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殷家父子(1 / 1)

酒宴結束,殷觀悵然回到家中。   他越想越氣,他剛在主公麵前說李源是個不知民生疾苦的紈絝子弟,轉眼間就被打臉了。   甚至李源都沒當麵反駁過他,就已經憑著料事如神的戰略分析,把幕府上下,連同劉備、諸葛亮等人一起深深折服。   他覺得靡費過多的事情,李源一句話沒說劉備就同意了,還立成了新的軍規。   “哼!豎子欺我太甚!”   殷觀無能狂怒,一把掃落桌案上筆墨書冊,嘩啦啦散落一地。   “父親不是在主公府上赴宴麼?何事發怒至此?”   長子殷純(史書上確有其名,不過叫起來有點......)聽到動靜不對,趕緊進來問詢。   “哼!還不是那個幸進小兒,令為父在主公麵前顏麵盡喪!”   殷純一聽就明白了,原來是那個搶了父親官職的李源又惹惱了父親。   忙問道:“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情?”   殷觀便將劉備府中發生的事一五一十對兒子訴說了一遍。   末了道:“新式軍糧已是靡費眾多,行軍途中飲用熟水,不僅浪費柴草,還要費時燒水,耽誤多少行軍時間。純兒你說,這不是貽誤軍機的兒戲之舉麼?!”   殷純無語,父親有些小題大做了。   他雖然不知道生水熟水區別,感覺李源的建議似乎有些兒戲。   但李源拿神乎其神的分析,最後竟然一一對應,毫無差錯,這點殷純內心還是感覺到非常震撼的。   據說李源今年才二十二歲,比自己還小一歲,居然能對整個戰局如此了如指掌,這是何等驚才艷絕的人物。   但是父親既然在李源麵前丟了麵子,做兒子哪能熟視無睹。   所謂上陣父子兵,父辱子死。   殷純就算覺得父親過於小題大做,也得擼起袖子幫父親找回臉麵。   “父親適才說我孫劉聯軍必勝,為主公如何作戰以及戰後獲取最大利益,堂上諸君紛紛出謀劃策。那父親出言獻策了麼?”   殷觀沒好氣的白了兒子一眼:“為父如坐針氈,哪還有獻策心思。”   “兒以為父親還是要去主公那裡進言獻策為好。”   “進什麼言獻什麼策?”   殷觀簡直要被兒子氣糊塗了,老子被李源打了臉,你當兒子的不給我出氣報仇,反而要老子去主公那裡獻什麼狗屁策。   你什麼神操作?幾個意思?   “父親您請暫且息怒。您想,主公為何對那李子初言聽計從,落了您臉麵?還不是李子初為主公分析戰情,掃清迷霧,讓主公能夠確定此戰必勝。”   “嗯,你說的有道理,繼續。”   “主公是個雄才偉略之人,多年來屢屢受挫,如今卻隻是困於江夏一郡。既然我孫劉聯軍此戰必勝,那主公肯定會想起當初諸葛孔明所說的西取益州,三分天下之謀。”   “那是肯定的啊,眼不然他還與我們這些臣下討論什麼,聽周公瑾部署不就行了。”   “孩兒看來,周公瑾那邊如今還要主公為他羽翼配合作戰,打敗曹軍。但我軍兵力不多,他未必會與主公平分荊州,甚至有可能也在謀劃益州。”   “嘶......”   殷觀不蠢,兒子的話一下子提醒了他。   江東人可不是好相與的,孫仲謀更是野心勃勃之輩。   聽說當初孫仲謀還曾經有過囚殺主公,吞並其部眾的打算。   為此不惜以親妹嫁與主公,誘使主公前往江東。   若不是孔明計劃周全,子龍、叔至拚死護衛,孫仲謀又怕曹孟德大軍將至,自己獨木難支,主公早就成了江東人的階下之囚。   他還聽說在孔明與主公隆中對之前,魯肅魯子敬向孫仲謀獻的榻上策,以及後來甘寧獻計。   無不是以江東為基,西取蜀中,與中原南北相峙,伺機北上,一統天下。   而獻策之後,魯肅、甘寧兩人便受到孫仲謀重用   這說明什麼?   說明孫仲謀早有覬覦蜀中益州之心啊。   殷純見狀,便知道父親已經明白了自己意思。   繼續說道:“李子初明顯是向孔明等其餘謀士示好,所以才會做出閉口讓功之舉。隻有日後孔明想不到這一點的時候進言提醒。而父親適才說堂上諸君似乎還沒有意識到周公瑾真正的目的,這不就是父親大好機會麼?”   “你是說......為父即刻前去主公麵前獻策,讓主公占據緊要郡縣,防止周公瑾戰敗曹軍之後趁勢吞並我軍,進而西取益州?可這與李源羞辱為父之事有何關係?”   “父親您想,李子初不過是幫主公分析戰局,奠定他必勝之心,便能使主公倚為乾臣。若父親之策能為主公戰後站穩荊州,破了周公瑾之謀,進而為西取益州打下基礎。一舉三得,您說主公會如何待您?”   “哎呀!不錯!”   殷觀一拍大腿,眼前頓時一亮,“純兒真乃吾家麒麟,三言兩語便能使為父揚眉吐氣。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哼哼,與吾兒相比,李源小兒不過如此矣!”   殷觀老懷大悅,先前的陰霾一掃而空。   兒子說的不錯,若是自己獻上這條戰略規劃,以主公的眼光,一定能看出其中價值。   那麼自己也一定能得到主公重用,將來在主公心中,地位絕不會比李源小兒差。   隻要不失寵信,大家都站在同一起跑線上,就有機會把李源扳倒搞臭,報今日之辱。   畢竟自家兒子也不差,父子同心,殷觀就不相信他們父子兩個人對付不了一個李源。   “事不宜遲,為父這就去主公府上麵見主公。對了,純兒與我一同前去,你年歲也不小了,正好將你推薦給主公。眼下正是主公用人之際,說不得給你個一官半職。”   “諾,孩兒謝過父親。”   說起來殷純也是荊州幼年成名,與馬良等人屬於年輕一代的佼佼者,後起之秀。   不過老爹殷觀脾氣不太好,有些恃才傲物,老是喜歡抨擊時事,為荊州士人所不喜。   所以後來就沒人願意為殷純揚名,也就漸漸比不上馬良、費禕等差不多年齡的年輕人有名。   更加比不上諸葛亮、龐統等大他幾歲的青年名士。   要說他心裡沒想法、沒怨言,甘心窩在家中讀書,也就騙騙不知情的普通人。   他也是有理想有抱負的熱血青年,自認為眼光、謀略不必別人差。   既然老爹終於下定決心,把他推薦給主公,那他也不會懼怕挑戰,與李源、諸葛亮、馬良等人過過手較量一番,比個高低上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