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集 圖窮匕見(1 / 1)

華夏真相集 背砍刀詩人 15860 字 2024-03-17

黑袍煞神,白發蒼蒼;長戟短矢,去馬如飛。   廉頗騎射一回,跳下馬來,對來使笑道:以閣下觀之,廉頗老否?   趙使:將軍飯量,可以一敵三,將軍勇力,可以一敵百。真勇士也,何老之有!   廉頗:願使君還國,多向趙王美言。廉頗若能再為趙國效力,征戰沙場,此生之幸也。   趙使:喏,敢不從命!   於是滿口應諾,疾馳還國。雖然心中贊佩廉頗老當益壯,但畢竟已經收受郭開賄賂,隻得昧下良心,回報趙悼襄王時,將無說有。   趙悼襄王:卿觀廉頗老將,尚能為我所用乎?   趙使:廉頗雖然年老,但飯量不減。   悼襄王:如此說來,尚能帶兵征伐,力戰沙場?   趙使:臣謂不然。其雖能食,但與臣會見,不移時三次登東如廁,恐不耐征伐矣。   趙悼襄王聞此,認為廉頗已經年老無用,由是隻得廢然作罷。   自趙使去後,廉頗便常馳馬邊境,遙望故國。歲月流轉,逝者如斯,草原上榮枯數度,老將終於絕望。忽一日,正登高坡北望,一陣風來,卷起頷下長須,掃在臉上,其白如雪。廉頗大叫一聲,張口噴出一口鮮血,栽倒馬下,再也沒有醒來。   閃回結束,邯鄲旅社。   王翦使者亦知郭開喜賄愛財,聞說大喜,於是催促頓弱速行離間,然後告辭回營。   頓弱不敢怠慢,乃將所餘財寶歸作一堆,趁夜前往郭府,傾其所有相贈。   郭開:俗語有雲,無功不受其祿。明公如此重賜,卻是何意?   弱頓:李牧為建功揚名,不顧十萬趙國子弟性命,對我秦國大軍拚力以抗,其實無異於以卵擊石也。為避免殺傷,隻請大人在趙王麵前進言,將李牧撤其帥位可也。   郭開雖知來人乃是秦國間諜,但愛其禮重,遂欣然受之。先在城中造謠,又親往宮中向趙王告密:李牧、司馬尚不敵秦軍,意欲率部投敵,與秦軍裡應外合,攻滅趙國。   趙王遷:莫非是秦人用間乎?   郭開:不惟秦人,今邯鄲城中,皆作如此傳說。若無其事,豈有空穴來風者耶?   趙王遷寧信其有,不信其無,遂命趙蔥、顏聚出城,代替李牧、司馬尚掌兵。   李牧在雁門行使便宜之權已久,且猜知必是秦國離間之計,由是拒不受命。   趙蔥、顏聚不敢強奪帥印,隻得回城,據實以報。趙王遷聞之,愈信郭開諂言是實,乃使人齎持王符及尚方劍,疾馳前線,分別將李牧、司馬尚誘出軍營捕之。   李牧欲行反抗,當即便被誅殺。司馬尚被解除本職,發回邯鄲待罪。   頓弱正在邯鄲城中,聞訊大喜,急遣仆從前往秦營,告知上將軍王翦。   殘年剛過,河冰未開。王翦聞說李牧已死,便命兩路大軍齊進,展開南北急攻。王賁及楊端和奮勇出擊,一陣大敗趙軍,斬殺前敵總帥趙蔥。   王翦乘勝兵圍邯鄲,復使頓弱行賄郭開。於是郭開勸降趙王遷,及顏聚俱為秦軍俘虜。   畫外音:邯鄲被攻破之後,趙國卿大夫北逃至代,擁立代王嘉為君。堅持六年,秦軍破燕後攻滅代王嘉,趙國就此滅亡。趙國自西元前403年立國,至西元前222年亡於秦,存續一百八十一年,共歷十一個君主。戰國七雄之中,趙國歷經戰亂,首都幾遭侵擾。由是迫使趙人團結、耐苦、善戰,以此求生。