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8章 戰略合圍(1 / 2)

  第279章 戰略合圍

  “踏踏踏!”

  討逆將軍黃忠、中郎將嚴顏、破虜校尉文聘,率三萬兵馬千裡奔襲,自南陽郡一路北上,進入了豫州潁川郡境內。

  嚴顏此時卻是滿臉憂色,道:“此番主公讓我等孤軍深入,跨越豫州、兗州,深入袁軍腹地,千裡奔襲占據白馬、濮陽、官渡,以絕豫、兗兩州與冀州之間的交通。”

  “此計雖好,然我等長途奔襲,先不說白馬、濮陽、官渡皆乃黃河沿岸軍事重鎮,恐怕袁軍早有防範,難以攻克。”

  “就算僥幸攻克,隻要我軍糧道被斷,必然不戰自潰,如何能夠守住此三地?”

  也不怪嚴顏如此擔心。

  周琦讓三人奔襲白馬、濮陽、官渡,就好似蜀漢時期魏延給諸葛亮獻出的子午穀奇謀那般,都是兵行險著,孤軍深入,偷襲敵方要地。

  此計看似奇謀,實則禁不起太大推敲。

  先不說魏延所率領的五千精兵,能不能偷渡過子午穀,就算能夠偷渡過去,又能不能攻克長安,讓鎮守長安的曹魏都督夏侯楙棄城而逃。

  其中但凡出現任何一點意外,魏延及其麾下五千精銳,都避免不了全軍覆沒的結局。

  縱然僥幸攻下了長安,曹魏也能迅速調動兵馬前來圍剿,憑借五千兵馬,在沒有後勤支援的情況下,又能守多久?

  當然,魏延獻子午穀奇謀的時候,也讓諸葛亮率兵自斜穀攻入長安,最終與魏延會師。

  魏延也不想想,如果走斜穀那麼容易攻入長安,又何須冒險走子午穀呢?

  如果讓諸葛亮走斜穀的話,就必須先攻克散關,再攻克陳倉。

  此二城皆為軍事要塞,易守難攻,特別是陳倉,歷史上諸葛亮就曾折戟於此,灰溜溜的領兵撤退。

  想要連克散關、陳倉打通糧道,與魏延在長安會師,無異於癡人說夢,或許早在諸葛亮攻下陳倉之前,魏延及其麾下五千兵馬,就已經戰死在長安了。

  至於後世為什麼很多人覺得魏延可能成功,甚至就連陳壽都因此認為諸葛亮奇謀為短,最重要的還是因為,司馬懿對於子午穀奇謀的高度評價。

  且看司馬懿如何憑借子午穀奇謀:諸葛亮平生謹慎,未敢造次行事。若是吾用兵,先從子午穀徑取長安,早得多時矣。他非無謀,但怕有失,不肯弄險。

  竊以為。

  司馬懿之所以如此說,未必是真的認為魏延的子午穀奇謀能夠成功,大概率是在使用反間計。

  魏延生性驕傲,本來就對諸葛亮否決自己的計策不滿,如果司馬懿的話再傳到魏延耳中,又會是什麼結果?

  必然會讓魏延心中越發不滿,使得蜀漢將相不和。

  或許有人會覺得,隻有五千兵馬,不管成不成功,索性博上一博,成功了則能美女香車,失敗了也損失不大。

  這種想法卻是極其錯誤。

  五千兵馬,就算放在後世擁有百萬現役部隊的華夏,都是一股不容忽視的力量。

  如果一下損失了這麼多兵馬,必然會引得國內震動,爆發全麵戰爭,甚至掀起三戰都有可能。

  特別是對於蜀漢而言,先有關羽失荊州,後有先主夷陵之敗,幾乎掏空了這個政權的家底。

  諸葛亮數次北伐,除了第一次與最後一次,率兵的兵馬都不多,最少一次甚至隻派出了一萬人。

  五千兵馬的損失,魏國或許還能接受,對於蜀國而言絕對算得上是大敗,能夠傷筋動骨。

  諸葛亮正是洞悉了這點,才斷然拒絕了成功率極低的子午穀奇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