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這是1個有故事的民族(1 / 1)

像往常一樣,郭老師吃好早飯,來到慶春園茶館說書。   今天茶館裡的人特別多,除了老相識,還有一些外地來的遊客。成都的茶館很有名,每年都能吸引很多外地人來喝茶,一邊喝著茶,一邊體驗著成都的市井風情。   “小王呀,我的茶泡好了嗎?”   “郭老師,您的茶好了,剛才的水還沒燒開,這水剛燒開我就給您沏好了。”   郭老師,吹了吹茶杯,喝了一口茶,點了點頭。   老聽客們都等不及了,連忙說道;“快說呀,說說那個姑娘好看不。”   “你們呀,真是的,沒個正形。”   “讓我想一想,時間太長了,她長得什麼樣子,我都忘了。”   “你們別急呀,我一會想起來再說,我先把今天的書說了。”   .......   話說,哥仨在克木人村寨住得還是蠻舒服的,畢竟住的是單間,有自己的獨立空間。雖然條件簡陋,但還是能適應的。一天兩元錢的房租,還包夥食,夥食嘛,也是簡簡單單的,反正是有葷有素,這也是可以的了。其實呀,最難受的還是洗澡,雲南的天氣太熱,每天都要洗澡,以目前的條件隻能每天去河裡泡澡或者在庭院裡簡單地沖洗。想洗熱水澡還是困難的,還要請東家們燒水,準備好一個大木桶,洗完以後還要再請東家,把水桶搬出屋子裡倒水,這是很麻煩的。要是真的想洗熱水澡,隻能有機會去縣城裡去專門的洗浴中心了。   哥仨這幾天休息得不錯,也已經學會適應了環境。三人都是勤快人,都開始跟著東家們學習克木語,學習傣語,學習克木人的生活方式。雖然第一次說克木語還是很笨拙的,但是能邁出第一步,也是一個大的進步。這裡麵要插句話,在田野調查裡,每一位田野調查的工作者都要學會當地的語言,學習語言是了解當地文化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這天在鳥村長家裡吃完早飯,小郭和咱們的詩晗同學去找小康和小馬,之前說好的,各自把前幾天分發的資料看一看,看完以後大家各自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看法。去哪裡開資料分享會呢,詩晗同學說,村寨附近有一個大榕樹,榕樹下麵有一個小小的涼亭,涼亭有張石頭做的八仙桌,還有可以乘坐的石板。那裡環境優美,十分涼爽和舒適,可以一邊看著風景,一邊聊著天。   “把資料和水壺準備好,我們就出發吧,不要落下東西,落下東西回來再取一趟,來回折騰費時間。”郭老師說道。   “我們可不像你,郭老師,每一次上課都忘帶自己的東西。你有一次上課,教材沒有帶,也不好意思找學生借書上課,實在沒有辦法了,上了一節自習課。要不是那天幸虧沒有查課的,否則你要受處分的。”康老師說道。   “給我點麵子,行不行。”小郭尷尬地說道   詩晗同學,在旁邊憋笑。其實她很想笑的。   “走吧,上午越來越熱了,別鬧了。”小馬在旁邊解圍。   去長亭的路不算長,沒走多長時間都到了涼亭。   在涼亭裡,四個人休息片刻後,開始了今天的談話。   “幾天時間過去了,資料看得怎麼樣,說說你們的看法。”   “這是一個有故事的民族,這個民族的故事是說不完的。”   “我看了一下這些資料的成稿時間和收集來源。國內的資料偏多,特別是建國以後的居多,有一部分資料都是當時YN省組織的民族工作調查隊專門收集的,很整體上很籠統,但是細節詳細的,基本上涵蓋了,克木人的方方麵麵,其中有一份報告很吸引我,是當年在這裡工作的一位掃盲辦人員自己寫的工作日記,裡麵全是自己的在克木人村寨的工作感受,他的工作日記相當於咱們的寫的田野工作日記,裡麵寫的東西都很直觀的,看起來很吸引人。”   “還有一部分資料是合集,裡麵什麼民族的資料都有,有點像百科全書一樣,可是又比百科全書詳細。這些資料合集,很有學術價值,編寫者在編寫時,用了比較法,對很多民族都做了比較。