趙國之亡,始於廉頗之逃,終於李牧冤死。   王翦攻破趙國,俘虜趙遷,占領趙國大部國土,繼而進軍向北,到達燕國南部邊界。   燕王喜聞而大懼,召集文武計議對策。   太子太傅鞠武嘆道:數年之前,大王不聽臣結聯匈奴抗秦之策,今實無良謀也。   燕王聞言不悅,由是再問太子:我兒可有救國良策?   燕丹:燕國多有慷慨悲歌之士,待兒回府,求賢於野,定斬秦王嬴政之首,以獻父王。   燕王喜見眾臣再無善策,隻得散班退朝,等候太子丹尋覓刺客信息。   太子丹回到東府,長籲短嘆,愁眉不展。   門客王翰進言:殿下不聞昔日信陵君竊符救趙,以守門老叟侯嬴及屠夫朱亥為助乎?求賢必於市井山野,太子何所憂耶!   太子丹驚問:如此說來,卿可識得此等奇人異士?   王翰答道:燕京之郊,有處士田光,邢邑東鄙人也。學識淵博,智勇雙全,素稱勇士,亦享俠名。太子何不親往拜訪,以國家大義說之,使其出山相助!   太子丹大喜,於是收拾珠寶滿車,以王翰為向導,前往東門之外,來尋田光。   鏡頭閃回,敘述田光。   燕國俠士田光,對當時諸侯爭霸、連年戰亂現實不滿,由是不肯做官,屢拒燕王之請,一直遊走江湖,行俠仗義,廣交朋友。   晚年留居燕都附近,與一眾豪俠之士交往,每日屠狗宰雞,彈鋏唱和,極為投機。   又與燕國太傅鞠武相交甚密,故對太子丹聞名已久,知之頗深。   閃回結束。田光正在家中閑坐,時近中午,便喚家人:去請我好友,前來喝酒相聚!   家人應諾,剛剛轉身,忽聞門首車馬聲喧。   家僮來報:家主,家主。王翰先生來了!   田光:就他一個人嗎?   家僮:陪同一位公子,說是叫什麼太子燕丹!   田光聞言,長嘆一聲:秦兵壓境,國破家亡之際,我等閑適之日休矣!   遂更衣出迎,接入內室待茶,動問來意。   太子丹相見禮畢,見田光已經老態龍鐘,略感失望,便命王翰呈上禮單。   田光不看禮單,隻看院中滿車珠寶,問道:老朽山居,不用此物。太子何意?   燕丹再拜言道:強秦滅韓亡趙,兵屯燕界,國家危矣。聞先生乃是豪俠高士,豈忍坐視國人受此荼毒,社稷遭此傾頹耶!敢望出手相助,以救燕國生民。   田光:依太子之意,是欲招募勇士,謀刺秦王乎?   燕丹:然也。除一獨夫,而使天下安,實我輩分當應為。   田光:太子相請,某何辭一死報效?爭奈此身業已衰老,雖不惜死,恐壞殿下大事。某薦一摯友,乃衛人荊軻,今寓居徐水赤魯,距我居所隻有三裡之遙。其豪氣尚俠,氣度儼然,常人皆不能及,可為殿下行此驚天大事。   燕丹:先生舉薦,必非常人,丹敢不應諾!但未知荊卿何等樣人,可否相告?   田光:荊軻本是齊國慶氏後裔,後遷衛國,始改姓荊。   鏡頭閃回,敘說荊軻來歷。   荊軻酷喜讀書擊劍,憑超人劍術遊說衛元君,但是不得任用。   秦國攻破衛國,設置東郡,將衛元君親屬遷到野王。   荊軻由此離開衛國遠走,漫遊天下,專好抱打不平。   路經榆次,聞說此地有當世大俠蓋聶,於是登門拜訪,談論劍術。   蓋聶見荊軻年輕,以為其不知天高地厚,故而洋洋不睬,並踞案高坐,對其怒目而視。荊軻見此,便借如廁登東之故離席而去,未再歸來。   家人還報,說客人已出門登車而去,蓋聶放聲狂笑,便向門人賓客吹噓:剛才我與荊軻談論劍術,其所論不甚得當。