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司馬掌兵(1 / 1)

西晉東晉 黑狐堃堃 5412 字 2024-03-17

公元220年,曹操去世,曹丕順利接班。就在同一年,曹丕代漢稱帝,正式建立曹魏政權,定都洛陽,曹丕即魏文帝。曹丕逼迫漢獻帝禪讓時無論如何不會想到,四十六年後又一幕相同的場景發生在了曹家身上。   曹丕剛剛繼位魏王時,司馬懿受封河津亭侯,任職丞相長史。長史是高級別官員幕府中的官佐,位置在各掾屬之上,丞相長史的職權尤其重要,相當於是相府的秘書長,而此時的丞相正是曹丕兼著呢。司馬懿這時剛過不惑之年,便已有了侯爵爵位,這應該是這一輩司馬族人中最早封侯的。當時東吳擊敗關羽後收復荊州,孫權領兵經過樊城、襄陽一帶,很多人覺得東吳兵勢正盛,曹仁恐難守住襄樊,不如向後撤退至宛城一帶,即今天的河南南陽地區。司馬懿卻說:“孫權新敗關羽,和劉備翻了臉,此時正應與我們結好,所以東吳不會攻擊襄樊之地的。襄陽位居水陸要沖,是禦敵的要害,不可放棄啊。”但這次曹丕沒有聽從司馬懿的建議,還是命曹仁放棄了襄、樊二城。結果孫權並沒有前來攻擊,曹丕又有些後悔。   曹丕接受禪讓登基稱帝後,拜司馬懿為尚書,不久又任督軍、禦史中丞,封安國鄉侯。司馬懿由亭侯升為鄉侯,級別又提高了一塊。漢魏時期的侯爵爵位依次為縣侯、鄉侯、亭侯,大家熟悉的關羽受封漢壽亭侯是侯爵爵位中較低的。黃初二年(公元221年),司馬懿不再任督軍,而改任尚書右仆射,加侍中。尚書令與尚書仆射同為尚書臺行政長官,主管全國機要政務,通常不設尚書令時,尚書仆射即為最高長官。尚書仆射又分左、右仆射,左仆射的權力通常高於右仆射。曹丕在位時不設丞相,則尚書臺行使丞相之職,那麼司馬懿的尚書右仆射相當於是副丞相了。而侍中通常為高級別官員的加官,加此官者可自由出入宮廷,隨侍皇帝左右,表明是皇帝身邊的近臣。黃初五年(公元224年),司馬懿隨曹丕東征伐吳,但東吳早有準備,采用蘆葦圍欄的疑兵之計把曹丕給嚇唬住了,結果兩軍根本沒有交戰。曹丕乾脆將伐吳改為南巡,在視察了一圈魏吳邊境的軍事情況後便打道回府了。不過司馬懿沒有同曹丕一起回洛陽,而是留下來負責鎮守魏國的舊都許昌。曹丕改封司馬懿為向鄉侯,轉撫軍、假節,領兵五千,加給事中、錄尚書事。撫軍是撫軍將軍的簡稱,這是個軍職,有一定的兵權。假節通常為皇帝將符節借給執行任務的臣子使用,用來威懾一方,持節者可以誅殺中級以下的官吏和軍民,是權力的象征。而給事中、錄尚書事同樣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可在皇帝身邊參輔朝政。雖然司馬懿的爵位還是鄉侯,但出鎮許昌後顯然增加了兵權,行政權力也更大了。不過司馬懿覺得自己已離開京城,不該擁有錄尚書事這樣的行政大權,便想推辭。曹丕說道:“你做這些事兒要夜以繼日,停不下來的。這不是給你增加榮耀,隻是幫我分擔工作罷了。”黃初六年(公元225年),曹丕大興水師準備再次伐吳。命司馬懿繼續鎮守許昌,安定百姓,同時為大軍提供物資軍需。曹丕在給司馬懿的詔書中說:“孤非常掛念大軍身後的事情,所以才委托於你。漢初曹參雖立下戰功,但蕭何的功勞更大,卿一定要保證大軍無身後之憂啊!”