜眾緩緩南下進逼荊州軍前部所屯駐的偃城。

抵達後,徐晃探查了四周地勢後,命各部挖掘壕溝,做出一副欲要切斷城內守軍的退路。

荊州守軍懼怕被圍困,隻得是趁夜燒掉營寨撤走。

徐晃所部因而進駐了偃城。

待水位逐步降低以後,遠在西邊的魏王曹操相繼派遣殷署、朱蓋等十二營精銳的援軍抵達營中。

隨後又聽聞兗州刺史裴潛、揚州刺史溫恢奉命所征召的州兵正在趕來的途中。

眼見時機已至,徐晃再無絲毫的遲疑,命大軍左右連營,下令逐步向樊城外的關羽主力軍團逼近。

一直到距荊州軍僅三丈餘的距離處才停了下來,但主將徐晃卻隻列陣命將士搖旗吶喊,敲鑼打鼓,並未主動進攻。

明麵上以此來大壯聲勢,吸引關羽的注意力。

暗中則一麵命兵士排水挖地道,一邊用弓箭將書信射入城中,想辦法與城內的曹仁部互通消息。

而就在徐晃率部南下與荊州主力對峙之時。

遠在東南的江東孫權親自手書一封,悄然間送抵至關隴前線曹操的桌案上。

這讓連月來心情始終處於低穀,遍布陰霾的他似是頭一次感受到了濃濃的陽光。

信中所述,“魏王在上,臣願派兵西進,突襲關羽,江陵和公安是荊州的要害之地。”

“一旦此二城丟失,關羽必定將逃亡,對樊城的包圍不用救援也能自行解除。”

“請大王萬不可走漏了消息,讓關羽有所防備!”

“事成以後,還請大王勿要忘記昔日的約定,將江南之地盡割讓於臣所管轄。”

一席洋洋灑灑的書信查閱過後。

曹操陰沉的臉色上似是有些如釋重負,隨後召集心腹重臣商議軍機。

眾臣聽聞此事後,也都基本大喜過望,皆認為應當保密。

但一旁的主謀,千秋亭侯董昭卻適時站了出來,拱手建議道:“大王,軍機要事當隨機應變,合乎時宜。”

“我方隻需要考慮如何做於我們自己最為有利,至於孫權能否偷襲成功跟我方沒有絲毫關係。”

“若是主動將消息泄露出去,關羽聽聞後不退兵,江東一樣能偷襲成功。”

“是否保密也就沒什麼影響了。”

“但如果關羽選擇退兵自保,那樊城的圍困就會立即得以解除,到那時,我方反而可坐山觀虎鬥,坐視孫劉兩家於江南拚個你死我活,兩敗俱傷。”

“屆時,我軍鐵騎再行南下,亦可坐收漁翁之利,何樂而不為呢?”

“何況,城內的曹將軍與滿寵等人要是知道孫權欲要突襲的軍情,那麾下將士抵抗的意誌也會更加堅定。”

“因此,臣建議表麵上附和孫權所請,暗中卻將消息泄露給關羽,我推測關羽性格強橫倚仗公安與江陵的城防,必定不會輕易退兵。”