我以目瞪之,其便心懷恐懼,不敢復留此地也。   其實荊軻不是懼他,隻因不願作無謂之爭。於是便吹口哨上路,又漫遊到至趙都邯鄲。因聞說本地無賴魯句踐善玩士博戲,於是上門挑戰,爭執博局路數。   魯句踐屢博不勝,突然發怒,立身拔劍嗬斥。荊軻見此,默無聲息起身,又借如廁登東逃走,不再回來見麵。所贏錢帛,也都未曾拿走。   經過此事,趙人皆以為荊軻為人怯懦,當作笑話傳說。   荊軻聽此傳聞,不作解釋,復又吹口哨上路,去趙至燕,遊於薊城。因與屠狗匹夫高漸離結交,二人成為知己。高漸離擅長擊築,荊歌喜歡彈劍作歌。二人常在燕郊市井喝酒,飲至似醉非醉,高漸離擊築,荊軻和節放歌街市,相互哭泣,旁若無人。   閃回結束。田光綜述:荊軻混跡酒肆,但為人沉穩,且喜讀書。其所遊歷諸侯各國,都與當地賢士豪傑德高望眾者結交。人皆以為狂徒,惟我知為隱俠,非平庸之輩也。   太子丹聞言甚喜,由是請道:我與先生同去拜訪荊卿,未知可乎?   田光:太子乃是貴人,豈敢枉屈車駕?便請回府,田光當自往拜見。   王翰:先生不惜枉駕,此太子之幸也!   遂請太子先回,自與田光同車後行,造訪太子宮中。   田光到時,太子丹早在宮外迎接,執轡下車,京中之人觀者如堵。   太子丹親扶田光入府,親自獻茶,極盡敬慕之禮。旁觀眾賓見田光年老不堪,太子如此恭敬相待,無不竊笑。   田光環顧左右,早明眾人之意,便對太子丹道:殿下愛賢之名,今京中之人盡知,荊軻亦必稍後聽聞。老朽願借殿下車馬,親去請荊軻前來,其必不能辭。   太子丹遜謝,又問:度先生所交遊豪傑之中,除荊卿之外,亦有智勇如先生少壯之時,可代為先生持籌者乎?   田光連連搖首道:大難,大難。雖然,太子自審門下客,可用者尚有幾人?若有,可使就此相見,待田光請為殿下相之。   太子丹聞說,又驚又喜。乃悉召夏扶、宋意、秦舞陽數人至前,使與田光相見。   田光將此三人俱都相過,又一一問其姓名,乃請眾人退出。   太子丹:先生觀此三人如何?   田光:老朽不才,竊觀太子諸客,俱無可用者。   太子丹:先生何所據而言?   田光:夏扶血勇之人,怒則麵赤;宋意脈勇之人,怒則麵青;秦舞陽骨勇之人,怒則麵白。怒形於麵,而使人覺之,何以濟事?   太子丹:則荊軻如何?   田光:臣所說荊卿者,實乃神勇之人,喜怒不形,似為勝之。   太子丹大喜,便在內堂設宴相待。席間相求,必請荊軻來府中相見,田光然諾。   稍時席散,太子親送至門首,命以自己車駕送歸,並聽先生驅使,田光復又遜謝。   田光將欲登車,太子低聲相囑:席間所言,乃國之大事,先生萬勿泄於他人!   田光笑道:敬諾。太子即使不言,老朽亦知其要。   來日一早,田光便乘太子鑾輿,來見荊軻。日光斜照,蓬門蔽戶,家徒四壁。   荊軻:老叟何來?   田光:從來處來。   荊軻:此是從何處借來怒馬軒車,到我舍下顯擺?   田光:燕太子丹欲募刺秦勇士,我已將賢弟舉薦於太子矣。子將一舉成名,可喜可賀!   荊軻盯視田光片刻,說道:是你自己活得不耐煩,卻將我先送上祭壇。此去九死一生,有何可喜,復有何可賀?   田光:如此說來,賢弟是不敢去矣。我這便回復太子,使其另請高明可矣!   