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錢餘和盛夕看來,陳幸無疑是非常“幸運”的——三人同一年出生,雖然陳幸不同班,但三人都同年參加了高考。結果錢餘考到了外地的一所二本院校,盛夕選擇了復讀,隻有陳幸考上了現在的這所重本醫學院,進的本碩博連讀實驗班:三年本科,一年研究生預備期,接下來就步入博士階段。錢餘剛讀碩士研究生,陳幸已經是博士一年級了。 陳幸的導師原本是臨床腫瘤科醫生,後來專職做了科研,到高校任職。因為醫學理論紮實,做起學術也是得心應手——發表的文章數量多,影響因子高。再加上課題研究內容皆為癌癥的發生、轉移、耐藥等機理,緊係民生,因此,在申請生命科學科研基金時也猶如阪上走丸,常常出手得盧。研究經費充足,所以連帶著學生的補貼也水漲船高,陳幸一個月領到的補助,是錢餘的4至5倍。 陳幸一路走來,看似順風順水,但盛夕心知肚明,陳幸之所以選擇科研這條路,主要是因為家族有乳腺癌病史——陳幸小時候也是貪玩愛鬧的,直到讀初三那年,姥姥確診了浸潤性乳腺癌,癌灶隨後發生了骨轉移。自那之後,陳幸就一頭紮進了書本堆裡,眼鏡鏡片越發厚實。要不是因為她不符合報考要求,陳幸恐怕早已攻讀臨床醫學,選擇在腫瘤內科發光發熱。 “小幸兒,今天休息不?”盛夕發了條微信語音,不過幾分鐘,就收到了通話邀請。 “找我啥事呀,小夕?” “沒事就不能找你呀。”盛夕發笑,“難得你有周末啊。” “是啊,專程休息一天,特地口頭接待你……” 盛夕擔心過多打擾陳幸,便直入正題,將錢餘碩博連讀的事情和盤托出。 陳幸聞言,想了一會兒:“這事你問我……我好像也給不了啥建議。”陳幸略顯為難,“你也知道,我選擇讀博,就是因為我家的病史。以前是我姥姥,現在是我家老媽子,以後就有可能輪到我。但是——錢餘喜不喜歡做科研,這得問他自己了。” “讀也行,不讀也行,他其實都能接受。”盛夕說,“反正他不反感讀博。” “你家錢餘猶豫,是不是被實驗室的師兄師姐給說怕了呀。” “可能是的吧。”盛夕其實也不大確定,但推測應該有幾分影響。 “那你聽我給你分析分析……” 於是陳幸起身倒了杯水,開始和盛夕嘮嗑。 錢餘當初選擇考研,就是為了今後能找到更好的工作,如果決定讀博,那麼畢業後的薪酬,肯定會比碩士生拿到的工資要更上一層樓。但有所求,定有所累。要拿到這張畢業證,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 “做科研吧,本身就是一件‘有風險’的事情。”陳幸娓娓而談,“往簡單了說,就是要全麵評估你做的課題——有沒有研究價值,是否具有可行性,有沒有新意,能否申請到經費,能不能順利做下去,最後把成果拿去投稿,有沒有期刊編輯願意接收……這每一步節點,都是一道關卡。” 這就好比開超市做生意,老板進貨新商品,但該物銷量會如何,尚未可知——若消費者捧場,供不應求倒是好辦,積累了經營利潤,再花錢補貨便是;但如果商品滯銷,那可否退貨呢,還是等過了保質期,讓商品徹底爛在商鋪裡? 陳幸略作停頓,喝了口白水,不免想起自己剛入實驗室那會兒,師兄師姐們的戲言——大夥都是一幫有生物和醫學背景的人,有時候開起玩笑來,未免少了些分寸: “這做課題呢,就好比‘十月懷胎’——若起初選題不慎,‘誤入歧途’,可能做了一段時間就無法繼續,課題‘戛然而止’,宣告失敗;這就像胚胎未能在子宮壁成功著床,導致‘異位妊娠’,隻能‘先兆流產’,及時治療。” “如果開題順利,一路披荊斬棘,自然可喜可賀。但若有意外發生,比如關鍵實驗結果不符合預期,得出相反結論,南轅北轍;又或者做了大量實驗,卻遲遲得不出有用的結果……此時若能及時調整思路,另辟蹊徑,倒也能亡羊補牢,‘迷途知返’;可若是無法轉圜,恐怕半途成果,會‘胎死腹中’,有始無終。” “等到實驗結束,成文投稿,最怕的就是文章幾經輾轉,都尋不到期刊願意接收。若是有同行和你做的課題‘不幸雷同’,別人又搶先發表,你這文章該怎麼發出去呢?難道就放棄幾年的辛勞成果,甘心接受‘死胎不下’、‘稽留流產’的結局,功虧一簣麼?恐怕隻能繼續深挖機理,把課題做到更深的層次,但這時間成本必然是相當巨大的……” 世人皆知,準媽媽們自懷孕到生產,仿佛到“鬼門關”走上一遭,需要產科醫生作為堅實後盾,提供保障。雖說把做課題比作“身懷六甲”式的艱難險阻,實在是口無遮攔、委實過分了,但科研路上的坎坷甚多,荊棘載途,除了一些十拿九穩的項目,多數課題開展,起初就像開了個盲盒——這研究能走到哪一步,誰也不清楚。