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章 穀間小風瑟瑟吹 3國說書武俠魂(1 / 1)

粱友 3859 字 2024-03-17

穀間小風瑟瑟吹。山間小鎮,風肆意地吹,帶來了寒意,這也讓他們覺得:冬天並不遙遠。   此地名為青石鎮。此刻的青石鎮,正是一個秋天時節。秋天訴說著豐收,農民忙的不可交織,田間農忙,男的摘果摘菜,女的儲藏。也不知過了多久,才終於得以閑下來。   在這片地方,沒人丟思念家鄉,因為大夥都是本地人。大夥生於此處,吃於此處,近乎世世代代,都居於此處……既然如此,也便沒人思念家鄉了。鎮上農人居多,耕田務農,田間生活,大夥習以為常。   鎮上的人,最大的愛好呢,便是在漢高茶館內,聽聽評書。這漢高茶館呢,在蓮蓉街上。蓮蓉街不僅有漢高茶館,還有一座芙蓉樓。所謂芙蓉樓,那是闊人家,才舍得去的地方。芙蓉樓內,歌舞升平,總能把樂聲,傳入對街的茶館。苦工、農人,全都愛聚到漢高茶館喝茶歇休,時而聽聽樂聲,吃點小菜,或時而聽聽評書,十分愜意。   青石鎮往往有很多奇聞趣事,在這兒的茶館都能聽到,這可都不是最主要的,點點人兒,還是屬來聽張先生的評書人多。   這位張先生,原先他講評書的地方,有時是鎮中心的廣場,有時是戲院外邊,就靠路人聽聽賞兩錢,新生活才算穩定,地方固定下來了,就在這茶館內說書,工資就由孟老三每月底結算,孟老三是這間茶館的老板。   張先生和孟老三,都算是青石鎮上響當當的傳奇人物了。當然啦,從青石鎮成立至今,本就有許多的奇聞異事,像這樣的傳奇人物都有很多,並不是什麼值得驚嘆的。   這孟老三,與其說是傳奇人物,不如說是個悲慘的人。盂老三,有三個兄弟,分別為:孔大、莊二、李四。他們在鎮上可鬧出了不小的動靜。這四位好漢,看不起孔老莊還有鬼穀的思想,他們竭盡一生,想要證明,這四位思想家的觀點是錯誤的,雖然這四位前人的思想,在當今時代來看,確實是有許多局限性,可是也不是平凡人就能跳脫他們的思想的。後來他們意識到了這點,是因為他們越活越困難,因為憑他們的思想,和古代聖人的思想對著乾,往往令他們過得更苦。   講道理,孟老三確實是個苦命的人。三歲喪母,六歲喪父,是茶館的前老板收留了他;他倆人也確實同病相憐,茶館的前老板中年喪妻又喪子的,收留了孟老三,倒又有了家人了,生活了十年。茶館老爺子是善終的,他也沒其他的家人,茶館就分給了孟老三。他抨擊的是《鬼穀》一書,極力反對書中對語言藝術和人情世故的追求,因為這一點,害他的妻子被人搶走,真是個苦命的人。   張先生則是一個神秘的人,沒人清楚他的身世,或者說,了解他身世的人都已過世了吧,張先生的年紀也不小,是鎮上有名的老先生,頂著高齡說書,你就不是什麼意思,所以大家對他尤其尊重。同往常一樣,他在茶館裡講著他的評書,又有些不一樣,因為這次他的故事要告一段落了。   “歷經烽煙歲月,英雄豪情,武俠江湖,終成過往。三國紛爭後,終歸一統,其名為‘晉’……歷史長河悠悠,至此,我們評說的英雄故事,也畫上了一筆濃厚的句點。”隨著張先生一錘定音,關於三國武俠的故事自此結束,一個別樣的故事,武俠豪情的三國。   “根本沒聽夠啊,老張!……”眾人都苦苦哀求老張,求這位說書先生,再次講述這個別樣的三國故事。   起因是這樣的:一日,張先生和往常一樣在茶館內說書,這已經是他在小鎮上以說書作為工作的第七個年頭了;平日裡老張把四大名著的故事挨個講了個遍,大家自然也就聽膩了,也便是此時,有人起哄,給他講個新鮮的故事,於是乎,張先生也許是改良了三國,講述了一串別樣的三國武俠故事。   眾人仿佛身臨其境,回到了那個浪漫又豪情的時代,沒人知道張先生從哪聽說這些個故事,眾人也覺得真實和新鮮,百聽不厭,總是求張先生講這些個故事,張先生也不厭其煩……   秋風繼續在青石鎮上空輕輕吹拂,帶來了一絲絲的涼意和淡淡的思緒。鎮上的人們在茶館裡圍坐,聽著張先生的故事。   孟老三知道,自己的茶館不僅僅是一個提供茶水的地方,更是一個連接過去與現在,傳承文化的橋梁。他決心要繼續支持張先生,讓他的故事能夠繼續在青石鎮上流傳下去。   