荊軻:且慢。是誰說我不敢去者?人活一世,草木一秋,壯士何懼一死?   田光見其應允,長嘆一聲:賢弟豪氣,千古少見,喜我所托得人。   荊軻:既曰喜得其人,老兄又何必長嘆?   田光:所喜者,終不負太子所托;所嘆者,被人所疑,不得不死也。   荊軻:此話怎講?   田光:某聞長者之行,不可使人疑之;昨日臨行,太子告光,勿泄此事。此是疑我口風不嚴,恐壞其大事也。夫為壯行,而使人疑之,非副我節俠之謂。   荊軻:老兄意欲何為?   田光:願足下乘此車馬,急往宮中去見太子。便言田光已死,明我不泄其謀之誌。   說罷此言,忽退後數步,毅然拔劍自刎,仆伏倒地而死。   荊軻托人將田光送回廬舍掩埋,毫不回顧,便乘門外車馬,進城來見太子丹。   太子聞而大喜,接出府外,攜手入內,以上賓之禮相待。   荊軻見禮已畢,平靜告訴太子:某既受故友所托,必忠太子之事,請勿懷疑。   太子:卿乃豪俠之士,向來一言九鼎,燕丹豈有懷疑!未知田老先生,何不與卿同來?   荊軻:我友田光,為兌現守密之諾,已自殺而死矣。   太子丹聞而大驚,向城東方向再拜跪行,痛哭流涕道:是我殺先生也。囑以勿泄,是欲使大事成功,並無他意。田公以死踐之,豈我初衷耶!   荊軻旁觀,沉默不語。   太子丹哭罷,起身拭淚,延請荊軻登堂上坐,自己跪施大禮,以頭叩地,慷慨陳辭:   田公不棄,薦公於我,此天哀燕國,不棄宗社。秦王貪利,欲壑難填,不占盡天下,野心難足。前虜韓王,占領其土;又南攻楚,北破趙國,兵勢無二。王翦率數十萬軍抵達燕境,李信出兵太原、雲中。趙國既已臣服,僅餘代地一隅,禍將及我。燕國弱小,多被戰爭所困,雖舉全國之力,亦不能禦秦。諸侯畏服,再無敢提倡合縱者,如此奈何!   荊軻:太子但有所命,荊軻無有不從。   燕丹:竊有拙策,欲得天下勇士,使往秦國,以重利誘之。秦王貪婪,必允我請。卿果能似曹沫當年柯地之盟時,劫齊桓公一般挾持秦王,逼其歸還各國土地,則善之善者;如不能行,則趁勢殺之。彼國大將在外,皆都獨攬兵權;而國內無主,則必相猜疑潰散。我山東六國,便可趁此再行合縱,必敗秦國。此小可之願,希卿思之。   荊軻聞罷,思索良久,緩言答道:此國家大事,小可才能低劣,恐不能勝任。   太子丹聞言下淚,以頭叩地,堅請道:卿若推托,不但燕國不保,且田光亦徒枉死矣!   荊軻聞此無奈,隻得點頭應諾。太子轉悲為喜,當即尊奉荊軻為上卿,住進上等館舍,命十名廝仆精心伺候。且每天親自前去問候,供以豐盛宴席,備辦奇珍異寶。   旬日之內,太子丹絕口不提入秦之事,又不時進獻車馬美女,任由荊軻隨心所欲。   半個月後,太子丹見荊軻並無行動之意,由是親來館舍拜見,婉言相激:今聞秦軍早晚將渡易水,小王雖欲長久侍奉先生,又豈能得乎?   荊軻不悅,於是答道:在下計議已定,即使太子不言,亦欲請行。惟缺憑信之物,難以接近秦王。今聞秦王懸賞千金,封萬戶侯,以購取樊於期將軍首級。若能得其首級,及燕國督亢地圖以獻,則秦王必然大喜召見,我可即報答太子矣。   太子聞罷,頗為難道:樊將軍是因走投無路,而來歸附燕國。我何忍為報仇,以傷可敬長者投附之心哉?望先生另謀良策,退而求其次者,不亦可乎!   