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餘華大方坐下,看著年輕而成熟的華羅庚,麵色不改說出了學渣本沒有資格說出的話。 喜歡數學。 數學不難。 這可是學霸和學神們的專屬語錄。 “老板,上一碗餛飩。” 聽到餘華的回答,華羅庚麵含微笑,興趣愈發濃厚,先是朝老板喊了一碗餛飩,而後轉頭對著餘華:“方才聞你讀過我的第一篇論文,那我問你,你可讀懂了?” “讀懂了一些,沒有理解太多。” 餘華輕輕搖頭,回應道。 《蘇家駒之代數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之理由》論文,1930年發自滬市《科學》雜誌,一經發表轟動全國數學界,年僅二十歲的華羅庚聞名國內數學界,同年,華羅庚受清華大學數學係主任熊慶之邀請,破格進入清華大學圖書館擔任館員。 整篇論文主要涉及一個內容,反駁蘇家駒提出的《代數的五次方程式之解法》,支持阿貝爾和伽羅瓦的理論證明——一般一元五次方程沒有根式解。 代數領域,通過根式求解一元一次方程,二次方程,三次方程,以及一元四次方程,這是從事代數研究的數學家們孜孜不倦的目標,經過塔塔利亞、卡爾達諾等一代又一代數學家們不懈努力,最終完成一元四次方程求解。 而後,數學家們再將目光投向了一元五次根式求解,然而,從十六世紀提出問題,到十九世紀初期,五次方程根式求解竟然困擾了數學界整整三百年之久,未能得解。 後來,數學家尼爾斯·亨利克·阿貝爾反其道而行之,認為五次方程及以上代數方程沒有一般形式的根式解,並成功證明,震驚世人,就在人們難以置信的時候,天才數學家伽瓦羅同樣證明此理論,為一元五次方程根式求解問題畫上句號。 但是,盡管在鐵一樣的現實麵前,還是有人試圖推翻這個理論,尋找一元五次方程的根式解,教師蘇家駒就是如此,於1926年滬市《學藝》發表《代數的五次方程式之解法》,引得國內掀起軒然大波,蘇家駒因此風光無限。 數學天賦極高的華羅庚閱讀這篇‘蘇文’,頓時寫信給《學藝》指出其中錯誤,但《學藝》雜誌隻在1929年5月出版雜誌刊載一則簡短的更正聲明,承認‘蘇文’有誤,沒有道歉,輕飄飄地揭過。 年輕氣盛的華羅庚那受得了這個態度,大手一揮,寫了一篇稿子發給《科學》雜誌,指名道姓指出其中錯誤,令蘇家駒灰頭土臉,轟動國內,最終受邀進入清華。 能在清華當圖書館館員的人,都不是一般人。 而前身餘樺,正好就極為喜歡華羅庚這篇文章。 “讀懂了一些,你說說看,蘇文謬誤之點在何處?”華羅庚興趣更濃了,臉上笑著,吃了一個餛飩,出題考驗。 “樺曾研讀先生之論,知其謬誤在P3,(Ⅰ)不能等於(Ⅱ)也,夫求未定係數a1,……,a24,共計四類:一,a1a3=A1,a2a4=A2,a3a2+a1a7=A5,a4a1+a2a7=A8。二,a13a17=A3,a14a18=A4……a2a6+a14a23=A15。”餘華尊敬道,將自己知道的地方逐一說出,言辭平和,條理清晰。 蘇文之解最大漏洞,就在全文解析P3之處。 這是極其致命的,但非資深學者無法看出其中問題,即便是華羅庚閱讀之初,也認為阿貝爾和伽瓦羅建立的五次方程沒有根式解這一大山被推翻,然而仔細研究之後,卻找出其中錯誤。 聽到餘華所言,華羅庚有些意外,沒有料到眼前這位學生能夠完整給出謬誤之處內容,肯定地點了點頭,倒是沒有繼續提問,誇獎道:“不錯不錯,大善,你是北平四中幾類班級的學生?” 一般學生能夠搞清楚算學教科書全麵內容,就已屬不易,更別談研究一元五次方程代數解析,華羅庚年輕時發表的第一篇論文,這是需要一定較高數學水平的職業學者才能讀懂之內容。 高中學生,是讀不懂的。 餘華不僅讀懂了,甚至還能清晰復述,這從側麵反映了他的數學天賦和記憶力。 這是一根數學苗子。 “回先生,就讀北平四中二類班級,已是第三學年末期,此番來尋先生,不為其他,隻想目睹先生之風采。”餘華依舊尊敬,態度誠懇,言語之中必帶先生,這時,餛飩攤老板端著一碗餛飩送了過來,道謝一聲,雙手接過放在桌上。 先生,達者為先,師者本意。 這個時代,無論是初小老師,還是中學教師,再或者大學講師等,皆為先生。 華羅庚見到餘華如此有禮有節,心中甚為歡喜:“已是第三學年末期,這麼說的話,今年就要畢業了,你對學生運動和黨義是如何態度?” “回先生,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樺不喜這些,每每看到此類書籍,就會頭痛。”餘華搖頭,他不在意什麼格局變化和黨派,隻想安靜搞科學。 這句話一出,頓時說到了華羅庚心坎裡去,身為學生,當以學習為主,以學業報國,看著眼前的餘華,愈發滿意:“餘樺,我觀你談吐不凡,數學一道甚有天賦,可想好考取哪所學校?” “回先生,樺還未想好,平日裡隻是讀書,沒有想過考取哪所學校。”餘華如實回答,麵容露出一絲迷茫模樣。 華羅庚笑道:“你觀我所在之國立清華如何?” 難得發現一根有些天賦的好苗子,華羅庚心中不由升起一股收徒教學之意。 民國大師遍地,報紙之上好文章無數,無數學生以登報撰寫文章為榮,然,華羅庚對此卻深感擔憂,會耍筆桿子的大師太多了,會數學和自然科學的學者太少了。 筆桿子再犀利,永遠爭不過日本的槍桿子。 言辭再尖銳,永遠比不過人家的飛機大炮。 想要造出質量優秀的槍械,想要研製性能先進的飛機大炮,想要走向未來,靠一折就斷的筆桿子是不行的,唯有依靠以數學為基礎的科學之道。 奈何,國內數學界有學識者不足千人,占據一席之地者不足百人,聞名全國者屈指可數,學子更是不喜看似毫無意義且抽象晦澀的數學。 沒有學生補充新鮮血液,國內數學,何談發展? 當今繁榮昌盛的國內教育界和文化領域,在華羅庚看來,一句就能形容—— 文學的森林,理學的荒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