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扶蘇的政見和他的完全不合。
  有句俗話說的好,道不同不相為謀。這句話對任何人都是適用的,平民百姓也適用。
  但是在政治上,這卻成了鐵律和死則。
  作為政治家,伱是為一個群體的利益謀劃;並非是作為政客一般隻顧著自己個人的得失利益。
  尤其是嬴政和扶蘇這樣的地位。
  一個是現任的王,一個是未來的王。
  他們如果能在政見上達成一致,未來秦國少說五十年之間,政策都能得到長期穩定的執行,這是對國中上下都最有利的。
  沒有任何改革方案是錯誤的,錯的隻是執行的人和執行的方式。因為改革方案永遠都是出於善意的目的,為了協調各方的利益或者彌補弱勢群體。
  但是執行起來可就不一定了。
  言歸正傳,當嬴政發現扶蘇和自己的政見並不相同時,嬴政看扶蘇的眼神完全不一樣了。
  “寡人記得,你一向對韓非的學說堅信不疑,可是為什麼你如今的主張卻和他的思想有所出入呢。”
  “你竟然說,要在一個國度之內,分階段、分地區地施行不同的法令和政策。”
  “難道你忘記了,找書苑www.zhaoshuyuan.com 韓非在《五蠹》之中說過。百姓一向屈服於權勢,很少有人會被仁義感化。”
  “你為了那些少之又少的人,去違背大多數人的利益為事。寡人可以容許你偶爾為之,但是你不能總是想著要靠仁義去治理天下。”
  “《五蠹》篇目裡,韓非曾經說,古今的風俗有差異,所以新舊時代的應對措施也各不相同。如果想用寬容溫和的仁義政策治理動蕩亂世當中的百姓,就好沒有韁繩和馬鞭,卻要去駕馭性格暴烈的馬匹一樣。”
  “這就是因為不懂而造成的禍患。”
  嬴政難得的憤怒。
  眾人都低頭望著腳麵,大氣都不敢出。
  扶蘇坐在棋盤前,他本想認個錯,到此也就結束了。反正他是太子,也不急著這一時,等到嬴政駕崩,到時候天下就是他的,他想怎麼改就怎麼改。
  但是扶蘇不知道為什麼,他咽不下去這口氣。
  長這麼大,還沒有人說過他有什麼缺點,有不如人意的地方。
  傳出去,他怎麼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