太子言罷,淚水雙流。   荊軻佯作籌思:既是如此,待某另處。   太子再拜稱謝,施禮辭去。   荊軻便離館舍,私來會見樊於期道:我聞秦王對待將軍,刻毒透頂。父母同族,都被殺死,或沒入宮中為奴。今又以千金賞、萬戶封,索購買將軍首級。公將如何?   樊於期仰天長嘆,淚流滿麵道:我每思至此,常恨入骨髓,隻彷徨無計也。   荊軻:某有一計,既可解除燕國憂患,又可報將軍深仇,如何?   樊於期:請道其詳?   荊軻:若得將軍首級以獻,秦王定必悅而見我。則某借上殿呈獻首級之機,左手擄其袖,右匕刺其胸。如此將軍之仇得報,燕國之恥可消。未知將軍肯否?   樊於期脫袖露膊,扼腕近前:此我日夜切齒捶胸恨者。今得聞教,幸也!   於是伏劍自殺,倒地身亡。   太子聞說,驅車而至,伏屍大哭,悲傷至甚。事已至此,不能挽回,於是收拾樊於期首級,置於匣中,交付荊軻。然後問道:今可赴秦乎?   荊軻:昔專諸刺僚,公子光賜以魚腸之劍。秦廷守衛,遠愈吳王僚十倍。敢請利刃!   太子丹允諾,越數日,尋得趙國徐夫人匕首,以百金購之,命工匠淬以劇毒。以死囚試之,血濕衣褸,無不立斃。於是命人整理行裝,即遣荊軻上路,使秦武陽為副。   又過數日,仆從來報,荊軻仍舊留於館驛,並未啟行。   太子疑之,由是親來催請:其事急矣!先生若不願動身,請先遣秦武陽前往可也。   荊軻聞言大怒,嗬斥道:今行此奇險之事,去而不能復返者,無用之輩耶!今隻憑一把匕首,進入不可意料強暴之國,其事之難,不問可知。某之所以停留不行者,是欲待故友同行,以為臂助也。既太子嫌遲,又疑我懼死不行,臣請辭別可矣!   於是懷忿出發。太子未知其言真偽,隻得佯作未聞,乃率一眾門客賓朋,皆著白衣,頭號戴白帽,前往送行。行到易水之畔,祭過路神,就要上路。   高漸離擊築,荊軻和其節拍高歌,喉中發出變徵之音,眾賓客聞而泣下。   荊軻唱道: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唱至末節,轉為羽聲,天空中風雲為之變色。眾賓客皆都瞪目悲和,個個怒發沖冠。荊軻歌罷,則率秦舞陽登車離去,始終不曾回顧一眼。   荊、秦二人到達鹹陽,尋找館驛住下。荊軻先齎持價值千金重禮,優贈秦王寵臣中庶子蒙嘉,請其代為通融,要求拜見秦王。   蒙嘉得其重賄,乃向秦王進言:今燕王深懼大王威勢,不敢出兵抗拒,願舉國以為大王臣民,尊我主為天子。並願為秦國郡縣,貢納賦稅,隻求守其宗廟而已。因不敢自來麵陳,謹遣使者二人,以反賊樊於期首級、督亢地圖以獻。燕使在外求見,惟聽大王吩咐。   秦王聞言大悅,乃具朝服,安排九賓大禮,命在鹹陽宮接見燕國使者。   荊軻聞說準予接見,暗道:僥幸,是天不滅燕國也!   遂親捧樊於期頭顱之盒,命秦武陽捧地圖之匣隨後,次序進宮。   到至殿前階下,秦武陽見秦宮衛士威勢赫赫,不由臉色大變,兩股戰戰,十分害怕。   殿下秦國群臣及武士見其形狀,皆感奇怪。   二人進殿叩拜秦王,秦舞陽已近癱倒,便連秦王也感驚異,麵露疑問之色。   荊軻回過頭來,對秦武陽笑了一笑,乃向秦王謝罪道:此北方蠻夷之人,平生未見天子之威,故此害怕。望大王原諒休怪,下國外臣則深感天恩。   