要知道蕭何在楚漢戰爭時一直身居後方,有力保障了前方戰事的各項補給,後來被劉邦評為首功。曹丕將司馬懿看作蕭何式的人物,足見司馬懿在曹丕心中的份量,這裡麵包含著充分的信任。所以當曹丕自廣陵(今江蘇揚州)還都洛陽後,又對司馬懿下詔說:“今後孤在東麵,撫軍你就全權負責西麵的事情;孤在西麵,撫軍你就全權負責東麵的事情。”曹丕對司馬懿的信任可以說無以復加,整的兩人跟東帝、西帝似的,於是司馬懿還是留守許昌。   下一年,即公元226年六月,曹丕在洛陽病逝,臨終前指定曹休、曹真、陳群、司馬懿四人為顧命大臣,但《晉書》中卻記載輔政大臣隻有三人,沒有曹休,所以曹丕詔令太子曹叡,也就是後來的魏明帝時說:“此間三人,不要懷疑他們。”不管是三位還是四位輔政大臣,總之都有司馬懿一號。放下曹休的問題暫且不說,就是司馬懿在曹丕時代的表現也著實讓人感到怪異。本以為曹丕時代應該是司馬懿大展身手、飛黃騰達之時,但從史書記載中卻並沒看到司馬懿有什麼突出的表現,也沒有拿出類似當初聯吳保魏那樣出彩兒的謀略,司馬懿向曹丕的進言獻策,其數量和質量甚至還不如向曹操建議的那樣。也就是說,司馬懿在曹丕在位的近七年時間裡顯得比較沉默與收斂,也可以說是比預期要低調許多。盡管想象中的大展身手沒有出現,但仔細一看,司馬懿的飛黃騰達可一點沒耽誤。從曹操時的相府文學掾、太子中庶子到進入中樞機構的尚書左仆射,再到加侍中、給事中、錄尚書事,行政權力增加的同時司馬懿還成為了撫軍將軍,開始掌握兵權,爵位也從亭侯升至鄉侯,直到曹丕臨死前成為了顧命大臣。應該說,司馬懿從曹操時代入仕,經過二十年官場的摸爬滾打後已經出現了質的飛躍,這難道還不算是飛黃騰達嗎?因而就更讓人感覺琢磨不透了。司馬懿眼光很準,如果說年輕時的司馬懿對曹操懷有的是一種敬畏,那麼步入中年的司馬懿對曹丕則顯得從容。曹丕去世時四十歲,司馬懿比曹丕還要年長七歲。可以說,司馬懿混跡官場的二十年基本上也就是陪伴曹丕的二十年,兩人一起從青年走入中年,司馬懿應該是把曹丕吃透了。曹丕這個人念舊,著名的太子四友後來均處高位,陳群和司馬懿一樣成為顧命大臣,吳質做到了振威將軍、假節都督河北諸軍事,受封列侯,朱鑠則做了中領軍將軍,執掌曹魏禁軍,成了曹丕的貼身護衛。但四人中唯有司馬懿最受曹丕的器重與信任。雖然陳群也忠於曹丕,但其行事有時迂腐,非國相之才。吳質因出身寒微,卻尤喜結交權貴,在鄉裡名聲不佳,甚至常常作威作福。朱鑠脾氣不好,性子急,愛動怒,後來也死的早,差不多和曹丕同年去世。隻有司馬懿有才卻不輕露,高位卻懂得收斂。曹丕是容不下張揚之人的,他的親弟弟們就是典型的例子。曹植才華橫溢,卻為曹丕不容,屢遭迫害,險些被殺。曹彰英武豪邁,有史料說他是進京朝覲時被曹丕下毒殺死的。所以,假如司馬懿同樣恃才傲物,行事張揚,曹丕對親兄弟都容不下,還能容下一個外人嗎?司馬懿把這一點也看透了,因此忠於曹丕的同時保持低調。看似沒有什麼大的作為,但在曹丕眼中正是內斂、謙虛的表現。可能曹丕也覺得自己和司馬懿相處近二十年是把他看透了,一個有大才、講忠誠、知進退的司馬懿自然是曹丕大力提拔的對象。司馬懿有沒有好的獻計獻策也許都不重要,畢竟和曹丕是老交情了,一切盡在不言中。