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1朝選在君王側(1 / 1)

可惜世事無常。   一直庇護我們的武惠妃幾年後突然病逝,皇上失去了心愛的人,終日鬱鬱寡歡。   而我們的日子也不好過。   李瑁其實並沒有什麼膽識和智慧,一直都是在武惠妃的羽翼下成長。   突然不僅翅膀斷了,連避風港都沒有了,從來沒有受過風雨的壽王開始變得慌張、膽怯,再加上失去了庇護,唐玄宗對他日益冷落。   壽王沒有依靠,無法立足朝廷,整日戰戰兢兢,小心翼翼,生怕惹怒了皇上。   之前對我的千般好,也逐漸的縮水,甚至不讓我出門,一家人整日待在家裡,生怕不小心惹禍上門。   那段時間,我好似初到三叔家的時候,不敢隨心吃,不敢大聲笑,不敢用力愛。   也是從那個時候開始,我人生的第二次轉折悄悄的來臨了。   為排解皇上心中的苦悶,高力士向皇上提議再立一妃。   後來我才知道,高力士哪有資格管後宮的事情,那是皇上的想法,隻不過高力士幫忙說出來罷了。   皇上之所以那麼說,是因為那次武惠妃組織的驪山溫泉遊。   那時候我恰巧獨自騎馬出遊,幾人相遇,便一起用餐。   那是我第一次見皇上,也是那一次,皇上對我一見鐘情。   那年我二十歲,皇上五十四歲。   驚鴻一瞥,便一眼萬年。   最是凝眸無限意,似曾相逢在前生。”   商   妲己看得有點懵。   楊玉環是壽王的夫人。   武惠妃是壽王的母親。   那武惠妃就是楊玉環的婆婆。   武惠妃是皇上的妃子,   壽王是皇上的兒子,   那楊玉環就是皇上的兒媳婦。   公公和兒媳婦是可以一見鐘情的嗎?   況且兩人相差的三十多歲,愛情怎麼能從這樣的兩個人中產生呢。   不會最後新立的妃子就是他兒媳婦吧?   那些頑固的大臣會同意嗎?   他兒子會同意嗎?   楊玉環會同意嗎?   都是亟待解開的謎團。雖然妲己沒有上榜,但是她的心跟著故事中的人跌宕起伏的,也算是參與了一把。   秦   嬴政根據之前的壞女人都是顛覆了王朝的規律,才想到這個楊玉環也不簡單。   不過這樣的女人,跟著她的丈夫注定庸庸碌碌,而她能榜上有名,那一定是做了出格的事情。   而這些事情,或許就跟那個皇上、也就是她的公公有關。   如果這個皇帝是個昏君,那肯定二話不說把兒媳婦搶到手再說。   可萬一是個明君,應該會有顧慮吧,再說大丈夫何患無妻,又何必去搶兒子的媳婦呢,畢竟兒子可剛剛失去親娘。   嬴政隱隱覺得不管是昏君或者明君,最後的結果應該都會搶,因為天幕中的女人也是不甘平庸的,一點雙方給足了信號,在一起隻是時間的問題。   嬴政突然變成了愛情專家,自己還有點不適應。   他甩甩頭,告訴自己:我是始皇帝,我眼裡隻有江山,沒有美人。   漢   劉徹覺得普天下的女人,都應該是皇帝的,哪怕是兒媳,隻要想,一旨下發就可以擁有。   天幕中的皇帝,想要得到自己的兒媳,無可厚非。   自己不也搶過別人的媳婦嗎,區別隻是不是自己兒子的。   不過要想既做又立,確實需要一個好的理由能堵住悠悠眾口。   劉徹開始好奇,天幕中的皇帝究竟是選擇什麼樣的借口。   唐   唐玄宗李隆基此時已經陷入了回憶。   他記得他們第一次見麵,她騎著馬兒神采飛揚,一襲紅衣的過來跟他們打招呼,笑靨如花。   他一直都知道李瑁娶了個很漂亮的媳婦,但是礙於武惠妃,並沒有把好奇掛在嘴上。   他總是在想,他後宮佳麗三千,什麼美女沒有見過,再漂亮又能漂亮到哪裡去,所以即使好奇,也並沒有非要好奇到必須馬上見到的程度。   可是這麼偶然的相遇,讓他瞬間覺得“六宮粉黛無顏色。”   當大家坐在一起的時候,他的眼睛在玉環的身上就挪不開了,他看著壽王和美人相愛的樣子,更是覺得礙眼,那樣美麗的笑容為什麼是對著壽王,而不是對著自己。   那一刻他瘋狂的想擁有他。   回宮後,思念像長了草,無休止的蔓延,他的腦海中全是她微笑的樣子,他控製不住自己,瘋狂的想她。   後來的他總是找各種機會,宣他們進宮,即使不能抱一抱,遠遠的看著也是賞心悅目。   這些都被老東西高力士看在眼裡,所以才有了後來的建議重新納妃。   惠妃死後,壽王在自己眼中就顯得很礙事了,唯唯諾諾的一點都不像自己的兒子,更不配擁有那樣的美人。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他這麼想著,便越發的覺得美人跟著自己才是理所應當。   他和高力士開始計劃,並且想了一個自認為天衣無縫的方案。   李隆基想起這些都覺得異常的甜蜜,哪怕身上背個搶奪自己兒媳的汙點,比起和愛妃在一起的快樂,名聲算的了什麼。   自己活了五十多歲,第一次知道女人原來這麼神奇、美妙並讓人欲罷不能。   李隆基這麼想著,看著天幕中的愛妃又有點傷感,後麵到底發生了什麼,能讓我們這麼相愛的人分開呢?   天幕中的楊玉環安靜的訴說著,眼睛開始慢慢的充滿光彩。   “我並非罔顧倫常之人,我本是壽王的妻子,現在卻要去侍奉壽王的父親,心中自然非常沉重,但皇帝的意誌誰又能抵抗呢?   況且,如果我答應了皇帝的要求,把皇帝伺候好了,不僅壽王和自己的兩個孩子得以保全,楊家也可以因而得勢,這麼一看,這個選擇好像也是比較明智的。   那天晚上,我和壽王談了很久,我記得他一直在流淚,甚至抽自己耳光,他不舍得,但他又沒有能力反抗。   他最後的點頭,和抱著腦袋的哭泣,讓我的內心很是荒涼。   其實我隻是想要一個避風港,可惜李瑁給不了,他連自己都沒有避風港。   為了自己,為了家人,我隻能往前走。   也隻能接受這個無可奈何又荒唐至極的結果。   和李瑁悠閑生活了五年後,我離開了壽王府,來到驪山。   那一年,我二十二歲,陛下五十六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