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政歸司馬(1 / 1)

西晉東晉 黑狐堃堃 5607 字 2024-03-20

司馬懿又一次取得了成功,這次取勝的關鍵不在於軍事行動,更多的是從政治入手把握住了人心,既抓住了對手的心理,也獲得了眾多元老重臣的人心向背。假如魏明帝曹叡臨終前托付的輔政大臣不是曹爽,而就是一開始的燕王曹宇或是其他曹姓宗親,甚至是夏侯家的人,如夏侯玄等,事情也許不會演變成今天這種局麵。司馬懿仍然可以作為國家柱石,作為標桿樹立在曹魏的蒼穹之下,其地位和名譽仍然可以達到人臣的頂點,最後安享榮華、終老一生,這本應該是每一個做臣子的最高終極目標。然而司馬懿不認可這樣的結局,他選擇了一條更加大膽、更加冒險的人生道路,成則收攬天下,敗則萬劫不復。   從決心對曹爽及其黨羽誅滅三族的那一刻起,司馬懿的思想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既然動手了,就不能收手,既然做了,就要把事情做絕。因為天下畢竟是曹家的,司馬懿滅掉了曹家的掌權者、代言人,不是謀反,也是政變。司馬懿隻是太傅,從名分上來說並沒有誅殺大臣的權力,即使誅滅曹爽一黨的詔令出自皇帝,但誰都明白,在司馬家已經取得威勢的條件下,皇帝曹芳的意誌已經身不由己了。然而,曹芳之外還有曹氏宗親,曹芳之後還會有曹家人繼續接班兒。為了保證自己所做的一切是正義、合法的,並且永遠不得翻案,司馬懿必須從此將曹家徹底壓製,對於那些誓死效忠曹魏的人同樣也是該殺的殺,該壓的壓。盡管司馬懿已是七十歲的年紀,也正因為如此,司馬懿知道自己時日無多,所以為了子孫後代的安全,就不能給曹氏再翻盤的機會,因而開了殺戒就不會有絲毫的猶豫和手軟,所謂開弓沒有回頭箭,既然邁出了這一步,就必須沿著這條路走下去了。如果司馬懿最終確定了這樣的思路,那麼由司馬家取代曹魏的江山就成為必然。司馬懿的判斷沒有錯,此次事變中,很多老臣之所以站在自己這一邊,隻是因為看不慣曹爽等人的胡作非為,擔心影響到自己家族的利益,但將曹爽誅滅三族這種處理結果並不是所有人都希望看到的。你司馬懿連曹氏宗親都敢殺,那還有誰是你不敢殺的嗎?殺曹爽已令一眾臣工不寒而栗,至於未來可能由司馬氏取代曹家的天下更是大多數人不能接受的。這樣看來,司馬懿和他的兒子們還有很多事情要做。不過司馬懿不是曹爽,作為傳統儒家名教出身的司馬懿不會亂來,也不會濫殺。司馬懿不僅是滿腹韜略的軍事奇才,也是一位歷經宦海的政治老手。政變成功後,司馬懿對曹魏政權采取的策略就是殺一批,拉一批,免一批,用一批,就像在軍事鬥爭中采取的策略一樣,先要迷惑對手,進而瓦解對手。   正始十年(公元249年)正月初,司馬懿在將曹爽集團團滅之後,朝廷於同月十八日宣布實行大赦。第二天,即正月十九日,皇帝下詔任命司馬懿為丞相,加九錫,但司馬懿堅辭不受。九錫本是中國古代皇帝賜給諸侯、大臣中有特殊功勛者的九種禮器,是最高榮譽的象征。但接受九錫之人或是其後代有很多在後來篡取了江山,比如西漢末期的王莽、東漢末期的曹操,他的兒子曹丕篡奪了大漢天下,甚至東吳的孫權也曾受過曹魏九錫之禮,最後卻稱帝建國。或許司馬懿想要表明自己沒有野心才拒絕了九錫,不過司馬懿考慮更多的,是大變之後需處處謹慎,保持低調,因為支持、維護曹家的還大有人在。   