隨著今天故事的結束,茶館裡的人們開始散去,但他們的心中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們相互討論著故事中的情節,分享著自己的感悟,這些故事成為了他們之間交流的紐帶,也讓青石鎮的文化更加豐富多彩。   夜幕降臨,青石鎮被一片寧靜所包圍。但在這寧靜之下,卻蘊藏著無限的生機和活力。張先生和孟老三,這兩個青石鎮的傳奇人物,他們的故事和夢想,就像這秋夜的星辰,照亮了青石鎮的每一個角落,也照亮了每一個人的心。   而在不遠的將來,青石鎮還將迎來更多的故事,更多的傳奇。因為生活總是在繼續,故事總是在編織,而青石鎮,這個充滿魅力的小鎮,將會有更多的人,更多的夢想,在這裡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所謂東漢末年,是一個英雄輩出的年代,同樣也是一個混亂動蕩的年代。在那個群雄割據、諸侯爭霸的時代,無數英雄豪傑崛起於亂世之中,他們的名字和事跡,如同長江之水,滾滾向前,激蕩著歷史的長河。   白發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所謂三國群英,無不書寫自己的豪情壯誌,他們都在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世上的人們,無不傳說他們的英勇神話。江水東流,歲月如歌,那些往昔的英雄事跡,如同波光粼粼的江水,激蕩著後人的心潮。   張角,字承襲,號大賢良師,自命天公將軍,河北巨鹿人士,同骨肉兄弟張梁、張寶,領導了生勢浩蕩、歷時漫長的黃巾起義。兄弟三人創辦了太平教,頭裹黃巾,張角依據《太平要術》,傳授弟子法術、符水和啟蒙功夫。太平黃巾,濟世救人,也隻是頭裹黃布,愛戴百姓,照顧黎民,往往災年,還在米粥於民果腹,醫病救人,名聲響亮遠揚,官家的人,自然也抓他不得,一時看來,張角這等絕非妖道。據江湖傳說:此張氏,為張良之後族。此事眾說紛紜卻又無可稽考。   世人對功夫和法術的看法過於古怪了。功夫並非花拳秀腿,而是以殺招製敵。法術也是對於地理及自然科學的把握。顯然,天公將軍張角,便是這兩個領域的佼佼者。   此人向來野心磅礴,景仰的對象,是秦時大澤鄉起義的陳勝、吳廣。昔日暴情和此時的東漢,臭味相投,暴政苛稅,官逼民反。秦二世元年,陳、吳及眾卒被征發到漁陽戍邊,途經大澤鄉,接連大雨,眾人不能按時抵達,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按照大秦律令,此罪當斬。隨著陳勝魚肚藏書,一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橫空出世,這是華夏歷史上第一次農民起義。   張角平日裡都在思考如何起兵造反。他常常同朋友談及他的理想———天下大同。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天下,代表的是秩序,而天下大同,則是《禮記》的手筆: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張角獨愛飲酒,事後以淚洗麵。同鄉之人,皆認為,張角是空無本領,難以救天下蒼生,想救黎明於水火,想要天下大同,隻是苦於無本領罷了。   其實這是假的。張角唯獨愛飲酒是真,以淚洗麵是假,因他患有眼疾,對酒過敏,卻又獨愛飲酒,所以才釀有此事端。   可是,這一翻下來,張角不僅騙過了眾人,不僅騙過了他的兄弟張梁、張寶,更是騙過了南華老仙。南華老仙以為,這必是個善人,將《太平要術》精華法術與武藝傳授於他,絕能拯救天下黎明蒼生,加速漢朝的滅亡。   結果最終,隻加速了漢朝的滅亡。後來,張角野心畢露: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而故事之初,就該從這張角的故事講起。今日各位暫且歸家,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