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日整軍備戰,整個女兒國都處於急速運轉的狀態,軍營殺聲震天,集市車流不息,到處都有部隊調動的身影,唯有到了夜間,似乎一切都靜了下來。 夜幕降臨在女兒國,月光灑在宮殿的琉璃瓦上,映出淡淡的銀輝。皇宮的寢殿裡,女王已經熟睡,國王陳禕仍坐在書桌前,琥珀色的蠟燭在他麵前輕輕搖曳,投下一片搖曳的光影。他的麵前鋪著一張白紙,手中握著一支沉香木製成的筆,浸滿了濃黑的墨水。 陳禕的心中充滿了矛盾。作為國王,他必須保護國家免受外界威脅,尤其是來自強大的唐朝。但同時,他也希望避免無謂的戰爭,保持和平。他深知大唐軍隊的戰鬥力,盡管有傳說中的劫界存在,可一旦戰火點燃,不管是女兒國的百姓還是唐軍士兵,都是活生生的血肉之軀。 他在心中反復斟酌著詞句,然後開始落筆,他的筆觸堅定而流暢,全文如下。 女兒國君陳禕致大唐皇帝書: 陳禕,素衣凈體,拜倒九霄,奉上萬千之敬意。臣雖出家人,卻因緣際會,受封為女兒國之君。今忝為國王,仍懷佛門之心,持慈悲為懷,故有不得已之言獻於陛下。 昔日,臣遵佛祖之命,西行求法,途經女兒國,因緣際會,聯姻為君。雖然臣身為國王,但心係大唐,心存佛法。女兒國雖小,卻和平寧靜,民風淳樸,國與國之間,應和睦相處,以和為貴。 近聞陛下遣軍十萬,欲討臣國。此舉雖出於國之大義,然而女兒國四周,有劫界之妙,非凡夫俗子所能通行。劫界之內,一切外來之人畜,皆化為灰燼。此非虛言,乃天地之奇,佛祖之威。臣雖佛門弟子,亦無法改變此劫界之威能。 陛下英明神武,世界尊崇。今臣以一國之君之身,懇請陛下深思,勿令萬千英勇之士,誤入劫界,化為虛無。戰爭非解決之道,和平乃天下之福。臣雖在女兒國,心係大唐,不願見一方百姓受苦,更不願見大唐士兵白白犧牲。 臣在此,願以三界安危為重,兩國和睦為貴,懇請陛下慎重考慮,撤回軍隊,共謀和平之策。 臣以佛祖之名,祈禱天下太平,兩國和睦。願陛下聖壽無疆,國泰民安。 女兒國君陳禕拜上。 ———— 在給大唐的國書中,陳禕告知女兒國劫界的存在,稱任何外界人畜一旦靠近,都將瞬間灰飛煙滅,他不忍看十萬唐軍的血肉之軀化為灰燼,因此希望大唐皇帝體恤士兵性命,及時停止軍事行動。 寫完國書,已過子時,但陳禕仍未有睡意,他微微活動了一下手腕,攤開宣紙,與唐王禦弟的身份,給兄長寫了一封家信,全文如下。 至尊敬皇兄陛下, 愚弟唐僧,拜書於萬裡之遙。夜深人靜之時,筆落驚心,墨跡皆是愚弟內心的顫抖與不安。愚弟自踏上西天取經之路,歷經五年風霜,歷盡千辛萬苦,未曾有一日忘記皇兄的教誨與大唐的榮耀。然而,命運的軌跡豈是凡人所能預料,愚弟在女兒國一事,實乃天意弄人。 在女兒國,愚弟遇見了女王陛下,她如春日之花般溫柔,如秋水之波般清澈。在她身邊,愚弟首次領略了人間的情感,那是從未有過的心靈震撼。愚弟知道,此乃違背佛門清規,背離師門教誨,更是對皇兄您的不敬。但愚弟,已無法自拔。 結為連理之後,愚弟被擁立為女兒國之國王。此乃情非得已之舉,非愚弟之本願。而今,聞知皇兄派遣大軍,意在征伐,愚弟心如刀絞。女兒國雖小,卻是一方和平之土,百姓安居樂業,無辜涉戰,實在不忍。 皇兄,您是天下之主,英明神武,定能理解愚弟此時的苦衷。愚弟雖負佛祖,負師門,更負了您,但愚弟此生唯一不負的,便是這份人間真情。愚弟在此,跪求皇兄,收回征伐之令,饒恕愚弟一時迷失,放過女兒國無辜百姓。 愚弟知罪,情願放下袈裟,棄佛歸俗,受盡世間非議,隻求皇兄開恩,免此一戰。愚弟在此,以弟之身份,以國王之尊,以一個凡人之名,懇求皇兄慈悲為懷,俯聽愚弟一片苦心。 愚弟自幼孤苦無依,寄居寒寺,取經之路更是一路風霜,常常有喪命之虞。