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玉髓(1 / 1)

大鵬目中血芒連閃,考慮了一下,抓起最小一塊,直接吞入腹中。隻片刻,一股暖流緩緩自下丹田升騰而起,暖流緩緩漲大,愈來愈大,不過片刻,已如大江奔湧,濤濤之勢沖刷元神、識海。   識海中無量煞氣與這玉色暖流相互對撞,濺起滔天風浪,那暖流似對一切非大鵬本源之物質皆有極強排斥之力。隻僵持片刻,便將煞氣不斷驅逐出大鵬識海,而元神之上煞氣,兇戾之色也在被不斷消融。識海、元神盡呈半透明玉色,純粹而澄凈,無垢亦無暇。而在大鵬身軀之中、丹田之內同樣的狀況正在一幕幕上演。   一縷縷黑色煞氣,紅色的血氣,雜亂的規則之力不斷自大鵬身體上散溢而出,如煙似霧,黑氣騰騰,將大鵬周身百餘裡範圍盡數覆蓋。良久,黑霧盡數散去,大鵬再度呈現出來,身軀晶瑩剔透,寶相瑩瑩,便連熾烈的金色也淡了幾分。許久,大鵬猛然睜眼,“錚”的一聲,兩道玉金色光芒一閃而沒,那目光中帶著幾分淡漠,幾分冷酷,還有幾分茫然,又過幾刻,那目光漸漸聚焦。   “噓”,大鵬長長呼出一口氣,那氣流呈渾濁的玉色,而就在大鵬睜眼之時,大鵬體內所排斥的規則之力、血煞之氣隱隱消散,卻是有被天地吸收之相。此刻,洪荒尚在自我完善之中,所缺乏的正是這海量的規則之力、本源之力。   與此同時,絲絲縷縷氣運浮現,融入大鵬身軀,又有點點金色功德自天而降,同樣亦融入大鵬體內。這很明顯展現了天地對於魔神與蠻獸的態度,它們復活毀滅洪荒,是因為盤古的因果,但天地雖為盤古所開,卻非是盤古,對於魔神與蠻獸,自然是殺之而後快。大鵬一路斬殺蠻獸,自然是有獎勵的,不過,卻是由大道代發,再加上大鵬並非蠻獸那般有進無出。雖吞噬了大量血肉,卻將其中大部分規則與本源都返還給了天地,這既有利於引導天地秩序,又有利於天地成長,是以這些年頗是得了不少聖德與功德,雖隻是一絲一縷,量不大,卻源源不絕。   大鵬此刻體內五德之氣,別的不說,單單聖德、氣運之力便是普通地仙萬倍以上,這才是大鵬屢次逢兇化吉,傷而不死的重要原因。同樣,因為氣運之力暴漲,大鵬對那一直召喚自己的感應更加清晰了,大鵬隱隱覺得那是大機緣,大福緣,同樣又是大恐怖、大危機,這感覺比之以前清晰了不少,卻仍舊模糊不清。但大鵬有種感覺,隨自身氣運之力不斷上漲,那恐怖、危機之感正在緩緩削弱,此正是氣運最為強大的作用之一,遇難而呈祥,逢兇則化吉。當然,這隻是氣運的附帶作用,在這方麵最為強大的還是福德,大鵬此刻福德也是不少,卻遠不能和聖德相提並論。   不過,大鵬仍舊強自按捺那種強烈的沖動,將注意力更多的集中在自身體內,開始詳細觀察變化。這已不是大鵬第一次服用玉髓,每一次服用,對大鵬而言,都相當於一次輪回,非生即死的輪回。玉髓此物,排斥一切非大鵬本源之物,靈魂算不算本源?自然算的,可靈魂上附帶的記憶卻就不一定是了,是故,服用玉髓有不小概率失去一切記憶,或者說是靈性,當這身軀和靈魂再度產生意識時,金翅大鵬依舊是金翅大鵬,卻不一定是今日之大鵬了。但隻要能熬過去,卻也是有極大好處的,可以消除雜念,澄澈記憶,使人進入更佳的修行狀態。   除此之外,尚還有另一樁風險,各種雜亂本源被強行排出體外時,便連大鵬本身的陰陽本源,也會被排斥,蓋因萬事萬物本源都不可能百分百純粹,比如陰陽,生死是陰陽,乾坤亦是陰陽,天地還是陰陽,可不論生死也好,乾坤也罷,領悟到其中的陰陽至理,那便是陰陽。若領悟到與陰陽無關之處,那對大鵬而言,便是雜質。而修仙之路,其本身就是那萬物、萬道入己道的過程。假如有一天,當大鵬看天地是陰陽,觀生死是陰陽,水火為陰陽,一草一木皆是陰陽時,那便是萬物為一,萬道陰陽,彼時便是大鵬成就混元之時。   所謂混元,為始,為一,為恒,到了這一境界,便算是修道的開始了,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本身為陰陽,下一步便是陰陽化萬物,陰陽為萬道,陰陽是時空,陰陽是天地,那是混元之後的境界,對現在的大鵬而言,太過遙遠。而他現在所求的乃是萬物、萬道為陰陽,也即是看山是山的境界,但在這過程中,不可避免的,他對陰陽的理解,摻入了生死、乾坤等大道規則,那些對現在的大鵬而言,便是劇毒。天長日久下來,必有大害,或會形成瓶頸,牢牢卡住境界,使得大棚再也不得突破。而玉髓就有凈化己道的作用,但這過程其實風險也是極大,一個不慎,道心失衡,便有可能導致道基受損,至此終生不得進。   終上所述,服用玉髓,風險極大,但大鵬還是毫無畏懼做了。玉髓此物,天地奇珍,亦是天地大毒,其之功效源於道,亦源於冥冥中的自身潛意識,也即是道心。服用玉髓的過程,其實就是以己心度天心的過程,是意誌與道心的磨礪。麵對玉蟾那要命一擊,大鵬都能強自忍耐,不催發五德之力保護神魂,為的就是體驗生與死之間的剎那交鋒,以堅定道心鞏固道行,唯我陰陽,更遑論服用玉髓這小小的風險。   大鵬欲證混元,當歷萬劫而出,有付出方能有所回報,這是大道定數。若要證混元,這一路所經風險何止千千萬萬,刻下所經歷這些,算不得什麼。便如玉蟾之戰,大鵬特意置之死地而後生,向死而生,雖非真正經歷死亡,卻讓他在生死間走了一遭,對生死陰陽有了更深的領悟,道心、道行無不更加凝聚。至於引煞氣、兇氣入體,那更是為了激發深層次的本性,惟其如此,方見本真,返本而歸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