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9章 二擒孟獲
  真要按照孟獲的這番邏輯來算,對方倒也沒有說錯。
  當今之世,諸侯並起,有實力者皆據地自立,想要成就一番霸業。
  周琦攻打益州,也的確是奪了劉璋基業。
  反觀蠻人、孟獲以及南中大族,卻已經在這片土地生活了數百年,反倒是周琦率兵攻入南中。
  隻不過,麵對伶牙俐齒的孟獲,周琦卻不願與之過多爭辯,道:“成王敗寇,不過如此。”
  “今雍闓已死,汝又遭擒,心服否?”
  孟獲說道:“山僻路狹,誤遭汝手,如何肯服?”
  周琦聞言,臉上不由浮現出了笑容,暗道:“這個孟獲果真如同歷史上那般,死鴨子嘴硬。”
  很多人以為,七擒孟獲乃羅貫中杜撰,其實並非如此。
  演義中的空城計、死諸葛嚇走活仲達之類的典故,其實也都並非羅貫中杜撰,而是在三國兩晉時期,就有野史如此記載。
  後來《裴注》的作者裴鬆之在整理三國史料的時候,對這些典故進行引用,並且通過多方論證分辨真偽,才讓這些典故流傳後世。
  羅貫中也是看到了這些典故,才將之進行藝術的加工,最終寫進了小說裡麵。
  所以說,很多內容都並非羅貫中首創。
  至於七擒孟獲的典故,雖然沒有記錄在《三國誌》上麵,但是在《漢晉春秋》、《華陽國誌》之中都有記載,可信度還是頗高,隻是沒有羅貫中寫得那般詳細與精彩。
  周琦想要收服孟獲,徹底解決南中叛亂,穩定人心,也就打算采納馬謖的定蠻之策。
  歷史上諸葛亮問計於馬謖,馬謖就說道:“南中恃其險遠,不服久矣。雖今日破之,明日復反耳。今公方傾國北伐以事強賊,彼知官勢內虛,其叛亦速。若殄盡遺類以除後患,既非仁者之情,且又不可倉卒也。夫用兵之道,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願公服其心而已。”
  馬謖這裡說的是南中而非蠻人,就說明不服朝廷之人除了蠻人以外,還有南中的大族以及漢人。
  哪怕以周琦的眼光,對於馬謖的這番話都挑不出任何毛病。
  他也似乎有些明白,諸葛亮為何如此器重馬謖了。
  對方哪怕是如同趙括那種隻會紙上談兵之人,缺乏的卻也隻是統兵能力與執行力,真正的學識與見解必然不差。
  這種人,讓他當做謀士或者參軍尚可,獨領一軍卻是不行。
  就好比戲誌才,縱然智謀百出,可以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裡之外,可是讓其統領數萬兵馬,或許就會弄得一團糟。
  並非戲誌才沒有才能,而是才學不在統兵之上。
  既有諸葛亮珠玉在前,對孟獲七擒七縱盡收其心,致使南中不復叛亂,反而成為了蜀漢的兵源地與糧倉,周琦自當效仿。
  他笑著說道:“汝既不服,孤放汝去,可否?”
  孟獲聞言滿臉驚愕,當即信誓旦旦的說道:“大將軍放吾歸去,再整軍馬,共決雌雄,若能再擒吾,吾必服也。”
  周琦笑道:“孤聞南中孟獲乃一言九鼎的真豪傑,希望能夠說話算話!”
  周琦當即令去其縛,並且賜下衣服,賞以酒食,送還鞍馬,又派人幫助孟獲指出路徑。
  孟獲得以逃脫,急忙往本寨而去。
  卻說周琦放了孟獲,眾將上前問道:“雍闓已死,孟獲乃南中叛軍實力最強者,今僥幸將之生擒,殺之則南方可定,大將軍何故放之?”
  周琦微笑捋著胡須,卻並未回答這個問題,而是對帳下諸將問道:“可有人知曉孤之心意?”
  眼看眾人皆麵麵相覷,黃權卻是上前說道:“主公擒孟獲,如囊中取物耳。”
  “貿然殺之,雖能更快平定南中叛亂,卻也會結怨於南中豪族以及與孟獲交好之蠻族。”
  “主公領兵在南中之時,這些人尚且不敢做些什麼。”
  “一旦主公領兵撤退,恐蠻人復反矣!”
  周琦聞言,點頭道:“公衡所言,正合吾意。”
  “除此之外,孤還想讓孟獲繼續糾集各部落蠻兵。”
  “若隻擊敗孟獲、雍闓、高定等人,其餘各部落蠻人沒有親眼見過我軍軍威,心中沒有畏懼之心,南中山高路遠,早晚必反。”
  “若孤接連擊敗南中各大部落蠻兵,蠻人必然心中恐懼,彼時再施以恩義,何愁蠻人不服?”
  周琦可是知道,蠻人大多畏威而不懷德。
  若一味對他們施以恩義,最後隻會養了一群白眼狼,反而極有可能會噬主。
  對待蠻人,要先將他們打服,打怕,打到肉疼,讓蠻人知曉周琦的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