一番話落,曹操稍作思索,對此深以為然,迅速附和了下來。

而隨著慢慢進入秋季,暴漲的漢水兩岸水位開始消退,荊州引以為傲的水師開始發揮不了作用。

這對於曹軍而言,也不失為反攻的契機。

先是匯合了趙儼所部以及徐商、呂建部眾的徐晃攜眾緩緩南下進逼荊州軍前部所屯駐的偃城。

抵達後,徐晃探查了四周地勢後,命各部挖掘壕溝,做出一副欲要切斷城內守軍的退路。

荊州守軍懼怕被圍困,隻得是趁夜燒掉營寨撤走。

徐晃所部因而進駐了偃城。

待水位逐步降低以後,遠在西邊的魏王曹操相繼派遣殷署、朱蓋等十二營精銳的援軍抵達營中。

隨後又聽聞兗州刺史裴潛、揚州刺史溫恢奉命所征召的州兵正在趕來的途中。

眼見時機已至,徐晃再無絲毫的遲疑,命大軍左右連營,下令逐步向樊城外的關羽主力軍團逼近。

一直到距荊州軍僅三丈餘的距離處才停了下來,但主將徐晃卻隻列陣命將士搖旗吶喊,敲鑼打鼓,並未主動進攻。

明麵上以此來大壯聲勢,吸引關羽的注意力。

暗中則一麵命兵士排水挖地道,一邊用弓箭將書信射入城中,想辦法與城內的曹仁部互通消息。

而就在徐晃率部南下與荊州主力對峙之時。

遠在東南的江東孫權親自手書一封,悄然間送抵至關隴前線曹操的桌案上。

這讓連月來心情始終處於低穀,遍布陰霾的他似是頭一次感受到了濃濃的陽光。

信中所述,“魏王在上,臣願派兵西進,突襲關羽,江陵和公安是荊州的要害之地。”

“一旦此二城丟失,關羽必定將逃亡,對樊城的包圍不用救援也能自行解除。”

“請大王萬不可走漏了消息,讓關羽有所防備!”

“事成以後,還請大王勿要忘記昔日的約定,將江南之地盡割讓於臣所管轄。”

一席洋洋灑灑的書信查閱過後。

曹操陰沉的臉色上似是有些如釋重負,隨後召集心腹重臣商議軍機。

眾臣聽聞此事後,也都基本大喜過望,皆認為應當保密。

但一旁的主謀,千秋亭侯董昭卻適時站了出來,拱手建議道:“大王,軍機要事當隨機應變,合乎時宜。”

“我方隻需要考慮如何做於我們自己最為有利,至於孫權能否偷襲成功跟我方沒有絲毫關係。”

“若是主動將消息泄露出去,關羽聽聞後不退兵,江東一樣能偷襲成功。”

“是否保密也就沒什麼影響了。”

“但如果關羽選擇退兵自保,那樊城的圍困就會立即得以解除,到那時,我方反而可坐山觀虎鬥,坐視孫劉兩家於江南拚個你死我活,兩敗俱傷。”

“屆時,我軍鐵騎再行南下,亦可坐收漁翁之利,何樂而不為呢?”

“何況,城內的曹將軍與滿寵等人要是知道孫權欲要突襲的軍情,那麾下將士抵抗的意誌也會更加堅定。”

“因此,臣建議表麵上附和孫權所請,暗中卻將消息泄露給關羽,我推測關羽性格強橫倚仗公安與江陵的城防,必定不會輕易退兵。”

一番話落,曹操稍作思索,對此深以為然,迅速附和了下來。

而隨著慢慢進入秋季,暴漲的漢水兩岸水位開始消退,荊州引以為傲的水師開始發揮不了作用。

這對於曹軍而言,也不失為反攻的契機。

先是匯合了趙儼所部以及徐商、呂建部眾的徐晃攜眾緩緩南下進逼荊州軍前部所屯駐的偃城。

抵達後,徐晃探查了四周地勢後,命各部挖掘壕溝,做出一副欲要切斷城內守軍的退路。

荊州守軍懼怕被圍困,隻得是趁夜燒掉營寨撤走。

徐晃所部因而進駐了偃城。

待水位逐步降低以後,遠在西邊的魏王曹操相繼派遣殷署、朱蓋等十二營精銳的援軍抵達營中。

隨後又聽聞兗州刺史裴潛、揚州刺史溫恢奉命所征召的州兵正在趕來的途中。

眼見時機已至,徐晃再無絲毫的遲疑,命大軍左右連營,下令逐步向樊城外的關羽主力軍團逼近。

一直到距荊州軍僅三丈餘的距離處才停了下來,但主將徐晃卻隻列陣命將士搖旗吶喊,敲鑼打鼓,並未主動進攻。

明麵上以此來大壯聲勢,吸引關羽的注意力。

暗中則一麵命兵士排水挖地道,一邊用弓箭將書信射入城中,想辦法與城內的曹仁部互通消息。

而就在徐晃率部南下與荊州主力對峙之時。

遠在東南的江東孫權親自手書一封,悄然間送抵至關隴前線曹操的桌案上。

這讓連月來心情始終處於低穀,遍布陰霾的他似是頭一次感受到了濃濃的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