司馬懿不作為反而成了最好的作為,用現在的話說,隻要站在風口上,豬也能飛起來。而司馬懿或許早在二十年前就看準了曹丕這個風口,那不是遲早都要飛起來嗎?更何況司馬懿還不是豬。當然,曹丕在位僅僅七年,確實是短了點兒,這恐怕是司馬懿始料未及的。如果曹丕能夠長壽一些,難保司馬懿終有一日會爆發出自己的高光時刻。   時間來到了太和元年(公元227年),魏明帝曹叡令司馬懿屯兵於宛城,總督荊州、豫州兩個州的軍事,現在司馬懿可是實實在在握有兵權且出鎮一方了。之前曹丕在位時,有蜀將孟達投降魏國,曹丕待之甚厚,封孟達為新城太守,假節,平陽亭侯。新城郡由原來的房陵、上庸、西城三郡合並而成,地理位置大致在今天的湖北西北部,屬荊州轄區,是連接漢水、長江兩大流域的前哨地帶,對魏、蜀、吳三家都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孟達此時便做了首任太守。但司馬懿一直覺得孟達此人巧言令色,多次叛主,不值得信任。向曹丕勸諫,卻不被采納。   曹丕死後,孟達頓感失落,覺得沒了靠山,於是又開始朝三慕四,以為憑自己的實力和新城重要的戰略位置可以在魏、蜀、吳之間待價而沽,哪邊給的價碼更高就投靠哪邊。西蜀劉備去世後,蜀國的實際執政者是諸葛亮。諸葛亮當然希望孟達投向蜀國一邊,因為孟達本就是西蜀的將領投靠曹魏的,而諸葛亮更看重的是新城、上庸一帶重要的戰略價值,這片地區原本也是由蜀國占據的。其實諸葛亮也知道孟達反復無常,為了加速讓孟達反正,諸葛亮秘密派出手下郭模向孟達詐降,途徑魏興郡時,郭模又故意將此事泄露給了魏興太守申儀。魏興郡是之前西城郡的一部分,另一部分劃入了孟達的新城郡,兩郡均屬荊州轄區。因為申儀、孟達二人一直不對付,所以諸葛亮才會讓人故意透露出孟達意欲降蜀,目的就是要將此事做實,催促孟達盡快反正。果然,申儀將孟達欲反之事報告給了司馬懿。其實,這時候的孟達還在猶豫,還想選擇更高的籌碼,得知事情已經敗露後,這下孟達不反也得反了。   司馬懿此時正駐軍宛城,距離新城有一千二百裡地,大約合今天的五百公裡左右。司馬懿為了穩住孟達,給自己出兵爭取時間,便給孟達去信道:“將軍以前拋棄劉備,投身大魏,國家委將軍以封疆大任,就是要和將軍一同謀劃蜀國,坦蕩之心日月可鑒。蜀人愚魯,莫不對將軍切齒。諸葛亮早就想攻破將軍的新城,隻苦於沒有辦法。郭模所言非同小可,諸葛亮豈能讓此事輕易泄露,這種危險可想而知啊。”孟達見信後還挺高興,看來魏國並沒有拋棄自己,那自己到底是降蜀還是不降呢?這邊孟達還在猶豫,那邊司馬懿麻痹孟達之後立即從宛城秘密起兵,向新城極速進發討伐孟達。有人勸司馬懿說,孟達與吳、蜀都有來往,是不是應該再觀望觀望。司馬懿卻道:“孟達此人毫無信義,此時正在猶疑不決,我們就是要趁其未定之時迅速將其拿下。”於是司馬懿領軍倍道兼行,一千二百裡的路程僅用了八天時間就趕到了新城。這時吳、蜀兩國也各自出兵救援孟達,但卻被司馬懿分頭派兵予以堵截。孟達一開始總覺得沒什麼大事兒,還給諸葛亮寫信說:“宛城距離洛陽八百裡,距離新城一千二百裡,司馬懿知我舉事必然要向魏國天子上報,等到天子回復至少需要一個月的時間。到時新城早已加固,各項軍備也已妥當。新城地處險要,司馬懿肯定不會親自前來,如果是其他人來,那就沒什麼可怕的了。