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永定河中(1 / 1)

那船夫幽幽的回答道的。   上船的老人的年齡比預想中的要大得多。   胡須花白淩亂,皮膚上滿是風吹日曬和爭鬥留下的傷痕。   一身行頭被剛剛的大雨完全打濕,看上去格外的狼狽。   正在老人在船上迎著河上的河風瑟瑟發抖時,一壺烈酒,一件鬥笠遞到了老人麵前。   那老人抬頭欲要道謝。   朱厚熜搖了搖頭示意不必。   “老伯今年多大了!”   老漢往喉嚨裡灌了一口烈酒,一股熱氣上湧,方才感覺凍得僵硬的身體好了些。   “老夫是永樂二十二年生人,算算日子,今年已經九十七了!”   他搓了搓凍得僵硬的手,讓氣血流通起來。   又抱拳向朱厚熜道謝。   “多謝這位小哥的烈酒,讓老漢我又撿回一條命!”   “古人雲人活一百可為人瑞,老丈不在家中享受天倫之樂,為何要來此處呢?”   一旁仇鸞問道,那老漢聽到這話苦笑一聲,看了看仇鸞白凈的麵容,衣著精致,想必又是一個不知人間疾苦的豪門少爺,回答道。   “我祖上隨太祖北伐,舉家隨軍定居北方,編入軍籍,自永樂以後,朝廷征伐無算,兵事永無止境,老夫原本有三個兒子,老大在宣德年間被征發從軍,死在了安南。老二成化入伍,死在了建州,老三在弘治時服了徭役,隨軍征討西南,自此之後音訊全無——”   宣德明軍在安南的大敗,永樂時期打下的疆土被一朝喪盡,是明廷心中永遠的痛。   成化犁庭,加之討伐蒙古,西南苗亂……成化弘治也同樣是兵荒馬亂。   “老大留下的兩個小孫在成化年間戰死在了麓川,老二的獨子又在浙江剿倭時殞命,屍骨無存……隻有老三留下的兩個小孫刑訊,擠在祖上衛所分配的一間破屋中和老漢我相依為命。”   “而連番大戰,朝廷四方戰事仍未停歇,北有韃靼,南有倭寇,西有西南土司亂黨,東有女真人侵犯邊境,朝廷征兵之令愈發嚴苛,為了讓我兩個小孫不被征走,老夫也隻能隨軍繼續出征,最近這十幾年來,弘治平苗亂,正德初年征西北,中旬討河南,後來又是韃靼入寇,寧王造反,白蓮教在福建作亂……老身隨軍四處奔波,哪裡能有空閑享受著這位公子所謂的天倫之樂呢?”   聽著老漢講著自己的經歷,朱厚熜幾人皆是沉默。   最受戰爭摧殘的永遠還是普通人。   氣氛突然沉寂了下來。   此時,那名撐船,自從老人登船之後一直沉默的船夫見氣氛消沉,卻突然開口。   “河中水急!小舟行船緩慢!不如讓我給諸位講個故事,以作消遣!”   河上的大霧不知何時愈發的濃厚了。   耳旁原本遠處渡河旅客的說話聲也都消失不見,隻留下一片寂靜。   王猛下意識的握在了刀柄上。   仇鸞也意識到了不對。   透過霧氣,仇鸞突然發現船下好像有什麼東西一閃而過。   那東西速度極快。   仇鸞來不及看清它的長相,隻留下眼前一閃而過的巨大黑影。   他剛要提醒朱厚熜水下之物,就聽見坐在船頭的天子饒有興致的回答道。   “好啊!還請船家細細講來!”   ——   相傳正統年間。   永定河邊有著一個小漁村,名為王家村。   村裡有一戶人家,男主人名為王盡忠,妻子蒙氏,都是本地人。   村中的人多是軍戶,靠著祖上衛所分配的土地和軍餉生活。   正統十四年,英宗皇帝聽聞瓦剌來犯,便率軍親征。   王家村裡也迎來了一群鎧仗鮮明的明軍騎兵,在此地補充給養,並詢問道路。   他們自稱是是大同總兵楊洪麾下的士兵,並展示了兵部發的讓他們增援皇帝的詔書和令牌,聽聞皇帝和瓦剌軍隊在前線對峙,是特意去增援皇帝的。   因為英宗皇帝率領的京軍剛剛路過此地,所以來向當地人打聽道路,順便尋找個向導。   這王盡忠祖上便是跟隨太祖北伐的軍卒,自幼便對明廷忠心耿耿。   