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最後的道別(1 / 1)

奸宋 腦裡有個洞 4609 字 2024-03-17

山下已隻剩下幾頂帳篷,金軍不知什麼時候跑光了。   負責守夜的頭目現在都沒搞清楚:   “快天亮時,他們還有人堵在半山腰,一些帳篷裡亮著燈。”   楊國安大怒:“人都走光了,你這混蛋還有臉說?你們是怎麼監視的?”   趙九龍倒沒什麼,金軍還剩下四五千人,和他們相當。   真要抱著打落水狗的心態,這幫沒訓練幾天的人?隻怕不一定能乾過。   “快去打聽他們去了哪裡?派人去和徐大人他們聯係。”   怕金軍殺回馬槍,趙九龍沒敢現在就派大軍去支持誰,仍在山上焦急等待另幾城的消息。   臨安,他給趙構送去的禮物已收到。   ……   朝殿,君臣呆呆聽著濟南通判錢啟文說故事:   “劉豫投金,與叛臣梁敬合謀,為抓趙九龍去金國領賞,向白風寨義軍,發動大規模襲擊……”   趙構臉早已被氣成豬肝色。劉豫攻白風寨的事,已有人給他上奏。   劉豫自己說是剿滅亂黨,他懷疑趙九龍綁架了趙佶。   其它人則說劉豫有不可告人之心,但沒人說他投金,沒證據。   趙構選擇相信劉豫。   當時李綱曾苦勸,甚至為趙九龍作保,讓趙構趕快派人將劉豫帶來臨安。   否則,恐有大禍。   “錢愛卿,你所說可當真?”   錢啟文看了殿外一眼:“除劉豫外,他的一些人已押來,皇上隨時可審問。”   怕趙構不信,趙九龍將劉豫的管事也一並押來。   這下再沒人質疑,趙構的臉被打得啪啪直響,李綱沒有理會他:   “皇上,趕緊傳旨,讓趙九龍暫代京東東路安撫使之職,帶領眾州府抗擊金軍。”   “趙相說得是,一旦濟南等地落到金軍手裡,北方屏障恐難保全。”   不少人附和。有些人看到趙構那樣兒?已知聖意。   汪伯彥站出:   “就算劉豫投金,也不代表趙九龍是清白的。錢大人,你們可曾看見太上皇?”   錢啟文也已看見趙構復雜的臉,他的臉色也有些復雜:   “沒,隻看到太上皇的信。”   “那些信可還在?”   錢啟文來時,趙宣和寫了封信給他,就在他懷裡。   “沒在。”   “這就是了,”汪伯彥友好向錢啟文點頭致敬:   “空口無憑,誰敢保證那些信是太上皇所寫?錢大人可敢保證?”   錢啟文低下腦袋:   “不敢,臣眼拙,不是很認識太上皇的字。”   錢啟文這樣說,主和派的人占了上風,和李綱等主戰派一番嘴仗,趙構決定明天再議。   當天,錢啟文被趙構召進宮,一番密談,第二天聖旨下達。   “封錢啟文為京東東路安撫使,趙九龍為濟南守將。眾人齊心協力,對付金軍。”   趙九龍雖沒得任命成老大,總算有了官職,不少人還算滿意。   隻有李綱,站在朝殿外,發出一聲無力回天的長嘆。   ……   濟南府衙,眾人齊聚,暢談他們的經歷。   濟南府那邊的人最遺憾。原本一萬兵馬,給了天蕩山五千,又派出馬三槍的援軍三千,隻剩兩千兵馬,已無任何作為。   最後雖陸續有外麵的義軍,受趙九龍召喚,來了兩千多人,已晚。   歷城那邊,損失兩千幾百人,殺了多出一倍的金軍。   對於這支雜牌義軍來說,已是了不得的勝利。   禹城,彭大川和馬三槍合作,派出七千兵馬,其中騎兵就有兩千人,在禹城地界阻擊從歷城退來的金軍。   七千兵馬對四千多金軍,僅有幾百金軍逃走。   他們損失一千餘兵馬。   濟南府這次,消滅近兩萬金軍,獲得戰馬幾千。   他們損失四千人,隻是天蕩山,就消滅一萬。   這次大勝,讓許多人看到希望。   “九爺,賈成貴等人求見。”   “快快有請。”   趙九龍官方的援軍,一支都沒請來。   反倒是他寫信到附近各勢力,來了兩千多人。   可惜這裡的戰鬥太快,大家來時已晚,沒趕上戰鬥。   幾個男子進來。   “九爺,我們願投濟南軍,殺金狗,收復河山。”   趙九龍大喜,他們正愁沒兵源補上損失。   共有一千多人願投他們。   “多謝各位弟兄,願加入的弟兄,補充到損失的各軍中。為防止金軍反撲,即日起全軍開始訓練。”   “任憑九爺吩咐。”   新投的人可能沒得過癮,賈成貴提議:   “我們可乘勝追擊,去收復東昌府。”   “賈兄說得是,”楊國安接道:   “完顏闍母已如喪家之犬,我們此去,說不定還能將他留下。”   趙九龍現在加上新兵,也才一萬三千幾百人。   完顏闍母留了五千人在東昌府,又逃回去五六千人,和他們的兵力懸殊不大。   他們要去攻城?   “再聯係附近州府,讓他們派兵來收復東昌府。”   關勝嘆道:“那幫人各有私心,隻怕他們未必會來。”   提起那些官兵,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大家一肚子氣。   他們請的幾州府官兵,都派人來,以各種借口不支援。   “來不來是他們的事,我們盡力就成。”   趙九龍也沒抱多少希望。搞後勤的趙宣和到來:   “一些將士的家人來了,他們想來認領屍體。”   趙宣和是自願搞後勤,他很適合這工作,一點不用趙九龍操心。   趙九龍想到一些事:   “可以將犧牲的眾弟兄集中埋在一處,方便大家祭拜,你們覺得如何?”   ……   濟南府郊,一座圓形山上,全是些土石壘出來的新墳包。   山前,聚了上萬人,許多人失聲痛哭。   這些痛哭的人,並不全是逝者的親人,有些是從各地趕來送別的百姓。   趙九龍征求這些將士親人的意見,將他們統一葬在這裡,立碑建祠,方便紀念。   這雖不是趙九龍的首創,現在能做到這份上的官將少得可憐,就算嶽家軍也沒這樣弄過。   雖無法給那些失去親人的人帶來什麼,許多人都感到欣慰。   除給一些撫恤外,趙九龍現在也隻能做這些。   祠還未建好,大家站在一張祭臺前,向犧牲的將士作最後道別。   一些還綁著繃帶、杵著拐杖的將士,也趕來送行。   今日的濟南府,天空一片慘淡愁雲,也在為眾將士默哀。   在另一側搭建的戲臺上,林香等人帶著孝巾,為大家演最後一出戲。   大道,一群身穿白孝的人,抬著一口棺木走來。   “九爺,是陶老的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