比如桓範、魯芝等人,在司馬懿起事當天便出城去投奔了曹爽,但事後司馬懿對二人的處理卻迥然不同。桓範被滅族,魯芝後來得到重用。因為桓範忠於的不是曹爽個人而是曹魏政權,且桓範的威望高,名氣大,所以影響也大,這樣誓死效忠曹魏的人如果留著,日後必然成為司馬家族最大的隱患,所以絕不能留。而魯芝任職於大將軍府,隻是出於職業操守效忠於曹爽這位上級領導,且魯芝官職不大,缺乏影響力,不會對司馬家構成威脅,屬於可以拉攏的對象。當時魯芝逃出洛陽時,還打算叫上同在大將軍府任職參軍的辛敞一起出城。辛敞是前衛尉辛毗的兒子,辛毗曾以軍師身份到司馬懿的雍涼前線督軍。辛敞還有個著名的姐姐辛憲英,於是便去找姐姐商量,自己是否應該出城投奔曹爽。辛憲英當時覺得,司馬懿舉事不過是想誅除曹爽。辛敞便問:“能成功嗎?”辛姐說:“差不多,曹爽的水平無法和太傅相比。”於是辛敞說道:“那我就別出城去找曹爽了。”辛姐卻道:“怎麼能不去呢?忠於職守是人之大義,普通人遇到危難,尚且應該救助。端人家飯碗卻不管人家的事情,這可是不詳的征兆。如果替別人承擔責任,甚至去死,那也是更親密的人應該做的,你不過是從眾而已。”辛姐一番話就是在教導弟弟,為人臣子就要忠於職守,辛敞畢竟是大將軍的屬官。但不必擔心,辛敞不過隻是個普通參軍,既不是曹爽集團的核心成員,也沒有做過什麼違反規製的事情,去投奔曹爽隻是盡一個下屬的本分。言外之意就是,弟弟辛敞不會有性命之憂的。於是,辛敞出城投奔了曹爽。事件最終如辛憲英所料,司馬懿政變成功,曹爽被誅,弟弟辛敞隻是被免去參軍之職,沒有被過多追究。不久之後,辛敞又被司馬家重新啟用了。辛敞不得不佩服地說道:“如果不是和姐姐商量,幾乎失去了做人的大義啊。”辛憲英是辛毗之女,衛尉羊耽之妻,以聰朗識人著稱,自此更有名氣了。辛憲英有個夫侄,也就是老公羊耽的侄子羊祜。羊祜出身兗州泰山郡羊氏家族,十二歲時父親羊衜去世,羊衜生前任曹魏上黨太守,後來羊祜多受叔父羊耽關照逐漸成長起來。正始年間,曹爽有意征辟王沈和羊祜為官,王沈勸羊祜一同應征。羊祜卻說:“拚上性命去侍奉別人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啊。”意思就是跟從曹爽恐怕有風險,於是王沈便獨自應召。現在曹爽事敗,王沈因是曹爽故吏而被免官,又見到羊祜時說道:“我不會忘記你以前說過的話呀。”羊祜則說:“事情這樣也不是我當初能夠想到的呀。”其實,別看羊祜當時還不到三十歲,可看問題很具有前瞻性,或許曹爽一夥的結局早在羊祜的預料之中。以曹爽集團當初的權勢,像羊祜這樣能保持冷靜並不看好曹爽的人實在很少。羊祜後來成為晉國的一代名將,滅吳之策便出自羊祜。   處決了曹爽集團,司馬懿沒有忘記,還有一位相當重要的人物必需要有個說法,即曹爽的表弟,著名的玄學人物夏侯玄。夏侯玄此時擔任征西將軍,正在雍涼前線防備西蜀。夏侯玄當初支持曹爽改革,顯然應該歸為曹爽一黨。但夏侯玄又確實與眾不同,盡管算是曹爽的人,包括夏侯玄總督雍涼也是曹爽的安排,可夏侯玄為人磊落,從不結黨營私,考慮問題始終以國家利益為重,不似曹爽那夥玄學之徒總喜歡搞些陰謀詭計。夏侯玄與那些人並沒有什麼私下裡的交情,隻是出於親戚關係與曹爽來往的更多一些。此次政變可以說和夏侯玄沒有關係,夏侯玄遠在雍涼,近些年對京城內曹爽集團的情況也不太清楚。