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神秘的蠻子洞(二)(1 / 1)

不久,小夥伴們一個接著一個就從洞口爬了進來。當他們看到眼前洞裡的場景時,表情比我剛開始還誇張。“這是個什麼情況?難道以前還有人居住嗎?”陶華瓊上前說到。我正想表態,感謝手上手提的電筒一鬆!嚇老子一大跳!原來是剛爬進來的陶賤狗一把奪過我手裡的電筒,說到“拿來吧你!任務已完成!回收裝備!”然後打著電筒緊張兮兮的四處亂照,我看著他那慫樣,隻想踹他狗日的一腳!。什麼玩意兒嘛,按奈著我想揍他的心情,便不再鳥他。“這地方以前肯定是有人住的,有桌有凳的,用腳趾頭想都知道”我回答到。“旁邊左右還有兩間石室,瓊姐要不要去看看?”“走!一起。”瓊姐吱了一聲就帶頭先往左邊石室走去。我們三人也慢慢跟著她後麵。走到門洞的時候,我們駐足停下了觀查了一下,見得門框被鑿的正正方方,門洞不是很高,高一點的成年人可能要埋頭才能進。進了門洞後,發現這個石室不是很大,4個平不到。映入眼簾的就是一張直接連在洞壁上的床,約麼一米五寬,我拿過二娃手上的電筒四處照了照,除了石床外,就沒有其它東西了。不過這石室的洞壁上,有些地方打了很多孔眼,猜想以前應該掛了一些東西在墻上。見室內再無任何看頭,我們便退到了外麵的正室。   就當我們正準備去石側耳室時,後麵的陶賤狗又嚷嚷起來:“姐姐!我要窩尿!,憋不住了!”陶華瓊沒好氣的說“就你一天屁事多,你是怕了吧,那你自己爬出去尿,尿完你進不進來看你自己。把手電筒給我吧,我照著你,你爬出去!”我和二娃也回過頭來也一臉鄙夷的看著他。隻見他遲遲不動身,手指不停的扒拉著衣角吱吱唔唔的說到“我不敢,姐你陪我一起出去嘛,完了再進來。”“算了,算了,你就在石室裡尿了算了!黑不啦幾的,我們又看不到,記得窩屎窩尿窩到角角上哈!”最終她姐還是讓他就地解決。隻見陶賤狗並沒有把手電給他姐,而是提著手電筒迅速跑到石室東南角,挎下褲子就開始放水。嘩啦啦的尿水聲響滿整個石室,看來是把這小夥憋得不輕。完事後,陶賤狗還發出一陣呻吟:“舒服”,居然還打了個尿顫!忽然他“咦…?”了一聲,然後邀功式的叫到:“夥計們,我有重大發現。你們快過來看看地上的是什麼??”我們走過去一瞧,隻見墻角處的地麵上本該有的一層塵土已被尿液沖開,露出來的地麵上居然彎彎繞繞的刻著一些像字一樣的符號,我們小時候本來認字就不多,更別說這的鬼畫符一樣的東西了,看了半天,隻感覺有點像香港林正英電影裡麵的符,也說不出個所以然來。“算了看不懂就不看,我們去另一間石室看看”我說到,大家很快就把這事放於腦後了。當我們剛走進右邊那處石室時,就感覺腳下鬆鬆軟軟。用燈光一照,才發現這個石室的整個地麵都濕嗒嗒的,室內正對著我們的就是一個類似土灶的石臺,石臺上的石壁居然有點點陽光照進來,我們踮著腳走近了一看,原來石壁上開了一個二十公分的正方形窗口,窗口外被爬滿的山藤給遮蓋住了,剛剛看到的點點陽光就是穿過厚厚的藤葉透進來的。我踩著灶臺,用手扒開外麵的山藤,向外瞅了瞅,原來外麵就是我們玉米地旁的那處石壁啊。而再往遠眺,能看到山對麵的九坎石小學,窯溝村的大部分景色盡收眼底。我以前在玉米地裡從那個角度看過這石壁,就在人頭石的石下側,石壁高陡筆直,大概有20多米高,石壁上爬滿了山藤。我那時還給奶奶說這石壁好像是被神仙用刀生生劈出來的一樣。   我給夥伴們說了外麵的情況後,一個二個都說要親自上來看看,我下來後,再次拿著電筒打量起了這處石室,見窗口有一些黑色煙熏過的痕跡,不過由於時間太長,已經淡化了。在我左邊的墻落頂不時有水滴滴下,而下麵有一口不大不小的石缸,但缸壁不知何時從底部的地方就爛掉了,這也能解釋地麵為什麼這麼濕的原因了,看來這地方有水有灶,以前確實是有人居住過呀,沒過多久,大家相繼都爬上灶臺看完了窗外的景色,都一個勁兒的誇太神奇了,原來我們窯溝村的景色這麼美。我們接著在裡麵又轉了幾圈,見沒有新的發現後,便一一鉆出了山洞,結束了這次緊張又奇妙的探險。