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人的目光都落在扶蘇的身上。 畢竟誰又能料到,一個八歲的孩子能說出來這麼有道理的話。 這個外表上倔強頑劣的小子,內心卻有著憐憫眾生的情懷。 沒有人注意到,銅製屏風後,有人穿著足衣輕輕地離開。 嬴政坐回王座上,微微仰頭往大殿左側的窗口看去,高遠的天空就在他的眼前,殿外植著數顆高大桑樹。 他長長地舒了一口氣。 這一刻,他的內心深處已經明確了對於未來王位的繼承人。 殿門外,繚看著扶蘇,心中不免再次對秦國感到驚訝。 這秦國的長公子,不就是未來的太子嗎? 這秦國上下到底是積攢了什麼樣的德行,居然六世不衰,還有這樣有智慧的少年作為儲君。 他心中一時又對秦國充滿了信心,認定了秦未來必定能夠一統天下。 他離開時腳步生風,心情十分暢快。 他口中喃喃自語,“人隻要作為人,生下來就注定是要受苦的。縱使戰爭結束了,也還是如此。國家無論興亡,到頭來受苦的也終究是百姓。” “說的真好啊!” “太有道理了。” 扶蘇看著繚離去,心中滿是對他的佩服。 這個人,能在嬴政沒有奪得天下之前就作出斷言。 他曾說,‘誠使秦王得誌於天下,天下皆為虜矣。不可與久遊。’ 如果有一天,秦王得到了天下,那麼天下就成了他的俘虜。不可長久地侍奉他。 他能夠在事情尚且未開始時,就料到結局。 絕不是一般人。 可是這個人最讓他感到佩服的地方在於,他明明知道秦王得誌於天下,天下人將要受苦,自己也不會有什麼好果子吃。 可是他還是來做這件事了。 明知事情不成,還會來做。 按照史書上他的結局,以及後世發掘的尉繚子兵書。此人是在嬴政一統天下後就歸隱了。 扶蘇望著繚離開發呆的時間裡,宮中宦侍見到繚出來,趕忙進去侍奉嬴政,給嬴政換酒水,準備食物。 “大王,長公子求見。” “宣。” ----------------- 扶蘇趨步而來,嬴政見麵即問。 “免禮。到底有什麼要事要見寡人?寡人聽說你今天在殿外等候了足足半日。” 扶蘇看看四周,用眼神示意嬴政最好把這些宦侍都給打發了。 嬴政臉上露出笑意。 這小子到底要耍什麼把戲。 “你們都退下。公子有要事要稟告寡人。” 眾宦侍忍不住,都笑了出來。 他們如魚兒一般彼此跟在屁股後麵,乖乖地退了出去。 眾人不在,嬴政鬆開了自己的腰帶,臉上寫著明顯的疲憊。 “說吧——” 看起來嬴政今天心情很不錯。 “君父在上,孩兒最近想到一條妙計。此計可以讓我們秦國在打勝仗,滅掉其他的國家前提下,鞏固我們新占領的地盤。” “我們秦國打起仗來,那素來是勢如破竹,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可是我們占領其他地方的速度,卻遠遠慢於治理當地的速度。” “君父要一統天下,勢必要派我們秦國的官吏去外地。可是我秦國官吏,去原本屬於趙國、韓國、齊國的地界,一則人生地不熟、二則他們那些亡國的子民人多勢眾,而我秦國官吏卻甚少。” “長此以往,怕是不利於地方郡縣的治理。到時候就算打完了天下,可是治理天下時卻仍舊會出現人手不夠的問題。” 嬴政原本覺得扶蘇今日是前來作妖的。 可是沒想到他能說出這麼有想法的話。 八歲的孩子,能有這樣的見地,絕對是政治天才。 嬴政處理政務,確實發現了同樣的問題。 因為秦國攻打占領了其他郡縣後,無論是派遣官吏接管還是派兵鎮壓都需要大量的時間。 而軍隊接管鎮壓容易引發騷亂。 將士們苦苦在外征戰,內心多有苦悶。對他們來說,在外地長期駐守比打仗更為煎熬。 士兵們會和當地的百姓起沖突。 又如韓國主動割讓給秦國的土地,經常有暴民作亂。 戰爭剛剛結束,需要兵力進行鎮壓;而那些即便是被攻占很久的地方,仍然會時不時出現暴亂。 所以秦國的兵馬總是出現四分五裂的狀態,歷代秦王都不得派遣大將在國家各個地方駐守。 這樣做,有利於分散兵權,讓自己手中的十萬精銳部隊始終占在上風。 可是卻也有著致命的弱點。 大軍被四散分開,在地方久了戰鬥力就會下降。 軍隊無法用於治理地方郡縣,隻能用於鎮壓。他們被困在同樣的地方。 而同樣因為接管速度過慢,所以他不能快速的攻城略地。 因為後方的接管需要大量的時間,後方不穩,前方作戰的將士也人心惶惶。 所以每次攻打完城池,嬴政都要留大量的軍隊駐地在當地,以防不測。 時間一久,糧草的供應又成了問題。 他就不得不對國中的子民增加賦稅,同時要不斷地從人家裡拉百姓出來帶兵打仗。 久而久之,他們秦國有了生兒不如生女好的謠言。 他們秦國的子民說,隻要是作為秦國的男兒,不是死在賦役,就是死在戰場。 一環扣著一環,找書苑www.zhaoshuyuan.com各個環節的弊病積壓久了,到時候一旦爆發,就要出大亂子。 所以,真正身在高位的人,那都是如履薄冰。 因為他們知道,權力的最底層隨時麵臨著坍塌的危險。 而讓他感到厭惡的是,那些三公九卿舉薦上來的人,隻會歌功頌德,對於這些朝廷弊病的處理辦法,一點主意都沒有。 但是他的兒子,居然在自己沒有開示的前提下,自己想到了這個問題。 “善。說下去。” “君父,兒子以為,如果從官吏不足的地方著手,此事或許可以得到根治。” 嬴政微微有些失望。 “僅僅是從官吏不足的地方著手嗎?你要知道,我秦國是久戰之國。早在昭襄先王在世時,就已經在官吏問題上著手了。” “我秦國秦吏原本隻有世襲才可入府、入室繼續為秦吏;後來為了培養秦吏,又在宮中宦侍之中挑選慢慢可用之才,專門培養。” 趙高一個罪籍之後,本沒有機會翻身,不過是享受了昭襄先王定下的這個規矩,這才有了今天的地位。 “後來我秦國成立了專門的學室,規定非秦吏世襲的士人之後,也可以通過推薦,進入學室學習。” “如今寡人繼位後,立即下令可以從刀筆吏之中慢慢提拔秦吏。” “如果僅僅是從秦吏人員不足之處入手解決這些問題,是否顯得過去昭襄先王以及寡人太過愚笨了呢?” “不過,你已經做的夠好了。這個想法很不錯。至少你看到了我秦國內部存在的諸多問題。”
第一十五章 改革秦國,儲備秦吏(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