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章 研發進度(1 / 1)

438研發進度   石申太空望遠鏡團隊和張衡太空引力探測器團隊在確定思路後,開始在鴻盛超算中心和世界上查找相關資料,進行設計。   雖然97%都是新人和學生,但是大家基礎紮實,乾勁足,這些日常學習的知識發揮出很大的作用。   這些參與的學生,平常學習時覺得科目多,難懂,特別是數學科目太多太深。   現在真正用上,各種拋物線、異曲線,材料與溫度的關係曲線,超導材料的作用,計算機智能控製操作係統等等資料需要整理。   還有幾百種,甚至上千種物理結構,數學模型需要建立,再不斷核算,各種修改,真是書到用時方恨少。   多虧有鴻盛超算中心,不論什麼資料都可以查到,或者是查到相似相近的數據或方案,他們再進行修改或者計算驗證。   也有人根據所學,加入自己的想法進行改進,再經過計算討論看是否合理,讓所有人都眼界大開,對知識的理解更進一步。   所以在項目中學習是最好的學習方法,不同的思想進行碰撞,辯論,完善自己的短板,吸收別人的經驗,融合入自己的知識。   無人沒有知識盲點,就是張沖誌也一樣,對知識的掌握有個熟練度,也有理解偏差,AI電腦,大型超級計算機都有一個學習過程,也有一種熟練度。   實際宇宙萬物都有這種現象,特別是生物,不然就不會有優勝劣汰,不會有生物進化。   各種電腦設計也需分類,有計算專長、有推理專長、有化學計算專長、有模擬專長等等。   在每種主要的儀器研發過程中,張沖誌都會在適當的時機參與進去,聽取意見,引導研發方向,一起討論解決問題的方法。   他自己也不斷從中受益,改進自己的設計,並引導這種設計的實現。   每個參與者都從中受益極大,特別在張沖誌參與討論時,他會不停拋出知識點,讓學生思考。   並會旁征博引,指導數學建模,計算相關參數,讓人的思路不斷打開,一場討論會能讓許多人的思想得到升化。   這段時間,鴻盛理工大學的論文如同雨後春筍一樣不斷出現在重量級刊物上,例如《自然》、《格物》、《科學》、《算術》、《天體物理理》等等刊物上每月都會有幾篇。   使得鴻盛理工大學的論文數量迅速攀升,特別是重量級論文比例超高,與每年高高的入學分數終於相稱起來,還有突破。   對於石申望遠鏡最關鍵的6.6米直徑的拋物線玻璃鏡片開始燒結,6.6米直經是為了超過韋伯6.5米直徑的光學望遠鏡,當然經過計算這樣的直徑性價比較高。   整個鏡片是先將各種材料研磨成粉末,然後攪拌均勻,放入精研的模型中,用模具夾住並保持一定的壓力,接著開始整體加熱,讓粉未融化成為玻璃體,成為超低膨脹、色散很低的鏡片玻璃,被稱為鴻盛天文玻璃。   整個燒結過程全部由超算控製,為了保證溫度壓力的平衡,單獨建造了一間恒定降溫室讓玻璃的溫度隨房間的溫度一起下降。   僅溫度降到室溫攝氏20度,就用了五天的時間。   在室溫下,整塊玻璃亮晶晶的,用人眼看去,沒有一點雜質和裂紋。   接著開始用各種探測器進行檢測,從膨脹率、色散度、噪音率等方麵進行評估。   另外這樣的玻璃一連製造了三塊,從中優中選優,都符合標準後,就開始加工。   加工先是粗加工,將旋轉拋物麵加工到約幾十微來的平整度,接著通過更精密的研磨拋光達到100納米的標準。   嚴明復給張沖誌打電話:“老師,鏡片已加工到100納米的粗糙度標準。”   張沖誌說:“好,我一會過去,按我的要求準備好工具,我過去後會用到。”   很快張沖誌來到巨大的鏡片加工車間,整個車間足有一千多平方米,重打五噸多的鏡片放在中間。   張沖誌走到旁邊,先用手指在玻璃的上下表麵上輕輕撫摸起來,感受表麵粗糙度。   一般人的手指就很敏銳,可以感覺到很小的凸起。   瑞挪國一個由材料學家和心理學家組成的研究小組,製造了16個特殊的聚合物,這些聚合物上麵有一係列非常精細的平行脊狀結構。   脊之間的距離在300納米到90微米之間,高度在5納米到4.5微米之間,中間還有一個沒有脊的平坦表麵。   20名誌願者戴上眼罩,誌願者用食指在聚合物表麵滑動,每次比較兩個不同表麵的差異。   結果顯示,誌願者能夠確切感知到這些納米級別的山脊,也就是說一般人的手指就可以感受到5納米高度的山脊,如果是盲人的觸覺將更驚人。   而張沖誌的五感更是遠超常人,他現在手指觸感可以達到1納米,如果手指表麵布滿真炁,他可以達到0.3納米。   所以按照他的手指觸感,現在這100納米粗糙度的鏡片,真有點“粗糙”。   張沖誌花費一個晚上的時間,利用黑星的放大效果,利用純手工,對鏡片進行了精細打磨,使整個鏡麵的粗糙度達到0.5納米,而且與理論拋物麵幾乎達到一致,成為多少年的經典。   接著玻璃廠利用最先進的鍍層技術,在鏡麵上鍍上一層50納米厚的銀原子膜,再加上一層25納米厚的氟化物。   銀膜穩定性好,但是易氧化,采用氟化物保護,對於紅外光、可見光的反射效果好。   而且由於鏡麵的平整度達到0.5納米,所以對極紫外和X光線反射效果很好,也可以進行觀測和曝光,這將石申天文望遠鏡的觀測範圍,由紅外光、可見光延伸到極紫外光和X光線範圍內。   鏡片也達到同樣的精度,再加上改正鏡,目鏡都遠超人們的想像,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讓嚴明復非常無語,他不知道這樣的一架太空望遠鏡最後的觀測效果會怎樣。   但是有一點可以確定,最後的效果最少比哈勃高兩個數量級,韋伯的一個數量級以上。   看到暗星的等級就連42米的極大南方天文望遠鏡也難望其項背,這是技術優勢的碾壓,難以超越。   接著引力揮測器的分散鏡、反射鏡、激光發射器等關鍵光學鏡片,張沖誌都親自出手進行了優化。   另外為了增加慣性,有利於係統平衡,將每麵鏡子的直徑加大,質量加大到60公斤,這裡麵又需要超高的加工精度。   石申太空望遠鏡和張衡太空引力探測器,在發射上太空,進入正常觀測後,每天會產生幾TB的新數據,如何存儲、分析這些數據,處理這些數據,這需要有一臺強大的AI電腦。   所以每臺儀器都配備上一臺小型超級計算中心,采用450mm大芯片組為處理器,計算能力達到小型超算,保證整臺儀器的順利操控,還要兼顧能源供應。   隨著研製進度的進行,國家天文觀測臺臺長南建國來到鴻盛理工大學,進行參觀學習,王喜良、張沖誌、歐陽文遠、周自遠等人進行接待。   最後雙方達成協議,石申望遠鏡和張衡探測器將與國家天文觀測臺分享數據,國家天文專家學者也可以來鴻盛大學天文係參觀學習,鴻盛大學學生教授也可到國家天文臺實習、參觀學習。   沒想到拓寬了學生的實習空間!   每日穩定更新4000+,求支持、收藏、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