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1 / 1)

朝陽如同璀璨珍珠緩緩升起,透過層層薄雲,將天際染成溫柔的橙黃。   山巔之上,樹梢被金色陽光輕撫,葉片邊緣仿佛鍍上了金邊,熠熠生輝。樹木間的霧氣在陽光映照下,變得金燦燦的,宛若人間仙境,在溫暖明亮的陽光下,萬物復蘇,充滿生機。   山下沐浴在朝霞中的避雨村,顯得尤為溫情脈脈。此時,村中各家已開始搬桌椅拿碗筷,準備晨食,而石屋門前的景象則格外熱鬧。   幾個村民圍繞著沐語和夢瑤,不是挽著胳膊就是拉著手。他們原本趁涼爽下地乾活,聽到澤林的叫喊聲後,便急匆匆趕來,發現是鄰村的閨女們來訪,便紛紛邀請她們到自己家用餐。   盡管實際相隔幾裡,但因遠離州城,三村間的交往如同親人般密切,不分彼此。   一位嬸子熱情地說:“你倆好不容易來一趟,不吃飯可不行。”   一位叔叔則不甘示弱:“上次你們是在李嬸家吃的,這次非得到我家。”   場中有人調侃:“老周,你跟家裡那位商量過沒?做得了主不?”引得一片笑聲。   澤林看著這一幕,既不幫忙也不阻攔,反而在一旁添油加醋,笑著對眾叔嬸道:   “千萬別聽她倆推托,我去找劉叔就好。”   說罷,便歡快地跳著前往村正家,跑幾步又轉身一邊後退一邊做出鼓勵的動作。   位於村落盡頭的,是劉村正家。房屋背靠北山,近臨一條蜿蜒流淌的清溪——霜葉河。其住所采用吊腳樓式建築,立於堅實的石基之上,融合山水恰到好處。   上層是劉村正的居所,通過樓梯連接內外,而下層則用於飼養牲畜。不同於常見的家禽家畜,這裡養著六條體型修長、貌似傳說中食日天狗的細犬。   屋外,一條名為來福黃白相雜的田園犬,此時正懶洋洋地躺在樓梯口,享受著溫暖的陽光。   被來者的腳步聲驚動,眾犬紛紛攀上圍欄,發出低沉的警告聲。然而,來福一識澤林的氣息,便連忙起身,搖尾擺頭歡喜地迎了上來。   澤林輕輕把它抱起,緩步上樓,一邊順著來福的毛發,一邊自言自語:“天天鉆林子,讓我看看你是不是又長草蜱了?”   “劉叔,我進來咯!”   屋內一家人正圍坐享用早餐,見到澤林,便熱情地招呼他坐下。夫人帶著溫暖的笑容,起身向廚房走去,為澤林盛取飯菜。   在席間澤林將事情的來龍去脈一一說明,酒足飯飽後劉叔讓澤林先回去準備,再好好補個覺,等李監來後再依計而行,其它事情自己會和沐語夢瑤姐妹倆一起安排妥當,讓他安心。   水映夕陽霞光暖,清風送涼百丈關!   直到傍晚,李監才在一隊晨霧村民的簇擁中跚跚來到避雨村。他慵懶地坐在竹轎上,兩眼微睜,困意沉沉。   身著樸素布衣的劉村正早已在村口等候,抱拳拱手深鞠一禮道:   “在下避雨村村正,恭迎監察大駕”   一聽有人接駕,監使如夢方醒,見如此禮待趕緊扶冠理襟,帶著醉意慌忙下轎,一把托住村正的手。   “哪裡哪裡,行代理之職而已,不必如此不必如此“李監強忍欣喜之情,盡顯謙卑之姿。   言閉,望向村正身後,整個村落似乎刻意打掃過,楊柳堆煙,簾無重數,但卻空蕩既無村衛也無村民逐問。   村正答:“今早,關村正遣人來報,說監察位臨,要在晨霧村多留片刻!“   “但又怕誤了誅魔大計,便讓我先行準備“   “現村衛正在議事廳整理武備靜候指導“   “村內老少皆已聽令上山尋蹤覓跡,還請靜候佳音“村正煞有介事的一一作答   聽到此處監使慌忙的拉起村正便走   “哎呀呀,不可,不可啊,快帶我去議事廳,走走走……“,去往議事廳途中還拒絕了一個又個接風儀式的安排。   李監使氣喘籲籲的拉著村正,步履蹣跚一路前行,剛踏進議事廳就被眼前的情景震懾,直直的愣在原地。   在燈火通明的議事廳內,沐語的身影顯得引人注目。她的秀發被巧妙地束在頭頂,幾縷輕柔的發絲輕拂她的額頭。   她穿著一套精工細作的蟒皮軟甲,貼合身形,英姿颯爽,表麵細密的自然紋理在燈光下閃爍著迷人的光澤,她的雙腳踏著一對黑色的皮質戰靴,邊緣被暗金細線緊密包裹。   在搖曳的燭光中,澤林的身形顯得尤為壯觀。他身負一柄巨大的石劍,晶光閃閃。身穿一套沉重的鎧甲,戰鬥留下的粗獷痕跡,是它最好的裝飾。腳蹬重型鐵靴,這對鐵靴厚重堅固,每一步落地都有著沉穩的回響。   夢瑤則如晨曦的初露,清新而純潔。她身著一件潔白無瑕的柔紗短裙,她的腿部被一雙皮質長襪緊緊包裹,質地光滑細膩。腳穿一雙設計娟秀的短靴,柔軟的材質貼合雙腳的曲線。   輕盈的紗質隨著她的步伐輕輕飄揚,仿佛雲朵輕撫綠野。   穿戴整齊的三人聽到門口動靜,皆停下手頭事物,齊刷刷的轉頭,眼神冰冷,寒氣逼人。   一股無形的肅殺之氣頓起,嚇得監使連連後退醉意全消,找書苑 www.zhaoshuyuan.com這才想起此行目的大呼:“快快快,把鄉親們找回來,他們可,千萬不能有事啊“   聽到這話,眾人臉上原本誇張的嚴肅,緩慢地被另一種同樣做作的疑惑所替代。他們趕緊走到近前,引導對方坐下詳談。   所幸緊張的李監使並沒有心情注意眾人的表情,開始東一句西一嘴的解釋了一大串。   臨走邑令有叮嚀   此令小事心中明   誅魔多少無所謂   保民平安要記清   仙韻大典本是各仙道宗派之事,如今“無故“擴大範圍,當地配合也就是了,無需過度參與,各宗派雖給了些銖鈺銀錢,並承諾輔助誅魔,但具體施行何其難哉。   翠穀兵卒本就不夠,通靈修仙之人更是稀少,獸丹雖貴,但如因此事造成諸多百姓傷亡,可不動其根本,還不如銖鈺照拿,至於誅魔做做樣子便可。   眾人看他似乎還有所隱瞞皆表示不信,定是他心係百姓故有此說辭,說他曾經多次不顧上司責罵為民辦事,現在也該由村子為他解難了。   看眾人說的懇切,他急忙掏出商引交與村正,老實交待其實商引早已辦好,邑令也沒給他為難,隻是他一直沒舍得給。   大家見這事已成,故不在言他本人,而是說邑令如此體察民情,本村定要不負所忘,這次要集三村之力多殺多繳報其恩,以保大典安全。   劉監使見自己已成了局外人,更難說動大家,醞釀了很久才緩緩說他出認識的邑令,以及自己的所求。   邑令並非體察民情,而是心中有愧。