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袁老 封神立廟!(1 / 1)

第十章袁老封神立廟!   “看來廣開民智,確是要緊!”   李世民印象中。   飽讀詩書的有識之士。   應該是彬彬有禮的。   怎麼可能因為一個餃子,就在大庭廣眾之下唇槍舌戰掙個麵紅耳赤?   然而。   長孫無忌卻不認同。   “陛下恐怕誤會了。”   “這後世之人能通過文字的方式在天幕上爭吵。”   “想來都是飽學之士,能夠識文斷句的!”   “不然即使看到有意見不一的言論,也看不懂。更別提針鋒相對的爭吵起來!”   聞之,李世民一愣。   對啊!   這天幕上都是文字。   既然能讀,會寫。   那肯定都是讀過書的人。   咦?   那就奇怪了。   “後世竟有這麼多讀書人?”   “莫非後世的華夏,已有三五成人能識字了?”   三五成。   這還是李世民能想到的最誇張的比例。   要知道在大唐。   知識還隻掌握在少數人的手裡。   世家為什麼能成為世家?經久不衰?   除了有權有勢之外。   更重要的是世家對知識的壟斷!   普天下,能讀起書的人不多。   雖然有科舉製度。   但貧民子弟的知識儲備。   怎麼能與世家貴族子弟相媲?   又怎麼考得過呢?   科舉看似公平。   但站在頂端的那群人。   始終是世家貴族出身。   長此以往。   世家的權利地位自然是穩固。   ……   大清。   乾隆看著評論區一臉得意。   為了一頓吃的都能吵起來?   看來你們也不怎麼樣嘛!   說不定連飯都吃不飽!   “為了一頓餃子,竟有上百人參與罵戰。語言粗鄙,不堪入目!”   “想來這後人的生活,遠不如我乾隆盛世和樂!”   和坤在一旁獻媚道。   “想來是如此。”   “這後人吃食種類雖多,但日子過得未必好。”   “瞧著這市井言論,平民百姓或許平日裡連頓飽飯都吃不上!”   “反之看我大清盛世,海晏河清!”   “四萬萬黎民百姓遠超歷朝歷代!而讓天下百姓不挨餓,這都是皇上您的功勞啊!”   這話乾隆愛聽。   大清華夏人數急速增長。   人口多就證明糧食多。   看看。   朕能養活起四億人!   而後世人吃個餃子都能爭吵。   飯都吃不上!   ……   正當乾隆一臉得意之時。   下一條視頻的標題出來了:   【雜交水稻之父:改變世界的稻神!】   視頻一出。   前麵第一條彈幕就跳了出來。   十分惹眼——   袁老這般人物,放在古代可是要封神立廟的存在!   看到這。   乾隆心下一驚。   稻神?   封神立廟?   和糧食有關?   沒來由的。   乾隆產生一種不妙的感覺。   ……   封神立廟!   這句話的影響可太大了!   封神是神仙的權柄!   而在古代,歷代皇帝為了加強權利鞏固地位。   以突出“君權神授”!   會對凡間的人進行冊封。   一般來說。   能被封神的人。   不外乎以下幾種:   一:民間的神話傳說。   二:他身上有某種備受百姓擁戴的特質,深得人心。   三:對百姓有過巨大的恩澤!   譬如媽祖林默娘。   她扶貧濟困,治病消災。   深受百姓擁戴。   從北宋到清朝七八百年間共計受過四十多次冊封!   總之   在古代能被皇帝冊封成神的凡人。   那都得是造福一方的人物!   因此看到這條彈幕。   各朝代的君王目光都凝聚了起來。   嬴政目光灼灼。   從後代歷史的推測來看。   他沒有長生。   但這並沒有打消他的信心。   相反。   更加濃烈了!   “這後世莫非真有成神的人物?”   “難道說……是成仙了?”   嬴政很好奇。   但很快視頻就開始了。   【“雜交水稻之父”——袁老的一生。】   【他就像一顆璀璨的明珠。經年蒙塵,一招閃耀,造福全世界人民。】   大明。   朱元璋眼前一亮。   他雖然不懂雜交是什麼。   但水稻他知道啊。   作為一個半路出家的泥腿子皇帝。   他十分清楚。   “水稻是我華夏的主食。”   “‘雜交水稻之父’,莫非是他種了很多地?”   說到糧食,朱元璋來了興趣。   【……】   【袁老一生都充滿了傳奇色彩。】   【他於1953年,畢業於北京農業大學農學係。後被分配到湖南省某農校擔任教師。】   【1960年,華夏遭遇到了嚴重饑荒,糧食供應短缺。】   【就是在這種環境下,袁老開始了雜交水稻的研究工作。】   【他相信,可以通過改進育種方法,提高糧食產量。】   !!!   提高糧食產量!   李世民嘩地坐起身。   他知道為什麼方才彈幕要說封神立廟了。   如果這名袁姓農民真如視頻所說!   做到了改進育種方法,提高糧食產量。   那麼。   一句封神立廟。   絕不為過!   李世民一臉佩服。   雖然素未謀麵。   但這絲毫不影響他對後世這位稻神的敬仰之心!   “如果他真能做到提高糧食產量,朕願在大唐,為其封神立廟!”   -   大漢。   劉徹也十分動容!   如今華夏糧食緊缺。   百姓食不果腹。   這位袁姓平民竟立下了要改進稻種,提高糧食產量的信念!   單是這一點。   就足以封神封聖!   “傳太史令!”   “將此人的生平給我牢牢記下!”   “倘若他真能完成信念,養活天下百姓。”   “朕願在大漢,為其立廟!”   ……   糧食乃國之根本。   天下糧食夠吃。   百姓能不餓肚子。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這是莫大的功德!   兩位帝王不用生出了同樣想法。   【……】   【20世紀60年達,袁老正式展開了雜交水稻的研究!】   【……】   【一次次實驗失敗之後。】   【袁老遇到了生命中第二株水稻:洞庭早秈!】   【經證實,洞庭早秈就是珍貴的天然雄性不育株!】   【……】   視頻根據時間線逐步發展遞進。   將袁老培育水稻的實驗經歷娓娓道來。   大明。   朱元璋表情凝重地看著天幕。   “標兒,你說這袁姓後人成功了嗎?”   朱標稍微一想,答道。   “兒臣以為,應該是成功了。”   “既稱‘稻神’,那想必是培育出了優良糧種。”   朱元璋點點頭。   是啊。   肯定是成功了。   隻是他不敢相信。   一句輕飄飄的提高糧食產量。   聽起來簡單。   從先秦時期《淮南子·主術訓》的記載,水稻畝產96斤。   到如今大明。   雙季稻的輪作製度逐漸推廣開。   糧食產量達到了小農經濟時代的高峰。   每畝最多能收305斤!   從96斤提高了二百斤。   而天幕之中的後世是600年以後。   可600年之後具體能提高多少?   “提高到400斤?”   “說不定,甚至能做到500斤……能嗎?”   朱元璋有些期待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