然而夏侯玄、曹爽畢竟是表兄弟,夏侯家和曹家又是世代姻親,打擊了曹家就不可能不觸及到夏侯家。更何況夏侯玄眼下在外掌兵,這就犯了司馬懿最大的忌諱,無論曹家還是夏侯家要是借助親曹的勢力弄出個兵變什麼的,那可就麻煩了。因此司馬懿決定剝奪夏侯玄的掌兵之權,調回朝廷中央任大鴻臚,後又改任太常。大鴻臚和太常均屬九卿序列,雖然沒什麼實權,可級別不低,對於像夏侯玄這樣和曹爽如此親近之人應該說已經是最好的結果了。其實,同夏侯玄一起被征召回京的還有同在雍涼前線效力的征蜀護軍,即夏侯玄的堂叔夏侯霸。夏侯霸是曹魏名將夏侯淵的次子,聽說司馬懿在洛陽發動事變,大肆誅殺曹爽及其族人,夏侯霸因曹家和夏侯家世代姻親的關係害怕受到牽連,於是力勸夏侯玄不要回洛陽,不如投了蜀漢。夏侯玄義正言辭地說道:“我怎麼能為了茍活而委身於敵國呢?!”最終夏侯霸投奔西蜀,夏侯玄則奉詔回京。夏侯玄如此坦蕩,司馬懿自然不會殺他。司馬懿不殺夏侯玄就是要向天下表明,自己舉事完全是出於公忠體國,所以絕不為難同樣公忠體國之人。夏侯玄既沒有曹爽團夥那樣的胡作非為,更沒有曹爽那些所謂的不臣之舉。盡管司馬懿同夏侯玄在治國理政方麵存在分歧,但司馬懿借此不僅要表現出自己的大度,也要向世人表明,自己隻殺奸黨,不殺忠臣,朝野上下不必人人自危,這是重大事變之後司馬懿出於穩定人心的考慮。另外還有一層原因,夏侯玄和司馬家也有姻親關係。夏侯玄的妹妹夏侯徽曾是司馬懿長子司馬師的原配夫人,兩人育有五個女兒。也就是說,司馬懿這五個孫女還要管夏侯玄叫一聲舅舅呢。還是把舅舅給孫女們留下吧,司馬懿也想通過此舉將夏侯玄徹底拉到司馬家一邊,這對司馬氏日後執掌權力將大有好處,但很多事情並不是司馬懿都能預料到的。夏侯玄離開西北後,司馬懿任命自己的老部下雍州刺史郭淮為征西將軍,總督雍涼。雍州刺史一職則由自己的老友陳群之子陳泰接任,陳泰在高平陵事變中曾出使曹爽大營勸說其歸降司馬懿。還有一位三國後期的著名人物鄧艾也在此時受到司馬懿的提拔而嶄露頭角,同樣被派往西北地區擔任南安太守,南安郡在今天的甘肅隴西地區。這樣安排過後,西北前線對蜀事務可以讓司馬懿放心了,之後還有東南。   四月,魏國改年號為嘉平,這樣正始十年就變成了嘉平元年(公元249年)。當初,曹爽在伊水之南躊躇不前時,太尉蔣濟曾經去信,並信誓旦旦地向曹爽保證,說太傅司馬懿隻是免去曹爽兄弟的官職,沒有其它。然而現在的結果卻是曹爽及其兄弟滿門被殺,蔣濟卻因為在此次事變中的功勞晉封都鄉侯。雖然蔣濟感到羞愧而上疏推辭封賞,但朝廷不允。司馬懿的意思就是,老蔣在這次事變中也是出了力,幫了忙的,現在拒絕封賞是想把自己撇乾凈嗎?那可不成,司馬懿現在要最大限度的和這些元老重臣們綁在一起,隻有這樣,自己的行為才更加合理,更符合民意。蔣濟無奈,自己算是被司馬懿給拉下水了,蔣濟也沒想到司馬懿出手如此狠辣,竟然將曹爽滅族。蔣濟悔恨自己失言於曹爽,自此鬱鬱寡歡,憂鬱成疾,很快就去世了。司馬懿心想,去世可以,脫離組織的不行,於是又將太尉之職冊封給了另一位四朝元老,即司空王淩。   王淩出自太原郡祁縣(今山西祁縣)王氏家族,是東漢末年司徒王允的侄子。曹操時代,王淩開始出任相府掾屬。曹丕、曹叡時期,王淩屢立功勛,一路升遷,到了曹爽掌權的正始年間,王淩累遷至車騎將軍、任職司空,開府儀同三司,成為曹魏東南地區的最高軍政長官。王淩對曹爽感恩戴德,也更忠於曹家天下。現在聽說朝中有變,司馬懿竟然將曹爽團滅,王淩自然心生不滿。