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反秦形勢大好迷人眼 陳勝自負急稱王(1 / 1)

秦朝郡縣地方部隊則由各個郡縣服兵役的士兵組成,一般任務主要是進行軍事訓練,保衛地方安全和隨時聽命國家調遣。因為秦王朝廢除了分封製,實行強乾弱枝、強邊固防的政策,郡縣的常備武裝部隊的數量並不多。陳勝利用了這一點,迅速攻占大澤鄉和蘄縣(安徽省宿州市埇橋區蘄縣鎮)。   陳勝吳廣在取得階段性勝利後,立馬兵分兩路向東及西北發展:一支由葛嬰率領,向蘄縣以東進攻;主力由陳勝率領,向西北進攻。   陳勝一路高歌猛進,一月之內連續攻占銍(安徽宿州西南)、酇(河南永城西)、譙(安徽亳州)、苦(河南鹿邑),柘(柘城西北)五縣城,接著又攻占了曾為楚國首都的軍事重鎮陳縣(河南省周口市淮陽區)。   陳勝節節不斷地勝利刺激了受到秦朝殘酷鎮壓的人民,尤其是關東六國故地之人,早就看秦朝不爽了,忍了十幾年,趁此機會,有仇報仇,有怨報怨,紛紛抄家夥乾掉當地的長官,紛紛響應陳勝的反秦鬥爭。   東海郡陵縣(山東省臨沂市郯城縣)——秦嘉,銍縣(安徽宿縣西南)——董緤、符離(安徽省宿州市埇橋區)——朱雞石,取慮(安徽靈璧縣城東北高樓鎮潼郡村)——鄭布、徐縣(江蘇省泗洪縣東南半城鎮)——丁疾等也趁勢起義於淮北。   酈商起義於高陽(今河南杞縣西南)。   劉邦起義於沛縣(江蘇徐州市沛縣)。   英布起義於番陽(今江西鄱陽東)。   王陵起義於南陽(河南南陽,湖北襄陽漢江以北)。   彭越起義於昌邑(今山東巨野南)。   原六國貴族的殘餘勢力,也都抱著“諸侯亡而得立”的動機,紛紛起兵反秦,如原楚國的項梁,項羽起義於吳縣(今江蘇蘇州),原魏國名士張耳,陳餘投奔陳勝起義軍等。   關東大地,黃河、長江流域,一片“勃勃生機,萬物竟發”,烽煙四起,到處都是義軍,迅速形成反秦高潮。而陳勝率領的義軍不斷地勝利,勝利也讓越來越多老鄉加入義軍,猶如滾雪球般,義軍力量不斷壯大,此時陳勝軍已擁有戰車六七百輛,騎兵千餘和步兵數萬。   陳勝坐擁陳縣,開始召集當地有名望的三老和刺頭豪傑商量怎麼處理後續事宜,這幫見風使舵的三老、豪傑內心即使看不起雇農出身的陳勝,礙於陳勝大軍威勢,開始捧殺陳勝,對著陳勝就是一頓吹捧,都異口同聲道:“將軍身被堅執銳,伐無道,誅暴秦,復立楚國之社稷,功宜為王。”   恰逢魏國信陵君的門客之一張耳以及刎頸之交的好友陳餘投奔陳勝後,作為智囊團的一份子,一眼就看出了這個建議存在的巨大隱患。   陳勝腦子還是有點,但是不多,就問他倆對於自己稱王的事。   張耳、陳餘的建議是:“秦為無道,滅人社稷,暴虐百姓。將軍出萬死之計,為天下除殘也。今始至陳而王之,示天下私。願將軍毋王,急引兵而西。遣人立六國後,自為樹黨,為秦益敵。敵多則力分,與眾則兵強。如此,野無交兵,縣無守城,誅暴秦,據鹹陽,以令諸侯。諸侯亡而得立,以德服之,如此則帝業成矣。今獨王陳,恐天下懈也。”   不愧是曾經跟過信陵君的人,戰略眼光差不到哪裡去。一眼就分析出了陳勝雖然占據了陳地,過早稱王,大好的道德製高點,正義,師出有名巨大優勢將會蕩然無存,尤其是在“創業”早期,一個團隊,一支部隊,如果沒有提出一個正義的口號,給他們畫一個正義的大餅,怎麼去凝聚團隊的人心,爭取更多的盟友。   政治的本質,無外乎就是把朋友搞得多多的,敵人搞得少少的,天下未定,人心未穩就稱王,壞處是在太大。   其一,起初各地的百姓還以為你陳勝真的是帶大家合力推翻暴秦,過上好日子,好家夥!結果剛有點小勝利就開始稱王,況且你陳勝這點戰功就稱王,誰服?老百姓嘴上不說又不代表人傻,誰不會認為你陳勝是為了自己的私利戰鬥,有好處跟你陳勝混,一旦戰爭出現劣勢的結果就是樹倒猢猻散。   其二,你個雇農出身的陳勝憑什麼在楚地稱王?秦末的時候,六國在百姓心中的威望還是很高的,一個雇農突然就稱王了,而且喊出來的口號還是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就這句話,意思是你陳勝可以稱王,那換做其他人,不也一樣可以?這很難不讓手下的人有小心思,誰不想當老大?而你陳勝又沒有足夠的個人領導魅力,憑什麼讓人乖乖聽你的?   其三,秦王朝才剛統一十幾年,老百姓心中對六國的感情並沒有被磨滅,尤其是楚國的舊貴族,楚地的屈景昭等望族,你陳勝是哪根蔥?服從陳勝稱王,開玩笑,一個利用鬼神迷信增加神秘、權威和耍小聰明心理戰的草根,靠運氣一朝擁軍數萬而已。出來混,要有勢力,要有背景,思想上行為上都不是一個圈子的人,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想讓這幫貴族從內心上尊你為王,還不如鐵血鎮壓來得快,這幫人遲早自立為王!   氣死,稱王之後!你陳勝就是夜空中最亮的那顆星,作為成為反抗勢力的出頭鳥,極其容易被前政權列為頭號打擊目標,於情於理秦王朝都得派兵把你先滅了,不管是誰,隻要成為這個頭號目標,基本都逃不過覆滅的命運。畢竟,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再腐朽的全國性政權,一旦認真動員起來還是至少滅掉出頭鳥沒啥大問題,滅不掉你,秦王朝的統治即刻崩盤,殺雞儆猴,必須殺雞儆猴!   所以稱王是極其不理智的行為,張陳二人也給出了不稱王的建議,好處是什麼?   第一,立六國可以增加自己的盟友,增加秦朝的敵人,六國建立後可以牽製秦朝軍事力量,減輕自己的壓力。   第二,六國的地方,原本就不是陳勝打下來的地盤。立六國,隻要給一個名頭就行,地盤還是靠他們自己去攻打,陳勝也能得到一個立六國的大功勞,成為反秦的盟主,真是一個無本的買賣,陳勝也不會分散自己的力量,可以專心集合兵力進攻關中。最後消滅秦朝,占據鹹陽,號令天下諸侯。   稱王還是不稱王,陳勝麵臨著選擇,陳實在是太想進步了,他再也不想忍受身為雇農抒發遠大抱負時被當成癡人說夢,榮華富貴近在眼前,享受著眾星捧月的快感,隻要他鬆口,一切都唾手可得,真正的萬人之上!   最終,陳勝還是沒能忍住稱王的誘惑,拒絕了張陳緩稱王的建議,他很快就自立為王,號稱張楚,意味張大楚國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