一聽是去北上增援皇帝的軍隊打韃靼,便自告奮勇便作為向導領著這批大同來的士兵追著英宗皇帝的軍隊而去。   先頭部隊帶著王盡忠先行出發,剩下的人在村中收集完給養再在後麵跟上。   一路上,他旁敲側擊的打聽著這支軍隊的消息,當得知領兵的正是宣府總兵楊洪之子楊俊之時,最後一點疑慮也都打消。   他注意到這支軍隊中央,用六匹馬拉的馬車著一口巨大的棺材。   王盡忠好奇的詢問,但楊俊都是微笑不語。   王盡忠沒有再問,他隱隱的感覺這支軍隊有哪裡不對,但詔書兵符一應俱全,他沒有多想,但心中此時格外不安,隻想快點完成任務,回到家鄉。   直到那一日,正統十四年,九月初一,土木堡外。   他終於知道那口以純鐵鑄成的,刷著黑漆的大棺材是做什麼的了。   楊俊騙開了土木堡的營門,配合著突然反水的明軍和四周突然出現的無窮無盡的瓦剌突騎。   萬千邪魔從棺材中湧出,明軍猝不及防之下直接被沖入英宗和文武眾臣所在的中軍大帳中。   英宗身旁,文武近侍,僧侶道士被盡數吞噬殆盡。   天師府天師和凈土宗禪師更是當場兵解,方才送英宗皇帝逃出生天。   此時,英宗才意識到,他的真正的敵人不在塞外,而在他自以為穩固的後方,那個令天下英傑無比向往,繁華富饒的京師之中。   在英宗還在為他復洪武永樂之治的藍圖勾勒時,背後的陰謀詭計已然悄然而至。   是十萬將士被邪魔吞噬殆盡,敲骨吸髓,隻留下一地的白骨森森。   不知道用了什麼方法,王盡忠最後九死一生的逃了回來。   但眼前熟悉的王家莊的位置如今卻已然隻留下了一片被燃燒殆盡的廢墟。   原來在王盡忠剛剛隨著前鋒離開之後,為了掩蓋行蹤。   參與叛亂的明軍立刻開始了屠村和縱火。   王家村三百餘口一夜之間被全部殺絕。   後來,有率兵前往京師救駕的明朝官員為探明當時的真相,找到了幸存的王盡忠。   卻也隻能在他的《北使錄》中留下了一段語焉不詳的記載。   “也先人馬四圍,大戰,大軍倒戈,自相蹂踐。虜寇大肆殺戮,邀留上駕。”   此人名為李實,四川合州人。正統七年(1442)進士,正統十五年受朝廷命於淮安、楊州募兵二萬,赴京應變,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 解京城朝廷之難!   ……   乘船的船夫繪聲繪色的講述著這段真假難辨的故事。   朱厚熜聽的很認真,而坐在朱厚熜身旁的老卒臉色平靜。   一旁的王猛仇鸞看著四周愈來愈濃的大霧,和大霧中若隱若現的黑影,緊張到似乎下一刻要拔刀而出。   “沒有了嗎?”   朱厚熜意猶未盡的問道。   “王盡忠的故事已經結束,倒是之後關於他的死還有一小段不知真假的流言。”   那船夫的麵容籠罩在迷霧中,他輕笑了一聲,目光有意無意的掃了一眼朱厚熜身旁的老卒。   “說是那日送走了李實之後,王盡忠便收到了一封從京城來的信件。”   “是京中來人威脅他的信嗎?”   朱厚熜問道。   而船夫搖頭。   “並非如此。”   “那是他在京中戍守的兒子發來的信件,上麵寫著他們在朝廷的帶領下成功的保衛了京師,擊退了瓦剌的入侵。”   “當然,也同樣擊退了那個攜帶著復仇的怒火,試圖回京對他的敵人進行徹底的清算的昔日天子。”   “王盡忠接到信後,想到那土木堡幾十萬條將士的冤魂,羞愧不已,當晚便帶著妻子的衣物跳河自殺了,便是如今您腳下的這條永定河。”   那老卒聞言身形一抖。   如遭雷擊一般盯著腳下的河水,不知何時已淚流滿麵。   而朱厚熜卻在此時笑了。   笑聲回蕩在大霧之中鬼影重重的永定河上,在寂靜河麵上顯得格外大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