一旦決策錯誤,導致課題“夭折”,搭上的恐怕是整個團隊幾年的科研“生命”。日日辛勤勞苦,最終卻徒勞無功,可謂“一著不慎,滿盤皆輸”。 而學術帶頭人就是課題決策者、掌舵人,雖然學生才是課題的執行者,清楚個中細枝末節,但若沒有導師把控方向,保駕護航,實驗室便會群龍無首,學生遇到問題,將無所適從。同樣地,如果導師一味地依賴學生,對其課題放任不管,事事任由學生決定,一旦學生“行差踏錯”,恐後患無窮。 “這首先就得看你導師的能力了——比如他的眼界如何,了不了解領域內最新的研究方向,有沒有想法,能不能創新。”陳幸繼續說道,“這基於你做的課題有沒有價值和意義,關乎實驗室能否成功申請科研基金。然後就是他的領導能力——整個團隊如何分工,每個學生能否獨立自主完成課題……這些都需要他履行一個老師的職責,用心教導學生如何做科研。” 陳幸和錢餘雖為不同專業,但都屬於生命科學學科,自然了解內情。 “說白了,就是有沒有能力讓手下的學生都順利畢業,對吧?”盛夕忍不住開口。 “這隻是最低層次的要求。” “就這要求還低呀!” 陳幸笑了笑,又說道:“你想呀,現在這麼多人都是研究生畢業,大家去找工作都有一張畢業證,要是學校差不多,那這最明顯的區別,可就在於每個人發表的文章上了。” 雖然文章不代表一個研究生的全部能力,卻是用人單位招聘的考核標準之一。 “你家錢餘要是發了好文章,到時候畢業肯定不愁找不到好工作……” 兩人又閑聊了一會兒,陳幸就收了手機,打開電腦,開始閱讀文獻。盡管給自己放了一天假,在宿舍裡休息,可最終也是閑不下來——陳幸雖不像錢餘那般,對讀博的事情猶豫不決,卻也有不少煩惱。首要的,便是自己的課題。 陳幸研究乳腺癌的發生及耐藥機理,課題組前兩年原本一直著力探究“非編碼RNA與乳腺癌的關係”。可如今,實驗室的科研方向正麵臨轉型——隻因為“單一地”研究小分子RNA的功能,已經很難再申請到科研經費了。 五年前,正值“非編碼RNA”的研究熱潮,於是導師也帶領著大夥趕趟兒入了手,發表了一係列的文章,因此,實驗室研究RNA的整套技術體係相當完備。但隨著科研的發展,癌癥的研究越來越多元化——免疫治療新靶點及免疫耐藥機理、腫瘤血管重塑與腫瘤微環境、細胞相分離、鐵死亡、線粒體代謝重編程、糖酵解、乳酸化等等,如今成了大眾的研究熱點。陳幸現在首先要做的,便是將RNA的研究基礎與熱點掛鉤,尋找課題新的生長點。 生命科學的研究進程突飛猛進,就好比每年都更新換代的通訊設備——從最早的尋呼機、“大哥大”、小靈通,到之後小巧玲瓏的手機:係統架構由2.5G到4G,直線攀升,如今人手一臺觸屏智能手機“smartphone”,再過不久6G通訊係統也即將上市了。 做科研亦是如此——如果一味停滯不前,隻能慘遭淘汰。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陳幸在宿舍裡宅了大半天,直到手機鈴聲響起。一看名字,原來是男朋友郭子昱。 “幸兒,出來吃飯不?” 陳幸的課題涉及腫瘤細胞,每隔一段時間,就需要去學校旁邊的附屬醫院取細胞株係,再拿回實驗室培養,用於後續實驗。郭子昱是醫院腫瘤內科的碩士研究生,平時除了臨床實踐,還得兼顧科研。兩人常在取細胞時偶遇,郭子昱打聽到,陳幸是校本部細胞生物學專業的,研究乳腺癌,和自己也算半個同行,因此常向她請教實驗細節。陳幸在看文獻時,若遇到不明白的醫學背景知識,郭子昱也會耐心解答。 二人在工作中互相幫助,共同成長,於是一來二去,兩人從朋友變成了戀人。 郭子昱在餐廳等了十分鐘,就看見陳幸推門而入。 “點了你愛吃的蒜香排骨和蜜汁藕。” “這麼照顧我這小師妹呀。” “嗯,叫聲‘師兄’來聽聽。”郭子昱眉眼溫柔,專注地看著她——兩人都很忙,明明相距不足二千米,卻已將近兩個星期沒見過麵了。 “又想占我便宜。” 陳幸年紀小——大三那年的暑假就進了實驗室,眾人皆稱呼她為“小師妹”。如今兩年多了也沒人改口,於是連帶著新來的碩士研究生,都戲稱她為“‘小師妹’師姐”,令陳幸哭笑不得。 “我本來就比你大兩歲呀。” 郭子昱是大五那年考的研究生,一邊實習、一邊復習,一天掰開當成兩天用。還好結果令人滿意,現在也已經是碩士二年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