“等到司馬懿大軍抵達新城時,孟達又致信諸葛亮說:“我舉事,他們隻用了八天就殺到了,這也太快了吧。”的確,司馬懿大軍八天時間走了一千兩百裡,平均每天急行軍六、七十公裡的路程,快趕上我們現代神勇的解放軍了,而古代行軍還是在強負重的條件下完成的。諸葛亮也明白此事要想成功全在一個‘快’字,所以在派出郭模聯絡孟達後,諸葛亮便調派隊伍準備接應孟達起事。諸葛亮的謀劃不可謂不快,沒想到司馬懿更快。八天走了一千二百裡路殺到新城,這是任何人,包括諸葛亮也始料未及的。孟達這時就守在上庸城,上庸三麵臨水,孟達便在城外建起木柵作為防禦工事。結果司馬懿率軍渡河後突破木柵圍欄,直抵上庸城下,接著開始從八個方向展開攻城。史料中沒有明確記載司馬懿此次攻擊新城所帶的軍隊數量,以司馬懿駐守宛城時大概擁兵五萬來看,這次突襲新城至少也要帶出來一半的兵馬,即二、三萬人,而當時孟達在新城的兵力不過萬餘人,作為地方太守來說,孟達的兵力也相當可觀了,所以孟達才會覺得自己牛的很。新城堅守半個月後,孟達的外甥鄧賢、部將李輔都覺得救兵無望,再守下去就是個死,於是打開城門向司馬懿投降。最後,整個新城郡被曹魏收復,孟達被司馬懿擒獲後斬首並傳首京師。孟達部眾被俘獲的有萬餘人,司馬懿之後攜得勝之師回到宛城。魏興太守申儀雖然此次舉報孟達有功,但長期以來,申儀在當地頗有勢力,專擅弄權,甚至刻發朝廷印章私相授受以培植黨羽。孟達被殺後,申儀也開始犯了嘀咕。司馬懿便借著剛剛收復新城,各地郡守前來祝賀之際,直指申儀私相授受朝廷印授一事,然後將其捉拿送往京城,又將孟達餘部七千餘家全部遷徙到了幽州(今京津及部分河北)。新城一戰後,找書苑www.zhaoshuyuan.com 蜀國將領姚靜、鄭他等也率領下屬七千餘人降魏,這些新歸附的邊民戶籍、姓名不夠詳實,魏國打算進行核查。於是魏明帝讓司馬懿到洛陽述職,並向他問及此事。司馬懿答道:“敵方以繁苛之法約束百姓,百姓當然予以摒棄。應該弘揚那些根本性的大法,不必過於嚴苛,則百姓自然安居樂業。”司馬懿的意思應該指的是蜀國在諸葛亮秉政期間施行依法治國,但過於嚴苛,導致一些百姓無法承受,因而降魏。曹叡又問及司馬懿對付吳、蜀的方略,應該先討伐誰。司馬懿道:“東吳以為中原不習水戰,所以敢在東關一帶設防。(東關在今安徽含山縣西南的濡須山,濡須口是濡須水入長江之口。)攻擊敵人就要扼其喉、搗其心,而夏口(今湖北武漢漢陽)、東關(濡須口)即敵之心喉。我們隻需在陸上攻打皖城(今安徽潛山縣),吸引孫權東下,同時由水路乘虛攻擊夏口,猶如神兵天降,則東吳可破。”顯然,司馬懿的意思是先伐吳,對蜀國的攻略卻沒說。曹叡深表贊許,於是令司馬懿繼續駐軍宛城。其實,司馬懿在新城一戰中已經和西蜀接觸上了,隻是司馬懿本人並未和西蜀的軍隊直接交火。   新城之戰是三國軍事史上千裡奔襲的經典戰例,也是司馬懿獨自領兵的成名之作。此一戰充分展現出司馬懿卓越的軍事才能以及對人心敏銳的洞察力,為此後司馬懿掌軍打下了牢固的根基。從此,諸葛亮在曹魏的對手又多了一個司馬懿,兩人在此後數年間有過多次較量,成為那段時期三國戰史中的重頭戲。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