雖然司馬懿也想用太尉的職務拉攏王淩,但王淩這時已近八旬,比司馬懿還要年長,對司馬懿這點兒心思根本不為所動。王淩有個外甥令狐愚,這時正任兗州刺史,駐防於平阿(今江蘇高郵至安徽天長縣一帶)。甥舅二人同時掌兵,負責東南地區對吳軍事。王淩和外甥多次商議,認為曹家的天下現在被司馬家掌控,皇帝又年少懦弱,恐怕江山早晚要易主,不如另立曹氏年長新君,在許昌建都。王淩看好的曹氏宗親為楚王曹彪,曹彪是曹操的兒子,曹丕的弟弟,年紀已過半百,對於現在的皇帝曹芳來說是爺爺輩的人物。   嘉平元年(公元249年)九月,令狐愚派遣手下將領張式來到淮南與楚王聯絡,暗示曹彪準備迎立其為新主。曹彪未置可否,顯然也動了這層心思。王淩又派舍人勞精前往洛陽,將此事告訴了自己的兒子,時任朝廷尚書的王廣。王廣很有才學,蔣濟生前就曾評價王淩父子,說王淩文武雙全,當世無雙,其子王廣更有大誌,勝父一籌。當王廣聽說父親的計劃後,立即勸說道:“凡舉大事,應以人情為本。曹爽驕奢淫逸,何晏虛華浮誇,丁謐、畢軌、桓範、鄧颺等人隻知追逐名利,這樣的人已經失去了民心。再加上他們更改國家典章製度,隨意變換政策法令,心裡的想法看似高遠卻不符合民情實際。百姓習慣了舊的製度,所以沒有人跟從他們。這些人雖勢傾四海,聲震天下,一旦同時被誅,身邊名士四散,百姓反覺安定,也沒有人為他們感到悲哀,這就是失去民心的緣故啊。現在,司馬懿的心思雖難以揣測,事態的發展也難以預料,但司馬懿卻懂得提拔人才,樹立賢能,修復前朝的政策法令,符合民眾的內心期望。凡是曹爽以前作惡的事情,也必定予以修正。司馬父子夙夜勤政不懈,總以安撫民生為先。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而且司馬父子同掌兵權,根本不是可以輕易推翻的。”然而王淩並沒有聽從兒子的勸告,首先是出於自己對曹魏的一片衷心,作為四朝元老的王淩不能容忍曹家天下為外姓篡取。其次,王淩的內心頗有不服,自跟隨曹操時起,王淩就開始立下戰功,後多次擊敗東吳兵馬,成為曹魏東南半壁的砥柱中流,所以獲得車騎將軍的軍中高位。憑此功績,王淩一直對軍界第一人司馬懿的地位不以為然。都說司馬懿足智多謀、老當益壯,可在王淩眼中卻是詭計多端、老不知恥,不過一皓首老賊而已。王淩心想,你老我更老,你老當益壯,我老成謀國,為了國家,咱們二老就較量較量。不得不說,年近八十的老將王淩確有老夫聊發少年狂的氣概,但在識見方麵卻不如他的兒子王廣。司馬懿自取得政變成功後,司馬家族勢頭正盛,也懂得修明政治獲取人心,這時候與司馬懿決裂,其勢不在王淩一邊。再說,司馬懿不僅是老當益壯,更是老謀深算吶。又老又賊的司馬懿其謀略值在同時代恐怕無出其右,就連諸葛亮、陸遜這樣的人物在司馬懿這裡也討不到什麼便宜,王淩難道沒有仔細想想嗎?想必沒有。王淩隻看到了自己廉頗老矣的氣勢,卻低估了司馬懿老奸巨猾的謀略,看來王淩是鐵了心準備乾一場了。   然而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十一月,令狐愚再次派出張式去見楚王,以便進一步確定起事的細節問題。可還沒等張式回來復命,令狐愚就得急癥病逝了。這下,隻剩下了老王淩一個人,究竟何去何從呢?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