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初,朱慈烺和李邦華一起來到了南京城中的“應天兵器局”之中,這裡是朱慈烺登基之後,出宮巡查檢閱的最後一站。 而迎接他們的兵器局主官,正是崇禎十五年的舉人,文武雙全的張煌言。 朱慈烺此前向天下招募賢才的時候,他也積極響應,因為原本就有舉人的功名,很快就得到了李邦華的提拔,進入兵部。 如今,整個南直隸,甚至浙江部分官營工坊中的工匠,超過一半都已經被朱慈烺下旨調到了南京。 但因為官營工坊貪腐壓榨嚴重,基層管理又十分鬆散,原本在官營工坊中服役的許多優秀匠戶,都已經逃散,最終隻召到了一千餘名可用的工匠。 不過,江南地區經濟繁華,手工業發達,民間並不缺優秀的工匠。 朱慈烺在授意李邦華籌建“應天兵器局”的時候,直接讓對方開出了高於市場價格三成,甚至一倍的月餉,果然很快就從江南地區的各大城市中招到三千多名工匠,其中大部分隻要學習一段時間,就能上手製作各種兵器,盔甲和火槍。 與此同時,他也已經讓李邦華著手從福建,廣東招攬一批製造火炮火槍的工匠,以滿足大軍的兵器槍炮需求。 這個時期,大明境內製炮技術最高的,就屬這兩個冶鐵業,手工業發達,同時都靠近澳門的地方了。 張煌言在李邦華的授意下,把所有工匠都集中起來之後,將製炮,製槍,製弓弩,製甲的工匠都留在了“應天兵器局”下屬的各個武器工坊之中。 而其餘類型的工匠,手藝精良的,同樣是留在“應天兵器局”,水平差一點的,則是分到各個軍營的兵器工坊,做一些兵甲火器的修修補補和鉛彈,箭矢等消耗性武器的製造工作。 “應天兵器局”經過了張煌言和幾個負責工坊事務的兵部官員討論策劃之後,分為了:火炮,火槍,弓弩,刀槍,盔甲,盾牌等等十幾個工坊。 各種冷兵器自然是本土工匠的強項,弗朗機炮,虎蹲炮,鳥銃等老式火槍火炮,在備料充足的情況下,大明的本土工匠也能製造出質量優良的產品。 而朱慈烺計劃中將來裝備大軍的新型火槍火炮,則暫時還需要從澳門購進,兵部已經開始著手從澳門的工坊中挖人,那裡有很多手藝了得的漢人學徒。 不僅如此,兵部的官員出發前往澳門的時候,朱慈烺還吩咐了對方一定要多買一些武器製造,兵法軍陣相關的書籍。 他打算將那些從澳門買來的武器製造書籍翻譯成漢字,然後再印刷成冊,為之後建立專門的工匠學堂,批量培養工匠做準備。 這自然不是說大明的工匠不會打造新式火器,但能依著葫蘆畫瓢造出來,和明白裡麵的科學理論,知道不同火炮的口徑比,甚至是模數,進而不斷發展火炮技術,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否則,便極有可能像滿清一樣,造的炮越來越大,外形越來越花哨,可是威力卻越來越小。 生產技術和成體係的科學雖然看起來長得很像,但實際上並不是一個東西。 朱慈烺要做的是用自己後世的見識,推動科學體係在大明加速確立,以此對滿清,甚至是收復漢地河山之後,對北麵的俄國人,東南的荷蘭人,都形成碾壓性的武器優勢。 而工坊的具體管理,是兵部的事情,朱慈烺自然不會插手,但是新型的管理製度,初級流水線生產方式的組織,分工協作,新工匠的培訓,以及靈活的薪酬激勵製度,這些關乎火器生產效率和進度的事情,卻是他必然要操心,同時目前也是隻有他才能解決的問題。 而這些,便是朱慈烺在不改變這個時代科學技術的基礎上,能夠通過管理改革,提高生產力的方法了。 這是他這個上位者的優勢,也是未來人對這個時代的降維打擊。 在張煌言的陪同下,朱慈烺在“應天兵器局”視察了整整三日,不僅深入工坊,還親切接見了近百名奮戰在生產第一線的工匠們,並一一詢問了他們的工作情況,有沒有遇到什麼困難,和上官的溝通是否通暢...... “應天兵器局”的工匠們,完全是受寵若驚,他們做夢也沒想到,自己能受到大明皇帝陛下的接見,一個個激動不已,紛紛表示就算累死在工坊裡,也一定完成手中兵甲火器的打造。 最終,朱慈烺在數千名工匠們的熱烈歡送中,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結束了“應天兵器局”的視察,這裡的一切都才剛剛步入正軌,還有李邦華親自監督,張煌言親歷親為,並沒有出現什麼大問題。 不過,他也沒有空手離開,直接把李邦華原本派來管理兵器局的張煌言帶走了,這也是對方在來的路上,向他推薦的總教導官人選。 經過這三天的考察和徹夜長談,朱慈烺對於張煌言的能力,十分信任,他也知道張煌言文武雙全,而且具有很強的戰略眼光,這樣的人用來當殿前軍的總教導官,確實非常合適。 當然,教導隊的組建,並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朱慈烺打算在天武左營率先試點,若是取得了預想中的效果,再繼續擴大這支特別的隊伍。 而結束了出宮巡查之後,朱慈烺再次回到南京紫禁城,還沒來及的處理來自各省,特別是四川,湖廣,江北三地的軍政事務,史可法和高弘圖等一眾大臣,便趕著來“催婚”了。 如此非常時期,大明居然還沒有國本,這可是迫在眉睫的大事,而這次皇帝親自出宮巡查,以史可法為首的一眾文官們,原本就心中不滿,如今更是借題發揮,要朱慈烺盡快選秀,然後速速生出個太子來。 其實,登基之後,朱慈烺便已經下令選淑女入宮,並派出韓贊周在南直隸,浙江,江西等地張羅此事。 不過,他到底才登基不到三個月,而身為大明皇帝,本身受到的禮法製度約束就多,選秀一事,同樣也是規矩繁多,就算各部官員已經加急處理,但還是拖到了現在,還沒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