秦王聞他說得謙卑,甚覺得意,乃對荊軻說道:既如此,寡人不怪。卿即膽大,且對答得體,便請平身,將其所持地圖獻上,以供孤家觀覽!   荊軻聞言大喜,便從秦舞陽手中拿過地圖,並首級盒子一起舉過頭頂,移步升階上前,到至龍書案前,捧送給秦王,麵不改色。   秦王先看樊於期首級,咬牙恨道:好了你這逆賊,得如此便宜死法。   命令近侍拿出首級,懸於午門示眾。再命燕使:打開地圖,並解說各城關隘。   荊軻奉命,由是湊近書案,將案上地圖慢慢伸展,一邊口中申說。   秦王心中喜歡,全神貫注,直脖伸頸以觀。未至片刻,圖軸全部打開,圖窮匕現。   那寶刃露出,寒光閃閃,冷氣森森。秦王雙目陡然一花,不由大駭,上身往後一仰。   秦王:這,這是什麼東西?   說時遲,那時快!荊軻早伸左手,抓住秦王衣袖;右手捉起匕首,便往秦王頸中比劃。秦王臉色大變,掙紮站起,扯斷衣袖。就勢打一個滾,繞柱而逃。   事件懸疑:荊軻乃是一位蓋世奇俠,因何被那秦王脫身而逃?   歷史真相:匕首過短,龍書案過於寬大,此為主因。秦王原是坐在龍榻之上,荊軻是在書案對麵,相隔近丈,中有巨案相阻。秦王陡見匕首,又往後仰身,故此便被書案隔開,夠之不著。而荊軻思及燕太子所囑,欲生擒秦王,逼其退土撤兵,故無法施其刺殺妙術。   秦王一股猛力,扯斷衣袖,嚇出一頭白毛汗,急拔肋下佩劍,欲與刺客相爭。但其劍太長,又有寬大袍襟相阻,一時拔之不出。   荊軻已知事情緊急,便急躍起,越過書案,又一腳踹倒龍榻,追逐擒拿秦王。   依照秦國之製,文武上朝議政,皆不許帶劍上殿,此時隻能麵麵相覷,無不驚呆。   秦王繞柱狂跑,朝服絆腳,一時狼狽萬狀。持戈侍衛都在宮殿階下列隊,沒有君王命令不能上殿,一時也不能來救,情勢愈加危急。   荊軻信心復起,大叫一聲:秦王,今日不是你,便是我!   將雙腳一墊,便欲再次躍起,淩空下擊。正當此萬分危急時刻,殿上忽有隨從醫官夏無且,心急智生,雙手一抖,將懷中藥囊擲出,投擊荊軻。   荊軻偏頭躲避,藥囊擊在龍案之上,散落一地。荊軻亦因此腳下一頓,未能躍起。   夏無且一擊不中,又從懷中掏出藥杵,再次飛出,迎麵打來。   荊軻再次避過,口中罵道:賊胚,直如此多零碎!   夏無且又掏出數枚銀針,甩手投出,口中叫道:奸賊,再著我神針罷!   荊軻一邊躲閃,一邊咒罵,一邊緊追不舍。秦王繞著柱子狂跑,殿外士兵驚惶失措,皆都不知所為。   醫官夏無且再摸懷中,卻掏了一個空,身上再無可投擲之物。   荊軻右手持刃,左手忽然暴長數寸,已搭在秦王肩頭,嗤地一聲,扯下半幅袍領。   秦王愈加狼狽,更拔劍不出。此時若無巨柱,便是八個嬴政,亦已成擒。荊   荊軻雖然輕功了得,但因有被自己踹倒龍榻礙事,隻得兜轉疾追,每一圈倒要比秦王多跑半裡多路。由是心中暗悔:直娘賊!我因何要將這賊榻踹倒?   一邊腳下不停,一邊自怨自艾,頭上冒出汗來。   此時殿中忽有一個尖細嗓音響起,高聲叫道:大王,負劍於背!大王,負劍於背!   此話便如一聲驚天霹靂,將秦王從夢中震醒。於是據其提醒,將劍鞘往身後一背,刷地一聲,拔出劍來,向身後猛地揮出。於是劍氣大漲,便如長虹經天,滿室生寒。   