比如說在這部合集的內蒙古專輯裡,編寫者就把鄂倫春族、鄂溫克族、達斡爾族做了詳細比較,發現了三個民族的生活方式、生產方式、神話語言、舞蹈音樂、遊戲娛樂之間的異同。舉個小例子,編寫者發現,三個民族都有自己語言,沒有自己文字,但是三個民族交流時,特別是文字交流時,都以漢字或者蒙古文為交流中介。我在合集裡發現,編寫者隻是對克木人和布朗族做了簡單的比較,他認為兩者是同源,得出的結論是兩個族群是一個民族,但是具體的論述過程不是那麼令人滿意,而且裡麵的細節看起來是經不起推敲的。有些資料,在多份資料比較下,與其他資料是相似的。我懷疑,作者在編撰時很偷懶了,直接抄襲其他人的作品。”   “這是一個細心的發現,你要不說,抄襲的情況,我都給忘了。我在翻看時,也發現部分資料之間是雷同的,有些資料成書時間偏早,當時的學術和資料管理不是很規範。有的資料根本不是學術研究成果,就是純粹的資料匯編,沒有經過查重分析和驗證,也不對外公開。”   “對了,老郭,你給我們的資料裡,為什麼國外的那麼少呀。”   “這也不能怪我,國外研究者對克木人的研究也是有限的,也就法國和美國的一些人類學家,做東南亞民族研究,克木人在他們眼中之是一個小小的分支,他們並沒有做仔細的研究。”老撾是克木人居住最多的國家,但是老撾的經濟文化落後,對這方麵的研究也不是很上心,我能找到的老撾文撰寫的資料也是有限的,沒有長篇大論的,隻有零零散散的。我請了咱們學校教老撾語的老師翻譯了一下,看了結果,更多的像是講故事一樣,講述克木人的生活點點滴滴,像克木人的婚禮、宴會等,有些科普成分,但還是差強人意。”   “我嘗試在中國的史書中尋找克木人的影子,在史記中克木人就是書中的西南夷,司馬遷老爺子也不知道什麼是克木人,他隻是將當時西南地區的所有少數民族都統稱為“夷”。根據中國民族學者的考證,克木人的祖先是濮人,濮人是中國古代西南地區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濮人中有一部分後來又分化成孟高棉族。在唐史中,有一段記載,說的是在今天的雲南地區有兩個族群發生了戰爭,後經考證是濮人與今天的傣族人發生的戰鬥,濮人戰敗了,有一部分濮人開始逃亡,逃亡的人向南逃去,就是成了今天的克木人的,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還有一部分走得更遠,到達了今天的老撾北部,成了老撾克木人。當然了,還有一部分人選擇向傣族人投降,自覺歸順傣族的族群,後來成了傣族人的一部分。”   “我插句話,孟高棉人也是今天東南亞地區很多民族的祖先,柬埔寨的高棉人就是從中演化而來的,這是有明確考證的。孟高棉族其實遷徙的時間更早。泰國就發現他們的蹤跡,泰國國家考古中心曾對湄公河沿岸考察發現,一萬年前,在湄公河沿岸有許多種植水稻、養殖豬和雞的痕跡,還發現了一些金屬器具,他們推測,這次考古遺址是孟高棉族留下的。遷徙到泰國的孟高棉人成了今天的泰國“拉瓦”、“卡或者孔”民族的祖先。”   “在《三國誌》中也有記載,在今天的老撾北部出現了一個“明堂”的國家,這個國家在唐代又稱“堂明”,老撾學者考證,這個國家就是克木人的祖先,孟高棉族建立的。”   “你給我的資料有的是有關克木人的神話和傳說,這些神話和傳說,我覺得也不是很全,咱們是不是去村寨裡采訪幾位老人,這些老人會講很多克木人的故事的,咱們一邊聽,一邊記錄成稿子,咱們也做個資料分析。”   “比起看看文獻上的神話傳說,我更願意去生動的、活靈活現的故事講述。”   詩晗同學剛才在一旁,認真著聽著三個人講述,已經犯迷糊了,她確實不懂。聽到大家要去采訪村寨老人後,她一下子就興奮起來,說道:“我下午就帶你們去采訪村寨裡的老人。”   “我也有用武之地了,嘿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