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章有馬來襲(1 / 1)

寺院經濟從六世紀始,至十世紀興盛,在這個過程中離不開皇室的扶持、貴族豪強的支持、平民百姓的大範圍參與,特別是朝廷一係列興教政策更是起到了保駕護航的作用。   引進佛教,其根本用意即是加強朝廷的統治,宗旨是將其培養為“護國佛教“,日本初期的建立統一時期,佛教通過文化的傳播、寺院的建造、信徒的廣布,在政治文化甚至經濟發展上確實起到了治國平天下的作用,助推了封建化進程。   當時皇族大多是佛教信徒,奈良時代的聖武天皇篤信佛教,他創建國分寺,並授予國分寺以土地和人民“充其供養“,他督造東大寺,建成後施給封戶五千人,水田一萬町,從而在政治上提高了寺院的地位。   公元749年,正值盛年時就退位真正皈依佛教,並在3年後親自舉行了東大寺大佛的開眼法要的法事,東大寺成為“萬寺之宗“。   天皇的身體力行,帶動了整個皇族對佛教的信奉,朝廷通過施舍和賞賜,不但提高了佛教的政治地位,還讓寺院得到了大量的土地和人口,寺院經濟得以快速發展。   公元646年,開啟大化革新,實行班田製和租庸調製,標誌日本從奴隸社會步入封建社會,當時國家興寺,並給予寺院大量封戶和土地,寺院經濟開始發展。   其後由於政府獎勵墾荒,寺院役使大批奴婢和封戶進行大量墾荒,並開始兼並土地,到八世紀形成了以墾田為中心的封建莊園,當時的寺院已獲得“免課役“特權,可以自由支配土地和產品。   702年,朝廷頒布法令,佛教與日本本土神教可以平均使用土地的標準,使得佛教與日本原始的宗教地位相當,佛教勢力向前發展一步。   723年頒布“三世一身法“以及其後頒布的《墾田永世私有令》,致使寺院土地規模日益發展,749年規定各寺院墾田數在500至4000之間,致使未達到的寺院大規模開墾,已達到的也以未足量的理由四處兼並,寺院土地所有製經濟開始發展壯大。   上至中央,下至地方的各家貴族和豪強也多以皇室習俗為標準,信奉佛教。他們紛紛贈田給寺院,以求得個人的來世福報或者是社會中的名譽。   特別是僧官製度在全日本的確立和推行,僧侶已經獲得與政府官員相對應的官位等級,僧侶以貴族身份可以獲取位田、職田以及奴婢,從政治上確保了僧侶的地位和權力,世俗貴族也可以擔任僧官,佛教得到了貴族的大力擁護。   同時,為了確保莊園、財產免遭官府乾預,地方豪強紛紛入寄財產給寺院,尋求庇護,寺院納入賬冊後又將這些土地交給他們管理,到九世紀,寺院就已擁有廣大土地,寺院經濟更加強大。   許多小地主和平民百姓為躲避徭役和免除賦稅,把土地交給寺院,自己僅領部分土地作為“封土“。大量的佛經需要招募人員進行抄寫,廟宇的興建需要大量的工匠,這些給平民百姓創造了就業機會。   佛經教義使得百姓心靈得到撫慰,民眾從最初的被動接受,到主動地自發地信奉佛教,民眾的支持和參與使得佛教更廣泛地紮根在日本社會,隨之而來的是日本寺院經濟也更加繁榮昌盛。   進入室町時代和江戶時代後,隨著諸侯割據的戰國時代的到來,佛教也避免不了地多次卷入武裝鬥爭,並且出現各宗派蓄養武士團體進行對抗和打擊不同思想的異己宗派現象,興盛一時的中央集權封建製的佛教開始分裂異化、步入下坡,寺院經濟當然也隨著佛教的沒落而日漸衰落。   德川幕府時期,在德川家族推崇佛教削弱皇權的形勢主導下,形成了皇室和幕府對佛教的分權而治。   全國80%的人口信奉佛教,寺院占有廣大的土地和大量的人口,特別是不用負擔賦稅,這些與當時的中央政權對土地和稅收的需求的矛盾越來越大,依附於德川家族的高級僧官甚至乾預朝政,佛教不再是皇室的助力反而成為一種潛在的威脅。   從桓武天皇將首都遷至平安京並禁止奈良大寺隨同遷移時起,日本皇室開始了對佛教的整頓,不再放權由寺院單獨對僧尼受度,而是要由政府“重給公驗“,政府開始控製僧尼的增長總數。   同時,皇室開始培養天臺宗、真言宗作為新興的護國佛教,極大削弱了當時以奈良六宗為首的主流佛教的社會地位,打壓當時一家獨大的佛教。佛教從開始的國家性慢慢向民間性轉化,佛教地位的下降也導致寺院經濟開始出現衰落。   從飛鳥時代至奈良時代直至幕府時期,上層的支持和過度放權,導致佛教上層思想退化,僧侶醉心於當官和營造華麗的寺院,不再修持戒律,至平安末期上層僧官職位完全被貴族壟斷,此時為保護寺院財產還出現了“僧兵“。   這些僧兵多為逃稅而出家的農民、流民,素質低下,佛教喪失了嚴肅性。而此時的眾多僧尼更因生活的富足而飽暖思淫欲,或勾結貴族豪強牟取私利,或打擊平民獲得土地,僧人的亂入和寺院經濟的霸橫極大地擾亂了社會和經濟秩序。   