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真正的思量(1 / 2)

  第326章 真正的思量

  當時受朱元璋冊封的陳氏政權被權臣胡季犛所篡,。

  但最開始朱棣雖然知道安南發生了政變,卻並沒有立刻做出反應,追究其原因是因為其也是剛剛才通過非法手段坐上皇位,並且不久前還和原本的大明天子起了一點小小的沖突。

  如果貿然表態要求胡季犛還政於陳朝的話,一旦對麵反過來旨意朱棣的合法性,到時候未免有些尷尬。

  於是在永樂二年,朱棣剛剛穩定的了國內的政局,便派出使團護送逃亡大明的陳天平回國繼位。

  結果在路上被胡季犛所殺。

  陳氏王族徹底滅亡。

  朱棣大怒,於是下令明軍立刻南下征討。

  而南下明軍在摧枯拉朽一般消滅了胡氏政權之後,卻尷尬的發現原本受朝廷冊封的皇族已經徹底滅絕。

  隻好在當地設置州縣,暫時交給朝廷直接官吏。

  而安南漫長的海岸線正巧為朱棣之後的鄭和下西洋提供了優渥的條件。

  有諸多先例在前,內閣成員們對於大明皇帝突然過問朝鮮國內的事務雖然感到驚奇,但卻並不是特別奇怪。

  麵對上國使者帶著天朝皇帝的詔書而來,要求朝鮮王國回歸正道,朝鮮君臣大概率是不敢明著反對的。

  畢竟上一個明太祖宣布的不征之國,在永樂皇帝的鐵蹄下連皇族的姓氏都已經換了三茬了。

  這又再次證明了朱元璋的所謂皇明祖訓在後世基本上沒有什麼約束力。

  連他的親孫子親兒子都滿不在乎。

  更別提後世的那些更加疏遠的大明皇帝了。

  隻不過相比於乾涉屬國內政法理上的考量,大明這些滿腹經綸的內閣成員們所思量的東西明顯更為實際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