今幸遇良緣,得修得家庭之樂。懇請皇兄大發慈悲,賜弟重生之機,另尋取經之人。弟頓首再拜! 愚弟唐僧 拜於女兒國王宮之中 ———— 寫完家信後,黑色的天邊已露出一絲魚肚白,陳禕怕驚醒了熟睡的妻子,便俯首在書桌上小憩了起來。 清晨第一縷陽光照進了寢宮,細微的光線透過窗欞,灑在精致的家具和織錦上,為寂靜的房間增添了一絲生機。 醒來的女王看到丈夫竟然睡在書桌上,她躡手躡腳地拿起一件外衣,準備給陳禕披上,以驅走清晨的寒氣,沒想到卻驚醒了陳禕。 陳禕驚醒,迷糊中的眼神逐漸聚焦,最終定格在他妻子的關切麵龐上。他有些歉疚地望著她,眼中閃爍著復雜的情感。 女王輕聲問道:“你整夜都在這裡寫信嗎?” 陳禕點頭,眼神不自覺地落在桌上那兩份國書和家信上。他回答說:“是的,我在給唐王寫信,希望能夠化解這場誤會,避免無謂的戰爭。” 女王輕輕坐在丈夫的腿上,一手勾著陳禕的脖子,一隻手輕撫過他的背,她的眼神中充滿了深沉的愛意和擔憂:“你也要照顧好自己呀。” 陳禕感受著妻子的溫暖和支持,嘴角泛起一絲苦笑:“也不知我這位皇兄能否還念舊情……” 窗外的鳥鳴伴隨著初升的太陽,為這對夫妻帶來新的一天。在這個清晨,雖然外界的紛擾依舊,但在這一刻,他們擁有了短暫的寧靜和安寧。 國書和家信寫好了,可怎麼送出去是一個難題。女兒國與大唐相隔萬裡,唐僧師徒一路有神靈庇護都走了整整五年,倘若寄托於平常郵差,恐怕信尚未到達,唐軍早已兵臨城下。 陳禕和女王召開禦前會議,商議如何送信,正當眾人憂愁之際,年邁的太傅忽然說道:“土地婆婆,掌管一方土地,行走如風,或許可助此憂。” 在女兒國的郊外,有一座古樸的土地婆婆廟,廟宇雖不華麗,卻透露出一種沉靜的莊嚴。陽光明媚的上午,女王與國王陳禕攜眾多文武大臣緩緩步入廟門,他們的腳步輕盈而恭敬,仿佛怕擾了這片祥和的空氣。 廟內香煙裊裊,檀香沉鬱,一尊慈祥的土地婆婆塑像安坐於神龕之中。土地婆婆是一位女性老者,麵龐皺紋交錯,卻流露出無盡的慈愛。她的目光仿佛能洞察眾生心事,那雙慈眉善目的眼睛中充滿了溫暖和智慧。她的身材矮小,但卻給人一種山一樣穩重的感覺。 女王走在最前,她身著朱紅色的宮袍,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金冠高束,盡顯女王之威儀,然而她的眼神中卻充滿了謙卑與敬畏。她緩步至神像前,深深一拜,然後俯身點上三柱香,恭聲道:“土地婆婆,女兒國今日多有乾擾,望您顯靈,指點迷津。” 旁邊的陳禕也跟隨著拜下,他的神情虔誠,聲音低沉:“我們願意聽取您的指教,以保國泰民安。” 眾文武大臣亦跟隨著跪拜,整個廟宇頓時充滿了虔誠的氛圍。 突然,一陣微風吹過,香煙裊裊升起,在空中繚繞形成了一個模糊的身影。那是土地婆婆的化身,她的聲音溫和而充滿力量:“女兒國之君,爾等心誠則靈,何事來求?” 女王心中一震,急忙答道:“土地婆婆,我國現麵臨大唐兵威,國君陳禕草擬了一封國書和家信,承望能由土地婆婆轉交大唐皇帝。” 土地婆婆頷首微笑,道:“小仙雖非凡人中物,然掌管一方,亦願盡綿薄之力,以助天下太平。” 隨後,土地婆婆現身接過信函,隻見她再次念動咒語,頓時化作一道清風,飄然而去。 陳禕的國書和唐僧的家信,能否打動鐵石心腸的天可汗李世民呢?正可謂: 鐵馬金戈戰鼓擂, 千裡書信風塵飛。 陳禕情深國淚滴, 唐僧衷曲泛家歸。 可汗鐵心存戰意, 何人筆墨解紛爭? 雲卷雲舒天地闊, 願聽鬆風一夜清。 國書家信兩重天, 情真意切待明晨。 天可汗心能否軟, 且看人間烽火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