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三章 君王應有之義(2 / 2)

  信雙手捧揖,“在周禮中,‘君,至尊也。’隻有天子、諸侯及卿、大夫這些擁有土地的人才能被稱呼為君。”

  “能被人尊稱為君,必須要有兩個條件,一是據有土地;二是屬有臣子。”

  “雖然有這樣的規定,可是直到三家分晉之前,在正式名號上卿大夫從沒有稱“君”的先例。”

  “卿大夫雖然名義上可以稱君,但是稱號都是‘公’,直到三家分晉以來才出現‘君’號。”

  “楚國自稱蠻夷,其‘君’、‘公’之號,幾乎是亂用,沒有章法可循。”

  “而中原諸國,最早稱卿大夫為君的人是卿大夫的家臣稱其主為“君”。魯大夫季氏之家臣稱季氏為‘君’,晉史墨稱趙簡子為‘君’,也稱範氏、中行氏為‘君’。”

  “在過去,也從來沒有諸侯敢封卿大夫為‘君’,冠以“君”號。”

  “中原最先封臣子以君號者不是諸侯,而是趙襄子。趙襄子,元年未除服,登夏屋,殺了代王。隨後趙襄子又代封了他兄弟伯魯的兒子周為代成君。”

  “伯魯是先太子。先太子早死,所以才封了其子。”

  “隻是太子應該也聽出來了。三家分晉之前的君,自然和分晉之後的君全然不同。”

  “當戰火蔓延到天下,封君成為越來越普遍的事情。可是成為封君的條件也早就改變了。”

  “其一自然是親親受封。蘇秦曾經說,‘貴戚父兄,皆可以受封侯。除了因為親屬關係,戰國時還有因為名望和色幸而被封君的。”

  “其二就是這計功分封,管子曾說:臣子能夠謀厲國定名者,割土地以封;臣子中能夠能以兵車進退有度,成就功名者,割壤而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