值得一提的是,當天晚上回到家的陶賤狗那斯突然發起了高燒,一直不斷的說起了胡話,說是撞邪了,後麵還是他爺爺請了駱跛子過來看了後,說他破了別人家東南角保平安的風水符,弄了好久才弄好的。而我們發現的那個洞口,也從來沒有給大人們說過,做為我們探險小隊的小秘密一直藏在了心中,而再隨著後來陶華瓊的死,陶賤狗外出去大連讀書,我和二娃也就再也沒有和他人及過。   長大後,我對家鄉的蠻子洞一直念念不望,隨著網絡的發展,我在網上也查了很多相關信息,對於蠻子洞的由來有一定的了解。在古代中原地區周邊主要有“東夷、西戎、南蠻、北狄”。人們統稱居住在西南、華南地區的板楯蠻(賨【cóng】人)、僚人等少數民族居民為南蠻子或蠻子。他們在懸崖峭壁上挖鑿了許多洞穴,俗稱蠻子洞。但蠻子洞的來歷也有幾種說法:一是古代四川原著居民板楯蠻以及僚人的居住場所;二是考古學家說是古代的板楯蠻、僚人的崖藏墓;三是古代人躲避蠻子、土匪、戰亂的避難場所。   有人說賨人就是僚人,其實賨人與僚人各是一個族群。僚人古稱獠、烏滸【hǔ】,是中國古代民族之一。據《華陽國誌》載:“蜀土無僚,乃是始從山出,自巴至犍為,梓潼,布滿山穀,大為民患。”為抵抗司馬氏的東晉政權,從公元338年(東晉鹹康年間)開始,成漢國昭文帝李壽(成漢景皇帝李特之侄)把以貴州牂牁【zāng kē】(古國名,位於今GZ省QDN自治州黃平縣舊州鎮)為中心的雲南、廣西及四川周邊諸省的十多萬戶僚人遷入四川,幾乎遍布整個四川盆地,岷江、沱江中下遊尤為密集,樂山一帶完全成了僚人的天下。而賨人則是我國古代西南、華南地區分布廣泛的少數民族,賨人屬於古羌族的一支,屬於巴族。據史料記載,賨人使用的武器叫“板楯”,板楯是一種比一般弓箭威力更大、射程更遠的弓弩,賨人因此被人稱作“板楯蠻”,俗稱蠻人。賨人善射老虎,驍勇善戰、勇猛強悍,銳氣喜舞,沖鋒陷陣,屢屢令敵軍膽寒,也因戰功卓著,獲得了少繳賦稅的優待。於是,人們便以古巴蜀地區這種賦稅的名稱“賨”,來稱呼這個驍勇善戰的族群。賨人是古代四川原著居民,但僚人是東晉時期大規模移民到四川來的,而現在的四川人大多數是“湖廣填四川”的人們之後裔。   賨人居住範圍包括嘉陵江、渠江流域和長江北岸,而渠江流域是賨人主要聚居地,賨人在這一區域生活超過3000餘年。找書苑www.zhaoshuyuan.com 據《輿地紀勝》載:“巴西宕渠,其人勇健好歌舞,鄰山重疊,險比相次,古之賨國都也。”據《華陽國誌·巴誌》載:“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巴師勇銳,歌舞以淩殷人,殷人倒戈,故世稱之曰:武王伐紂,前歌後舞也。”武王伐紂僅率兵車三百乘,士卒四萬五千人,虎賁【bēn】(沖鋒兵)三千人,而紂王的軍隊卻是七十萬人,眾寡懸殊。然而武王軍隊“前歌後舞,士氣旺盛”,致使商兵陣上起義倒戈。弱小的武王摧枯拉朽般地擊敗了強大的商紂。長達八百餘年的周王朝得以建立,賨人功不可沒。   戰國時期,賨國在渠江東岸土溪建立都城,但在公元前289年,楚王派兵入流江(渠縣)“打宗圍巢,執宗子以歸”,剿滅了當時的賨國,經歷了232年的賨國滅亡。由於這賨國是個小諸侯國,史書上僅有少量記載,所以成為了一段鮮為人知的歷史。而關於營山巴氐族賨人的歷史值得一提的是:西晉永康二年(公元301年)天水等六郡(今甘肅東部)漢、氐各民族的農民十餘萬人流亡入蜀。西晉政府強令他們還鄉,並掠奪其財物,流民奮起反抗,推營山籍巴氐族賨人李特為首領。李特在四川綿竹率流民起義,占廣漢、圍益州(成都),屢敗晉軍。公元303年,晉軍乘機偷襲,李特戰死。李特的兒子李雄率流民繼續戰鬥,公元304年攻占益州,自稱成都王。總之關於蠻子洞的來歷眾說紛紜,但我覺得川東地區的人被稱為南蠻子,那肯定與賨人和僚人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   第十七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