適逢荊軻剛剛追至秦王身後,將左腿飛起,一腳向秦王後背踢來。   也是因緣湊巧,又如鬼使神差。分明是荊軻將自己左腿遞上劍刃,哪裡還避得開?隻聽嚓地一聲輕響,真好利劍!早將荊軻左腿齊膝砍斷,卸了下來。   荊軻倒下,運起神威,拚盡全力,將手中匕首擲出。卻又是鬼使神差,短劍飛到之時,適逢秦王閃身躲到柱子後麵,於是隻聽“鐸”地一聲,匕首入柱,直沒至柄。   秦王見荊軻手中沒了兇器,左腿又折,腦中靈光一閃,遂回身從柱後繞出。於是揮劍斬出,又砍斷荊軻左手。其後亂砍亂斫,直砍傷八處方止,連斷肢共有十處,血湧如泉。   荊軻已知刺殺失敗,必然無幸,乃依柱箕坐,以右手點指秦王:上天不佑善人!某事不成,是想生擒於你,逼寫約契,以回報燕太子。天不滅秦,夫復何言!   秦王此時兩股戰栗,長劍亦有些拿捏不住,哪裡還能回言?   便在此時,忽又聽那尖細嗓音道:殿外武士,還不上殿拿賊,更待何時?   殿外武士得令,方才如夢初醒,一起奔上殿來,七手八腳,斬殺荊軻。   又有十數人奔向秦舞陽,亦將其剁成肉泥。秦舞陽號稱燕王三大勇士之一,自始至終皆都癱軟在地,竟未能支吾一招半式。   秦王坐在地上,頭昏眼花許久,這才緩過神來,起身站穩。   回頭看時,見那提醒自己背負拔劍,及號令武士進殿擊賊者,正是內侍宦官趙高。   趙高飛身上前,屈身扶起秦王,並令近侍將龍榻立起扶正,攙扶秦王歸座。   秦王大驚之餘,復又大喜,迅速鎮定下來,復又恢復帝王氣勢。當即下令,命厚賞醫官夏無且,近侍趙高,並封趙高總領內宮侍宦。   畫外音:對於荊軻刺秦之事,太史公司馬遷首為立傳,後世傳聞評論,可謂數不勝數。歷代文士皆有所評,或贊或嘆,或鄙或斥,或褒或貶,眾論不一,按下不提。   荊軻既死,秦王愈怒燕國,遂命增兵赴趙,詔令王翦進軍。   王翦揮師北上,猶如雷霆萬鈞,無堅不催,當年十月,便攻拔燕都薊城。燕王喜、太子丹皆率本部精兵,棄城而逃,退保遼東。王翦命令部將李信,隨後追擊不舍。   燕王喜逃到遼東,秦軍仍在後麵攻打,不肯停止;太子丹率門客家將逃到襄平,躲在附近衍水洲中,暫避鋒芒。   代王趙嘉恐受池魚之殃,遂寫信給燕王喜道:秦軍如此窮追不舍,皆是因太子丹遣荊軻刺秦之故也。依小王之計,不如殺死太子丹,獻其首級給秦王政,則秦王定能罷兵,因而保住燕、代國祚也。時至今日,也隻得棄卒保帥,有何不可?   燕王喜生性愚昧,竟然聽信代王嘉拙計。遂派人到襄平衍水洲,斬殺太子丹,將其首級帶回遼東,復遣專使前往鹹陽,獻給秦王。   嬴政雖得太子丹首級,依舊不肯罷兵,照樣命令攻打燕國。五年之後,秦軍俘虜燕王喜,燕國終於滅亡。自召公奭立國,至燕王喜失國,共計四十二代國主,國祚八百二十二年。   鏡頭轉換,按下燕國覆滅,回說魏國之亡。   秦滅韓、趙之後,便欲趁熱打鐵,南下攻楚。但中間尚隔魏國,甚覺不便。雖然此時魏國隻剩國都大梁附近城邑,但終屬進軍楚地障礙。   嬴政於是議於群臣,決定先滅魏國,再伐荊楚。   秦王政二十一年,秦軍攻占燕都,完全取得黃河以北之地,乃將主攻方向轉向河南。   贏政遂派王翦之子王賁這帥,率軍進攻楚國,一舉占領其北部二十餘城。   楚國由此龜縮淮南,不敢輕舉妄動。