日本寺院經濟甚至演變成一種家族經濟產業,佛教的腐敗墮落打破了人們心中的幻想和崇敬。1872年,結束了幕府統治的明治政府為打擊佛教而頒布了《肉食妻帶解禁令》,規定“僧人今後無論蓄發、娶妻、生子、食酒肉,皆聽從自便“,甚至寺院財產還可以繼承。   這一命令,破除了僧人素食的傳統,為增加人口而強令僧人結婚生子,佛陀的戒律破壞殆盡,讓僧尼完全世俗化,徹底剝去了佛教神聖的外衣,百姓紛紛不再信奉佛教。這些因素導致了佛教離心離德,寺院經濟也陷入了困境。   神道是日本傳統民族宗教,主要表現為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天皇崇拜等,神道自佛教引入到確立為國教就一直屈服於佛教之下,為打壓佛教,在幕府時期皇室已開始扶持神道與之抗衡。   長期以來憎惡佛教驕奢無為的神道和儒教勢力一直致力於批判佛教,倡導“神德合一“。   明治時期,倡導“王政復古“、“神武位業“,高揚神道大旗以恢復天皇權威,明治元年即1868年,明治政府下達了神佛分離令,要求將依附於佛教的神道分開,使其地位與佛教對等,達到與佛教分庭抗禮、保持平衡的局麵,這一運動史稱“廢佛毀釋“。   但事實上這道命令發布後,由於皇室對佛教的打壓,民眾對佛教的失望,特別是儒教、神道對佛教的對抗,引發了各地的激烈排佛運動,燒毀佛像、經卷、佛具,寺院或廢或並,僧尼被敕令還俗,廢佛毀釋變成了滅佛毀寺。   這場運動的直接後果是,很多寺廟的供奉對象由佛像換成了大物主,大部分信奉佛教的日本人改信神道,神道成為了日本的國教,日本成為了以天皇為中心的政教合一體製的國家。   雖然我跟無奈,但是依然需要做出一些姿態來表明我的立場。   “好一句佛祖的旨意!好一個往生極樂!“聽了他的話後,我怒火中燒,雙眼通紅,一步一步逼近他道:“你是不是以為你有佛法在身就無所畏懼?我倒是要看看你願行寺如何擋住我少弐軍勢!“   說罷我馬上讓任軍奉行的築紫榮門點起兵馬準備攻擊願行寺。   “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少弐殿下息怒!“此時跟隨軍勢而來的曹洞宗陽歷寺僧兵頭目趕忙攔住我。   我冷哼一聲道:“怎麼?陽歷寺的你們也要幫助願行寺?!難道這就是你們口口聲聲地要保護佛國?任由大村家動搖國本?!與佛敵同流合汙,做一些違背天理的勾當嗎?!“   “阿彌陀佛,殿下息怒,此行少弐殿下為討伐佛敵大村家,不遺餘力。此時我們應該共討佛敵大村純忠,而不是相互攻伐。“那人繼續道。   “那你為何阻我?“   “阿彌陀佛,佛門清靜,不可妄動刀兵,況且少弐殿下這八幡大菩薩軍旗損失攻打願行寺,是否愧對佛祖對少弐殿下重托?殿下何不問清楚願行寺是否有些苦衷?“   “此次出兵討伐佛敵,領內大小寺廟均出錢出糧,這願行寺百年名剎,未出一文,未出一米,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有何苦衷?!“   這是勸解那人也說不出什麼來了,確實,此次出兵,領內不論大小寺廟,均出錢出糧,願行寺是一大寺,竟然隻出了兩百僧兵,著實說不過去。   那願行寺僧兵頭目沉吟一下,便道:“並非我願行寺不想出,隻是我寺主持確實準備了錢糧,但是前幾日運去了大村領內,支援一揆眾去了,此時確實拿不出來。”   我心中一凜,還哭窮?雖說不知道你說的真假,但是。你寺裡拿出萬把石是沒問題的。再說了,我也沒有問你要多少啊。   “既然如此,那麼麻煩貴寺再出一部分錢糧吧。本家如此多的軍勢人吃馬嚼的,萬一斷糧,軍勢可就四散了啊,那這討伐佛敵之事,本家為無能為力了?!“我開始耍無賴,不想給錢糧?別怪我撤軍了哦,我撤軍大村家和有馬家怎麼收拾你們,我可不知道了哦!   “這......這......“對方麵露難色,一副猶豫的樣子。   “如何?!“我有些不耐煩的催促。   “這件事情還需要我寺主持定奪,還希望少弐殿下給一段時間!“   “好,那我等著你的消息,希望不要讓我失望,此戰為討伐佛敵,還望各寺嚴陣以待啊!“我說道。   “是,是,是,討伐佛敵,我等身為僧侶義不容辭!“眾僧兵頭目均表態道。   此時,忍者眾頭目吉野元冬前來稟報,有馬家和大村家聯軍萬餘,已經在西鄉家的高城集結完畢,現在已經在有馬義貞的帶領下出陣,向著鹿島城方向而來。   預計三天到達鹿島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