秦軍乃知側背安全,隨即回軍北上,揚言要從邯鄲進攻魏國,誘使魏王將四十萬主力放在河北。   王賁誘兵之計已售,乃突然揮師南下,繞過楚國三十八城,自南而北,包圍魏都大梁及安陽邑。秦軍又封鎖黃河,阻擋北方魏國援軍南下。   城內魏軍依托城防工事,拚死防守。秦軍強攻無效,遂引黃河、鴻溝之水灌城。   大水浸泡三個月後,大梁城終於崩塌毀壞,秦軍由此大舉入城。   魏軍殊死抵抗,進行巷戰,最後戰敗。魏王假出降,被王賁所殺。   王翦又發動平陰之戰,消滅魏國河北主力四十萬大軍,魏國至此滅亡。魏國自被周威烈王承認諸侯地位,至魏王假滅國,共計八代君主,國祚一百七十八年。   秦滅魏後,在其東部地區設置碭郡。   鏡頭轉換,魏國既亡,再說滅楚。   秦王政二十一年,王賁率軍進攻楚國,取其二十餘城,已揭開攻滅楚國序幕。   楚國公子昌平君徙於陳郢,不敢出戰。   畫外音:雖然楚國屢戰屢敗,當時仍不失為南方大國,擁有今之河南西部及東南部,山東南部,湖北、湖南兩省,洞庭湖以東,江西、安徽、江蘇、浙江全部。非但如此,楚國此時尚有對秦國作戰實力,隻是屢為秦軍所敗,不敢主動出擊而已。   秦王平滅韓、趙、燕、魏四國,此時已被勝利沖昏頭腦,便謂勝楚甚易,可一戰而定。於是分析國內能征慣戰之將,欲擇伐楚主帥。   丞相李斯進言道:將軍李信,年少壯勇,才能不凡。其曾以數千精兵,急追燕太子丹於衍水,並獲大勝。故此堪當重任,可命其率兵攻楚。   秦王稱善,於是親問李信:孤若派兵攻楚,以卿為將,於將軍度用幾何人而足?   李信:楚兵甚弱,昔武安君率師七萬伐楚,一戰舉鄢、郢,以燒夷陵。吾雖不及武安君,然用二十萬人足矣。   嬴政稱善,找書苑www.zhaoshuyuan.com 因見王翦在坐,於是順口問道:老將軍以為如何?   王翦沉吟片刻,然後答道:信以二十萬人攻楚,必敗。以臣愚見,非六十萬人不可。   秦王笑道:將軍老矣,何如此怯也!李將軍壯勇,堪當此任。   王翦以己言不見采用,又被秦王訕笑,遂含愧謝病告老,歸還頻陽,激流勇退。   李信受命為秦軍統帥,以青年將軍蒙恬為副,率兵二十萬,攻伐荊楚。引軍向南,將主力大軍集中於穎川郡,下寨安營。經日夜研究,鑒於秦楚接界多為平原,無險可扼,李信最終確定戰略:此次作戰目的,宜在於殲滅楚之野戰部隊,消滅敵國最後有生力量!   由是下令擂鼓升帳,聚集諸將道:當我軍向楚國進攻之時,楚軍必將兵力集於汝水兩岸禦之。則我可采取兩翼鉗形攻勢,包圍殲滅楚軍。平滅楚國,亦在此一舉。   諸將聞此,皆都稱嘆:將軍用兵謀略,雖孫、吳亦不及也。   李信聞此大喜,於是分兵派將:由副將蒙恬率領前部兵馬,沿汝河兩岸前進,從正麵進攻楚軍。本帥自引主力,從汝水以南,迂回楚軍左翼,與蒙將軍會師,聚而殲之。   眾將聲諾,於是兩路大軍齊發。一路勢如破竹,排除抵抗,於汝河南北分向攻擊,擊破楚軍。於是果如所料,李信軍順利占領平輿,蒙恬軍同時占領寢城。   秦軍進占兩城後,李信因見未遇重大抵抗,便以為楚師已無再戰之力,於是下令渡過洪河,繼續東進。未料前麵其所要麵對者,卻是戰國最後一位戰神。(本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